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
熒光眼底血管照影技術(FFA)是利用熒光素鈉的熒光特性,做為造影劑快速進入靜脈內隨血液流入脈絡膜、視網膜血管,借助眼底照相機連續拍片,記錄熒光素在眼底血循環中的動態情況,是當前診斷眼底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熒光素鈉是一種染料,無毒無害,不參與機體代謝和分解,進入體內后60%~80%與血漿蛋白結合,2%溶解在血中經肝腎排出,但也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造影技術的護理配合很重要。現選取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進行熒光眼底造影的180例患者進行分析[1],總結如下:
1.1 詳細詢問病史,有藥物過敏者(特別是有造影劑過敏史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哮喘、青光眼患者不做此項檢查。
1.2 重度高血壓、心臟病者經心內科會診,將病情控制在安全水平時再做FFA檢查。
1.3 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械:如腎上腺素、可拉明、地塞米松及抗組織胺藥等;血壓計、聽診器、氧氣等。造影前15 min口服維生素B6、撲爾敏4 mg。
1.4 FFA在暗室內進行,患者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故在檢查前護士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將造影的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的配合要點,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向患者解釋清楚,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并填寫有創檢查知情同意書,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1.5 瞳孔準備,檢查前30 min用復方托品卡胺滴眼液點眼并按壓淚囊區5 min共3次,充分散瞳。待瞳孔散大到7~8 mm,才能達到攝片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變區域。
2.1 調整好眼底照像機的高度和下頜托的高度,協助患者舒適地坐到照像機前,固定好頭部,囑患者造影時眼睛盡量睜大,盡量避免頻繁眨眼,非檢查眼注視紅色指示燈,以固定眼球,請勿講話,以便于檢查并防止唾沫飛濺鏡頭影響視覺。
2.2 注射熒光素鈉時,首先將10%的熒光素鈉0.1+5 ml生理鹽水稀釋后選擇前臂正中靜脈或貴要靜脈穿刺,靜脈內緩慢注射,觀察5~10 min,患者無不適反應后在與醫生同步的情況下,4~6 s內快速靜脈注射熒光素鈉原液3 ml,對年齡較大或身體較弱者可將熒光素鈉注射速度延長為8~10 s內完成。推藥完畢拔出針頭,按壓針眼的時間要稍長。一手摸患者脈搏,同時觀察患者有無心慌、胸悶、惡心、嘔吐等情況。
2.3 在拍攝過程中,指導患者按要求轉動眼球,使眼底病變部位充分暴露。在檢查過程中因檢查光源照射散大的瞳孔產生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淚時,可用無菌棉簽拭凈淚液,幫助患者固定上、下眼瞼。以免影響影像效果。患者如惡心、嘔吐,可稍停,放松頭帶,囑其坐直深呼吸,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情緒,一般3~5 min可緩解,嚴重者可暫停造影,臥床休息。如發生過敏反應,配合醫師進行搶救[2]。
2.4 不良反應的處理 FFA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蕁麻疹、暈厥、休克、甚至心臟驟停。其中以惡心、嘔吐最常見,180例中60例在推藥后發生惡心,囑患者深呼吸,放松,喝開水,癥狀自行緩解;7例推藥后10 s發生嘔吐,停止拍攝,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后緩解;1例出現暈厥,立即平臥給氧后緩解,檢測生命體征正常;1例患者出現血壓升高(185/100)mm Hg,立即給予降壓藥及停止做眼底血管造影檢查。180例患者未發生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3]。
3.1 告訴患者及家屬在造影室外間休息10~30 min,囑患者不要直視強光,無不適方可離院。
3.2 告訴患者熒光素鈉可使皮膚、球結膜黃染,甚至視物有黃色或粉紅色等現象時千萬不要緊張,為熒光素的染料特性所致,在6~12 h逐漸消退,而且熒光素鈉通過肝腎排泄,造影后小便呈黃色,可持續24~36 h,對身體無影響,對此不必驚慌,囑患者多飲水,促進排泄。
3.3 告訴患者遲發型過敏反應的表現和口服抗過敏藥物[4]。綜上所述,在進行FFA檢查時,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配合尤其重要,醫護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待患者熱情和藹,由于患者對該技術陌生和對暗室環境不適應,通過采取一系列正確護理措施,可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檢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獲得最佳的檢查結果[5]。
[1]關雪娟,王春利.眼底熒光照影患者的護理,2008,07(b):167-01.
[2]魏廣川,孫偉.眼底血管熒光造影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6):636-637.
[3]章欣怡.熒光眼底造影不良反應的回顧性分析.汕頭大學,2007,16(2):101-102.
[4]黃建美,應文娟.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的護理配合.齊魯護理雜志,2006,10(3):169-170.
[5]李靜敏.眼科患者的心理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6,1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