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霞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病原為各種病毒或細菌,或為混合感染。多發于1歲以下的小兒,尤其以6個月以下嬰兒多見;一般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發病較為多見,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稱為外感型咳嗽,大多咳嗽氣粗聲高,痰液稠厚,常起病急、病程短,并伴有表證,多數實證。因反復發作導致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終至病程遷延,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我科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168例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兩組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均為我院住院患兒,入院時病程均為1~7 d。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或伴有氣急、發熱、惡寒),肺部體征有呼吸音粗糙,少數患者有散在啰音,胸片肺紋理增粗、淋巴細胞可增高,或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也增高,并排除畸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感染性喉炎、肺炎等其他疾病;將16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84例采用西藥治療,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齡1~6歲;病程最短者2 d,最長者15 d;治療組84例采用西藥配合中藥治療,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1~7歲;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用抗生素頭孢他定靜脈滴注,劑量按每天100 mg/kg計算,將其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抗病毒藥病毒唑,劑量按每天10~15 mg/kg計算,2次/d,3~7 d為1個療程。對喘憋嚴重者,可用氨茶堿靜脈滴注,每次2~4 mg/kg,每6 h 1次,5~7 d為1個療程;對喘息嚴重者可加用潑尼松,每日1 mg/kg,1~3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藥方組成:杏仁6 g,麻黃3 g,甘草3 g,葶藶子3 g,石膏15 ~20 g,蟬蛻 3 g,魚腥草10~15 g,射干5~10 g,大青葉5 ~10 g,浙貝母5 ~10 g,百部5~10 g,枇杷葉10 g。若痰多而稀白者加半夏、橘紅;痰多而黃稠者加魚腥草、石膏;喘者加地龍;發熱者加柴胡、青黛;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咳嗽超過1周者加百部、川貝母。水煎,1劑/d,早晚各服1次;7 d為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制定。顯效:癥狀明顯改善,肺部呼吸音正常,無發熱;有效:癥狀基本改善,肺部呼吸音略粗糙,或有散在干濕啰音;無效:癥狀及肺部呼吸音無明顯改善。對照組84例中,顯效24例,有效32例,無效28例;治療組84例中,顯效55例,有效24例,無效5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小兒支氣管炎是嬰幼兒較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為多種病毒或細菌,可引起氣道高反應性、氣管痙攣,激發或加重咳嗽,甚至出現哮鳴和氣急的癥狀,特別是嬰幼兒癥狀較重,常伴有高熱、嘔吐、腹瀉等,因此在急性期,多以西醫治療為主,選用抗病毒藥物及消炎、止咳、平喘等藥物控制癥狀,有一定療效,但西藥中抗病毒藥物較少,加之小兒呼吸道易受冷空氣、粉塵等刺激,以及部分患者對細菌、蛋白質的過敏,免疫功能失調、營養不良等都會造成該病反復纏綿難愈。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即中醫外感咳嗽,多為感受外邪,肺失清肅而發病。因小兒形氣未充,肌膚柔弱,衛外功能較差,加之小兒寒熱不知自調,難以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故在冬、春氣候多變之時,最易為六淫之邪侵襲。不論邪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入,肺必首當其沖,致使宣降失常;因為肺臟具有宣散和肅降功能,故能保持氣道通暢,呼吸均勻。一旦遭受外邪侵襲,肺衛受感,肺氣郁閉不宣,清肅之令不行,影響肺氣的宣肅則發微咳嗽。《素問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可見本病不論何種原因所致,皆和肺臟有密切關系;痰為本病的病理產物,多由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釀成痰濁,上貯于肺,壅阻氣道,致使肺氣不得宣暢,因而引起咳嗽;本病治療則應以治肺為主、化痰為輔;無論是治風寒咳嗽、風熱咳嗽還是實熱喘咳嗽,都要以宣通肺氣、化痰止咳為總的治療原則;現代藥理證實:麻黃能抑制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有發汗解熱、抗炎、抗過敏功能,能抑制組胺釋放、鎮咳、平喘和化痰;杏仁、浙貝母、百部、甘草能鎮咳;石膏能解熱、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蟬蛻可抑制變態反應;魚腥草有抗炎、抗過敏、抗病毒作用;射干對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枇杷葉有抗炎、鎮咳、平喘的作用。本組應用中西結合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應用。
[1]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578-1659.
[2]呂軍艷.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吉林醫學,2010,31(4):518.
[3]張玉桂.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