代琨
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也是臨床常見而非嚴重的心律失常,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超過60歲的人群中房顫患病率在1% 以上,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超過5%[1],到80歲以上時可以增加到10%[2]。高齡老年人房顫防治有其自身特點和規律,為提高高齡老年人房顫防治水平,對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明確診治的高齡患者78例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有完整記載資料的老年房顫患者78例臨床資料,男51例,女27例;年齡60~86歲,平均(71.4±7.2)歲。對反復住院患者以最近一次住院資料為準。根據房顫特點分為:①陣發性房顫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平均(71.2±5.9)歲;病程(2.16±2.1)年。②持續性房顫組:52例,男41例,女11例;年齡平均(70.2±7.1)歲;病程(5.74±6.4)年,病因中高血壓病17例,冠心病28例,風心病15例,心肌病8例,病竇6例,甲亢1例,孤立性房顫3例。合并腦栓塞患者13例。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心悸、脈搏紊亂、頭暈、暈厥、疲乏、氣短、呼吸困難等。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經以下方法治療:①藥物復律(要求復律成功并能維持竇律>24 h)。②控制心室率。③電復律。④射頻消融等方法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心功能不全,抗凝,預防、治療腦栓塞等。
78例患者采用藥物復律26例,成功復律并能維持竇律>24 h者共8例。控制心室率53例(包括藥物復律失敗患者14例),藥物均采用倍他樂克或倍他樂克+地高辛口服。經過長期劑量調節,約90%患者靜息狀態下心室率均可維持在60~80次/min,3例孤立性房顫中1例行電復律后竇律僅維持17 h后復發,現仍口服倍他樂克治療。2例在Carto定位下行射頻消融治療。1例術后已維持竇律16月未復發。另1例射頻消融術后1周又出現房撲。78例患者有62例采用阿司匹林或華法令抗凝。
老年房顫多數發生在心血管疾病基礎上,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等。在我國住院房顫患者的調查中,非瓣膜病房顫患者半數以上合并高血壓,其次合并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分別占1/3、1/4[3]。本組資料顯示:78例老年房顫患者中高血壓病17例,冠心病28例,風心病15例。老年患者常有多種病因共存,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可引起心肌缺血,致心肌傳導速度降低形成折返從而引起房顫。另外也與老年人心房間質不均勻性纖維化促進慢性傳導發生,一旦誘發房顫,將更有利于房顫維持,加上心臟擴大,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激動傳導系統退變,心肌興奮性等因素,都是房顫發生的原因。
老年人房顫患病率高,風險大,發病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機制,積極治療至關重要。積極治療原發性心臟病才易使房顫轉復為竇性心律,并使之轉復后長期維持。即使不能治愈病因,能解除血流動力學異常也很重要。治療基礎疾病,控制心室率及有效的抗凝治療可以明顯降低住院率、控制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預防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并發癥。早期治療可以避免陣發性和持續性房顫避免發展為慢性房顫。在病情不同階段給予及時規范治療,使病情得以及時糾正,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雖有發生輕度腦栓塞,經積極有效處理,癥狀消失,無任何后遺癥。盡管房顫會影響心臟收縮的協調性和規律性,特別是在激動、勞累、失眠、缺氧、電解質紊亂等情況下影響心功能,但有效控制房顫并發癥,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高血壓、冠心病是老年心房顫動的主要原因,而心房顫動又是腦卒中的重要原因,持續性房顫會引發和加重心力衰竭,并使腦梗死增加,故加強抗凝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房顫患者不僅要服用有效的抗凝藥物,而且劑量必須足夠,立足達標。
[1]陳灝珠主譯.心臟病學一心血管內科學教科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73.
[2]張秀錦,李小鷹.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影響因素分析.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13):183-185.
[3]胡大一,孫藝紅,周自強,等.中國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