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玲 秦大平 程光萬
面癱即現代醫學所說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炎[1]。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系風寒之邪侵襲經絡致使經氣機受阻,經筋失養,局部肌肉弛緩與對側失去平衡所致,又稱“口眼歪斜”,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為多見,祖國傳統醫學針灸治療治療面癱由來已久,且療效顯著。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科為66例面癱患者進行針灸為主的綜合治療及整體護理,效果顯著,現將治療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計66例,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齡12~65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半年。
1.2 針灸治療 根據祖國醫學的辨證施治及施護原則,依據患者病情的共性和個性特點制定護理及治療的個體化方案,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治療和護理。針灸取穴以陽明經穴為主,少陽經為輔,采取局部近取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配合艾柱灸療相應的穴位,灸至患者有灼熱感,局部微紅為度,1次/d。操作時選穴宜少,使患者有溫熱感,局部微紅為佳。
1.3 功能鍛煉 治療期間教會患者按摩手法,囑患者自己行面頰、眼瞼、口唇周圍手法按摩,每次按摩使面部肌膚溫度上升潮紅為佳,每天督促患者按摩2次。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鍛煉面部肌群運動功能,如故腮幫,嚼口香糖,蹙額等,每日可做數組,每組以面部不感覺疲勞為宜,要持之以恒。
1.4 辨證施護 依據中醫辨證,辨為風寒型及風熱型,風寒型應盡量減少外出,面部保暖,避免直接吹風,夏天不宜使用空調及風扇,冬天出門時圍圍巾、戴口罩。在治療方面給予溫灸或雀啄灸,取穴以地倉、頰車、迎香、等穴為主,以達到疏風散寒、溫經通絡的目的。施灸時注意掌握好溫度,避免燙傷皮膚。風熱型發熱時定時測體溫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物理降溫,高熱者給予耳尖、太陽穴放血治療。或柴胡注射液穴位注射曲池、合谷穴。
1.5 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心理反應及心理需求,關心、體貼患者,耐心細致地給患者講解發病原因、針灸治療的原理及療效。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精神支持對面癱療效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應根據患者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及個性特征進行心理疏導,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面癱后影響面容美觀,給正常生活帶來不便,患者常擔心留下后遺癥而出現情緒低落,憂愁焦慮。護理人員應積極消除患者懷疑恐懼的心理,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配合治療,要使患者相信容貌在治療后可得到改善以至痊愈。
1.6 飲食及生活護理 飲食護理患者面神經麻痹致咀嚼吞咽不便,指導患者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方,細嚼慢咽,進食后食物殘渣滯留頰內有利細菌繁殖,每次進食后應給消炎含漱液漱口,防止口腔潰瘍。根據病情給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或普食,避免辛辣、酸、干、硬、粗糙的食物,忌冰冷寒涼之品。病程中要求患者戒煙或盡量遠離吸煙者,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導致面神經缺血加重,不利于疾病恢復。
痊愈:面容及面肌運動機能完全恢復,不留任何后遺癥;顯效:面容及面肌運動機能基本恢復,但仍留有輕度不適感,或大笑時輕微出現口歪;有效:面容及面肌運動機能部分好轉;但額紋、閉目、大力示齒三項指標尚有部分未恢復正常;無效;面容及面部肌肉運動機能治療前后無改變。
本組66例中1月內痊愈45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9.3%。
面癱,即周圍性面神經炎,系寒、熱之風邪侵襲經絡致使經氣受阻,經筋失養,局部肌肉弛緩不收與對側失去平衡所致。本病發生突然,多數患者在睡醒后,一側面部呆滯、麻木、癱瘓,不能做皺眉、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露睛流淚,額紋、鼻唇溝變深,部分患者有耳后乳突部疼痛感。采用針刺治療方法,對經絡腧穴的良性刺激,疏通局部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艾灸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逐寒散瘀,使受損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健康。通過對66例面癱患者的綜合治療與護理,使筆者認識到,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密切觀察病情,還需要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注意患者心理變化,深入患者內心世界,進行心理分析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度過心理障礙階段。如此才能提高其心理應激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從而回歸社會。
[1]石學敏.針灸治療學.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
[2]楊靜,張承麗.針灸治療面癱的觀察與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1,7(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