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峰 孫曉楠 王偉
QTd是指ECG各導聯間QT間期的變異程度。其產生與心肌細胞除極后復極不均勻有關。由于QTd延長與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將其作為心臟病預后的一項指標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1.1 研究對象 首次AMI患者發病6 h內接受靜脈溶栓成功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63.78±8.12)(42-76)歲,無電解質紊亂和未服用影響心肌復機的藥物,取溶栓前ECG與溶栓成功后ECG對比觀察其QTd的變化。
1.2 方法 30例AMI患者均無溶栓的禁忌證。入院確診后即予天普落欣(尿激酶)150萬單位溶于0.9%生理鹽水100 ml中,于30 min內靜脈滴完,并口服開普通25 mg,3次/d,連服4周和阿司匹林300 mg,1次/d共5周。采用文獻[2]推薦的判斷溶栓成功的標準,每例QTd的測定均分別取溶栓前和容栓后6 h的ECG,每份ECG測量不少于6~7個導聯,同一導聯測3~5個QT間期,取其均值并經心率校正后既得QTc,最長QTc與最短QTc的差值即為QT離散度。T波的終點均以其降支與等電位線的交點為準,如遇U波,則以T波降支的延長線與等電位線的交點為準。
溶栓前為(43.6±13.2)ms,溶栓成功后為(37.1±10.2)ms,兩組經配對t檢驗,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QTd是指ECG各導聯間QT間期的變異程度。它反映了心室電活動復極過程在各個局部的不均一,可以用來評價心肌電活動狀態和預測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此概念最早是由Camp be LL等于1985年指出,1990年Day等首次證實QTd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QTd增加為心室肌復極不均勻的表現,而最大的QT值存在于病變區域,這種區域性復極化不均勻,易產生多數性折返激動,它代表心室肌不穩定性。
AMI后死于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性增加了。AMI部位與正常心肌之間存在的缺血區域的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復極化延緩,各部位心肌細胞復極的不均一性表現為心室復極的離散度。QT間期不固定則室性異位激動極易落在心肌的“易損期”引起室速、室顫[1]。QTd越大,心室復極就越不一致,電不穩定性就越大。
溶栓治療能減少AMI的病死率。成功的溶栓治療后,隨著冠狀動脈的血流的恢復和維持,左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AMI時QT間期變化的可能機制與局部低溫、局部傳導延遲、神經性作用及局部細胞處低鈣等有關。因此,QT間期延長較常見。本文30例AMI患者中,溶栓治療成功后,QTd明顯比治療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區與非梗死區心肌的復極趨于一致,增加了心電位的穩定性。因此,QTd可以用來評價心肌電活動狀態和預測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成功的溶栓治療后,反映心室復極離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療改善預后的一個重要機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為溶栓成功與否的一個指標。作為一種預測心律失常的檢查手段,QTd結合心率變異、晚電位檢查,可提高AMI遠期心律失常的預測準確性。
[1]張開滋,郭繼鴻.臨床心電信息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張曉媛,張素俠,陳陣.冠心病QTc延長與心源性猝死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8,3(2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