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我科自1994年6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56例顱內腫瘤患者,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共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齡8~71歲,平均年齡39.2歲。神經膠質瘤25例,腦膜瘤19例,血管網狀細胞瘤4例,髓母細胞瘤3例,腦轉移瘤4例,神經鞘瘤1例,本組病例均施行手術治療。結果,住院期間死亡2例,隨訪29例中1年內復發6例,死亡2例,生存3年以上18例。
2.1 術前護理
2.1.1 首先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多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以優良的態度,嫻熟的技術,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
2.1.2 詳細了解患者神經系統的癥狀及有無陽性體征,并做好記錄,為術后及時發現并發癥及評定治療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據。
2.1.3 顱內手術時間長,手術創傷和麻醉對患者全身臟器的生理功能產生較大影響,故術前應改善營養不良患者的營養狀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吸煙者術前戒煙等,并實施健康宣教,可有效地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死亡和并發癥,又縮短住院時間。
2.1.4 術前剃光頭,根據腫瘤部位剪眉毛或鼻毛,常規備血。
2.2 術后護理
2.2.1 按全麻術后常規護理,患者清醒后血壓正常時可取頭高15°~30°斜坡臥位,有利于顱內靜脈回流,改善供血狀況,緩解腦組織水腫,從而降低顱內壓。后顱窩巨大腫瘤患者術后24 h應取健側臥位,防止腦干急性移位,常規氧氣吸入。
2.2.2 做好開顱后切口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頭部引流管通暢,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質、顏色。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堵塞、脫落。根據引流管的位置方向,采取平臥位、半臥位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使傷口處于最佳的引流位置。注意傷口滲液情況,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潔干燥,每日更換引流袋,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及時拔管,拔引流管后須注意有無腦脊液漏,發現漏者及時通知醫生處理,預防顱內感染。
2.2.3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神志、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通過對話,呼喚和疼痛刺激判斷患者的意識程度、精神狀況及辨識力、記憶力,正確區分全麻未醒、冬眠狀態及意識障礙。觀察瞳孔大小、對光反射靈敏度,若出現雙側瞳孔不等大等圓,意識改變,且伴有“2慢1高”(即脈搏減慢、呼吸減慢、血壓增高),則提示發生腦疝,應及時搶救;若出現脈搏緩慢有力常是顱內壓增高的表現,脈搏細快常見于有效血容量不足或高熱,呼吸頻率不規則,深淺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樞受損,應及時對癥處理。
2.2.4 嚴密觀察神經系統變化 注意有無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癲癇發作、肢體癱瘓、精神改變;有無煩躁不安、嗜睡、昏迷等神經系統受損表現。對躁動的患者應加強安全措施,預防墜床。對偏身感覺障礙的患者,要做好“5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防止凍傷、燙傷或褥瘡,協助生活護理,滿足其生理需要。
2.2.5 患者術后因切口疼痛,表現為煩躁,難以入睡,應及時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以免患者因躁動而導致顱內壓力升高,引起瘤腔出血。如患者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時,應正確區分是顱高壓或顱內低壓引起的。顱高壓性頭痛抬高床頭并給予脫水劑可緩解癥狀,顱內低壓綜合征引起頭痛的特點是:在抬高床頭或坐立時,頭痛加重,應用脫水劑則頭痛加劇,平臥后頭痛減輕,放低床頭則頭痛得到緩解,可通過腰穿測壓確診。術后3 d常規腰穿,以了解顱內是否并發感染,放出血性腦脊液,解除因顱內腫瘤術后瘤腔的滲血進入蛛網膜下腔所產生的頭痛、發熱等癥狀,減輕腦血管痙攣、腦水腫以及蛛網膜粘連。腰穿后去枕平臥6 h,防止腦疝及顱內低壓綜合征的發生。
2.2.6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各種并發癥 ①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氣道內分泌物,霧化吸入2次/d,以稀釋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對術后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應行氣管切開,并按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把好無菌操作、氣管內滴藥、及時正確吸痰三關,避免和減少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②口腔護理2次/d,預防口腔感染,促進食欲。③做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拍背,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發生,保持皮膚的完整性。④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適當控制水和鈉鹽的攝入,準確記錄24 h尿量,注意尿崩癥的發生。⑤保持導尿管的通暢,加強導管及會陰部護理,尿道口用碘伏消毒2次/d,引流袋每日更換1次,預防泌尿系感染。
2.2.7 康復護理 加強營養,飲食上給予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以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向患者講解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避免用力排便使腦內壓力進一步增高。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根據患者的體能狀態,在術后逐步安排翻身、坐起,下地攙扶行走、肢體功能鍛煉等活動,促進病情早日康復。對惡性腫瘤患者配合放療與化療,從而減少后遺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