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斌 李欣
AP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髓系白血病,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在應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誘導緩解治療取得滿意療效,但是APL患者的復發率較高,因此應采取長期緩解后治療[1]。現將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8年9月,采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聯合化療治療的32例APL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APL均為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初治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齡20~74歲。32例患者均應用ATRA和三氧化二砷誘導緩解,在初診時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面色蒼白,皮膚瘀斑,外周血HB中位值65(30~92)g/L;WBC中位值25.3(0.8~91.8)×109/L,血小板(PLT)中位值40(10~80)×109/L;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原始+早幼粒細胞0.24~0.98;診斷分型為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HLA_DR均為(-)。
1.2 治療方法 誘導緩解:ATRA 25 mg.m-2.d-1分三次口服,0.1%AS2O3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靜脈點滴,持續4~6 h。于確診APL當天開始同時使用,直至完全緩解(CR)。鞏固強化治療:CR后接受6個月的化療。第1個月采用標準劑量的DA方案,第2個月采用中劑量阿糖胞苷,第3個月采用高三尖杉酯堿、阿糖胞苷,以后3個月重復上述治療過程。
維持治療:第1個月,ATRA 25 mg.m-2.d-1。第2個月,6-巰基嘌呤100 mg(每日一次),氨甲蝶呤15 mg(每周一次)。第3個月,AS2O3 0.16 mg.kg-1.d-1。依次序貫治療,共30~36個月。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預防:緩解后腰椎穿刺鞘內注射MTX10 mg+Ara-C 50 mg+地塞米松5 mg,每月1次,共6次,維持治療期間3~6個月1次。
1.3 融合基因檢測 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融合基因。在誘導治療緩解后、強化治療結束時檢測融合基因。維持治療期間每3個月檢測1次,連續2年,然后每6個月檢測1次,再觀察2~3年。
1.4 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 維持治療期間檢測血常規、骨髓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等,若有異常,隨時檢測,注意觀察患者皮膚黏膜、胃腸道癥狀等。
2.1 療效分析 持續緩解27例,復發5例,CCR率為84.3%。
2.2 復發病例治療結果 復發6例,其中臨床復發4例。2例臨床復發者不能緩解,死于感染、腦出血及其他并發癥。
2.3 融合基因檢測 32例患者初診時融合基因檢測皆為陽性,誘導緩解后90.6%(29/32)陽性,強化治療結束時皆為陰性,在維持治療階段,有9.3%(3/32)再次檢測陽性。
2.4 不良反應 43.7%(14/32)患者出現口唇干燥,但無黏膜潰破。31.2%(10/32)出現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對癥處理后緩解,沒有引起治療中斷。25.0%(8/32)出現肝功能異常,表現為ALT、AST輕度升高,給予保肝藥物后恢復正常,未出現膽紅素升高和腎功能損害。9.3%(3/32)出現皮疹,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組胺類藥物后消失。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較特殊的一種亞型,早幼粒白血病細胞上存在PML/RARa基因,維甲酸及砷劑作用于PML/RARa基因誘導分化及凋亡,使APL在治療上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治愈[2]。但在臨床上仍存在不少問題。本組資料顯示:該方案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消化道癥狀、口唇黏膜干燥、肝功能損害、皮疹、頭痛、竇性心動過速及關節肌肉酸痛,但癥狀輕微,患者能耐受,沒有引起治療中斷。綜上所述:APL完全緩解患者鞏固強化治療后用ATRA、三氧化二砷AS2O3與化療聯合維持治療,持續緩解率高,5年預計總體生存率高,安全性良好。
[1]李新,趙耀中,李增軍,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70例長期生存分析.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6,14(3):437-441.
[2]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