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靈
本院2000年~2010年共收治高位食管癌患者270例,其中230例施行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40例術中探查腫瘤難以根除,行胃造瘺術或食管胃轉流吻合術。全組住院零死亡,出院患者均隨訪2年以上。
1.1 一般資料 病患230例,男150例,女80例,年齡45~75歲。腫瘤位于高位胸中段142例,胸上段30例,頸段58例;術前可進半流質飲食100例,可進流質120例,不能進食10例。術前患者無重要合并癥;預計腫瘤可以根治性切除;術前診斷CLN轉移;患者術前全身情況可以耐受手術;年齡超過70的患者需要慎重考慮,除非患者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1.2 手術過程患者麻醉完成后,取左邊臥位,行右后外側剖胸切口經第5肋間進胸探查,對奇靜脈進行結扎切斷,游離腫瘤并上下方食管,從胸頂到膈肌食管裂孔,進行結扎止血,避免破壞氣管、主動脈、上腔靜脈和頸部血管,230例根治性切除患者,同步常規清掃淋巴結。胸部食管及腫瘤游離結束,切除腫瘤組織并上下食管,將上下食管殘部相連,關胸,平放患者。胸部手術完成后,同時進行頸段食管癌切除與開腹游離胃,取左頸部胸鎖乳突肌前斜切口,接近食管游離出食管及腫瘤,注意避免傷及左喉返神經和氣管膜部,切斷時至少保留咽下食管5~10 cm,有利吻合。由上腹正中切口游離全胃,盡量松解胃幽門處腹膜,防止胃上提后因幽門成角導致幽門梗阻,將膈肌食管裂孔與賁門分離,擴至4指,食管由賁門處切斷,縫合賁門,將與上段食管相連的帶子固定于胃底,由左頸部切口將胃上提至頸部,行食管胃底端側吻合,吻合結束,對頸部軟組織與胃壁進行縫合固定3~4針,緩解吻合口張力。頸部吻合后,將胃壁與膈食管裂孔加固3針。
本組圍手術期間零死亡。40例姑息性切除術后5~12個月由于廣泛遠處轉移死亡;230例食管癌根治術后,16例并發頸部吻合口漏,通過引流換藥治療后痊愈,無胸部并發癥,10例術后6個月至1年由于遠處轉移并發癥死亡,1年生存率90%,3年生存率38%,存活時間最長者近10年。
3.1 手術適應證普遍觀點是,高位食管癌手術適應證應局限早期癌瘤,病變長度<3 cm,且為低位癌變[1]。本組認為如果腫瘤并未深度浸潤周圍組織和器官并遠處轉移,腫瘤長度無須嚴格限制。
3.2 手術切口高位食管癌手術切口采用右胸、上腹并左頸三切口。右胸內方便直視胸導管和奇靜脈,如果腫瘤侵及可同時切除受累組織。這一方法無須切開膈肌,呼吸功能影響不大。如果腫瘤處于主動脈弓平面,難以辨別腫瘤和主動脈的界限,易損傷主動脈壁,此外,為避免幽門梗阻須做幽門成形術。
3.3 手術缺點 創傷大,并發癥多。并發癥大多是肺部感染和吻合口瘺。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大多是胸部的損傷、外來的刺激和因疼痛導致無法有效咳嗽、咳痰所致,術中應注意減少對肺組織的壓迫,術后迅速有效的應用止痛劑,鼓勵患者咳嗽排痰,應用痰液稀釋劑,必要時可采用呼吸機支持;而吻合口瘺除一般原因如胃網膜右動脈發育不足、吻合技術限制、吻合口感染、吻合口處血運不良等外,更重要的因素是胸腔胃與吻合口距離較大,從而使吻合口張力偏高,對吻合口血運造成不良影響,而造成吻合口瘺發生率比胸內吻合稍高。胸內吻合口瘺一旦形成,發現和解決相對困難,而且可能產生生命危險。本組病例吻合口瘺的死亡率,胸內吻合比頸部吻合高3倍。
3.4 淋巴結清掃 “三切口”手術,在頸部采用弧形切口,可以對鎖骨上窩、氣管旁包括周圍淋巴結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掃[2]。本組手術資料指出,食管癌鎖骨上轉移率很高,“三切口”擴大了頸部清掃范圍,可以對腫瘤易轉移部位進行有效清掃,從而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由上腹部正中切口,可以完全暴露橫結腸以上組織。將大小網膜腔、賁門胃體小彎側、胃左動脈旁、胰腺上緣、脾門、幽門上下的全部淋巴結進行全面清掃,增加了腹腔內清掃范圍和質量,同樣有利于遠期存活。
[1]楊瑞森,王國范,張百江,等.2058例左胸頸兩切口食管癌切除術.中華心血管外科雜志,2004,6:339-340.
[2]高宗人,紹令方.高位食管癌手術徑路選擇的探討.齊魯腫瘤雜志,1994,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