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生
(黑龍江省肇東市昌五鎮畜牧獸醫站)
奶牛酮病(ketosis in dairy cows)是由于奶牛體內碳水化合物及揮發性脂肪酸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功能失調的代謝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尿、乳中的酮體含量增高,血糖濃度下降,消化機能紊亂,體重減輕,產奶量下降,間有神經癥狀。
根據發病原因,奶牛酮病可分為原發性酮病和繼發性酮病。前者是因能量代謝紊亂導致奶牛體內酮體生成增多;后者是因其它疾病,如真胃變位、創傷性網胃炎、子宮炎、乳房炎等,引起奶牛食欲下降,血糖濃度降低,脂代謝紊亂,酮體產生增多。
根據有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可將奶牛酮病分為臨床酮病和亞臨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體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亞臨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體含量在17.2~34.4 mmol/L(100~200 mg/L)之間,而臨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體含量一般都在34.4 mmol/L(200 mg/L)以上。
本病多發于奶牛產犢后的第一個泌乳月內,尤其在產后3 周內。各胎齡母牛均可發病,但以3~6 胎母牛發病最多,第一次產犢的青年母牛也常見發生,產乳量高的母牛發病較多。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冬春發病較多。有些母牛有反復發生酮病的病史,這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可能與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謝能力較差有關。
引發奶牛酮病的原因很多,且較為復雜,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泌乳高峰一般出現在母牛產犢后的4~6 周,而食欲恢復和采食量的高峰出現在產犢后8~10 周。因此,奶牛在產犢后10 周內食欲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供給根本不能滿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母牛產乳量高,勢必會加劇這種不平衡。研究表明,根據母牛攝食碳水化合物及從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況,奶牛每天適合的產奶量為22 kg。假如每天產奶34 kg,則血液中的全部葡萄糖都將被乳腺所攝取。一頭泌乳母牛每天可排出乳糖1 225 g,而兩個單糖(葡萄糖加半乳糖)分子通過氧橋相連才縮合成一個雙糖(乳糖),所以高產奶牛的酮病發病率高。
如果飼料供應過少,品質低劣,品種單一,會造成日糧營養不平衡。如果精飼料過多,粗飼料不足,使機體的生糖物質缺乏,會造成能量供給不足。營養不平衡和供給不足都可引起能量負平衡,使奶牛機體產生大量酮體而發病。由此引起的酮病稱自發性或營養性酮病。單純飼喂或過比例飼喂含生酮物質(丁酸)較多的青貯和甜菜絲(粕)飼料,均可發病。
母牛干奶期供應的能量水平過高,造成產前過度肥胖,會嚴重影響產后采食量的恢復,同樣會使機體的生糖物質缺乏,引起能量負平衡,產生大量酮體而發病。由這種原因引起的酮病稱消耗性酮病。根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奶牛場習慣于將干奶牛和泌乳牛混群飼養,使干奶牛采食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產前過度肥胖,這是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飼料中缺乏鈷、碘、磷等礦物質,可使牛群酮病的發病率增加。寒冷、饑餓、過度擠奶等應激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酮病主要發生在產犢后的幾天至幾周內。酮病牛不僅產奶量急劇減少,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而且常常伴發子宮內膜炎,引起繁殖功能障礙,體情期延長,人工授精成功率下降。
有些牛發生隱性酮病,臨床癥狀不明顯,一般在產后1 月內發病,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顯著,尿酮濃度升高,后期血液酮體濃度才升高,產奶量稍有下降。臨床癥狀表現明顯的一般有兩種類型,即消耗型和神經型。消耗型酮病占85%左右,但有些病牛的消耗型癥狀和神經型癥狀同時存在。
消耗型病牛表現為食欲降低,精飼料采食量減少,甚至拒絕采食青貯飼料,一般可采食少量干草;體重迅速下降,消瘦快速,腹圍縮小;產奶量明顯下降,乳汁容易形成泡沫,但一般不發展為無乳;因皮下脂肪大量消耗使皮膚彈性降低;糞便干燥,量少,有時表面附有一層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動減弱甚至消失;呼出氣體、尿液和乳汁中有酮味,加熱時更明顯。
神經型病牛突然發病,初期表現興奮,精神高度緊張、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嚼,頑固性舔吮飼槽或其它物品;視力下降,走路不辨方向,橫沖直撞;有的病畜全身肌肉緊張,步態踉蹌,站立不穩,四肢叉開或相互交叉,有的震顫,吼叫,感覺過敏。這些神經癥狀間斷地多次發生,每次持續1 h,然后間隔8~12 h又重新出現。這種興奮過程一般持續1~2 天后轉入抑制期,病畜表情淡漠,反應遲鈍,不愿走動和采食,精神高度沉郁;嚴重者不能站立,頭屈向頸側,處昏睡狀態。少數輕癥病畜僅表現精神沉郁,頭低耳聾,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下降。
治療時首先要根據病因調整飼料,增加碳水化合物飼料及優質牧草。在臨床上采用藥物治療和減少擠奶次數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合理的治療,大多數病例可以痊愈;有些病例治愈后可能復發;還有一些病例屬于繼發性酮病,則應著重治療原發病。治療方法包括替代療法、激素療法等,但它們對嚴重病例(如低糖血癥性腦病)的治療效果較差。
靜脈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對大多數母牛有明顯的效果,但需重復注射,否則可能復發。果糖溶液(每千克體重0.5 g,配成50%的溶液,靜脈注射)可延長作用時間,但有些果糖制劑會引起特異反應,患牛呈現呼吸急促、肌肉震顫、衰弱和虛脫,而且這種反應常發生于注射過程中。重復給予丙二醇或甘油(每天2 次,每次500 g,連用2 天;隨后每天250 g,連用2~10 天;灌服或飼喂),效果很好。這些給藥方法最好在靜脈注射葡萄糖溶液之前進行。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口服葡萄糖或其它糖類無效,因瘤胃中微生物會使糖發酵而生成揮發性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很少),反而會增加生酮物質。
對于體質較好的病牛,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200~600 IU肌肉注射,療效較好且方便易行。應用糖皮質激素(劑量相當于1 g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來治療酮病也可取得滿意效果,注射后8~10 h內血糖即可恢復正常,食欲和一般行為在24 h內明顯改善,血液酮體水平在3~5 天內恢復止常。但用類固醇治療,初期產奶量下降,治療2~3 天后迅速升高。盡管泌乳量下降是類固醇治療的缺點,但卻有助于疾病的迅速恢復。
為了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500~1 000 mL靜脈注射,也可作為酮病的輔助治療;還可用健胃劑、氧丙嗓等進行對癥治療。在酮病的高發期喂服丙酸鈉(每次120 g,1 天2 次,連用10 天),也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另外,據國外經驗介紹,可給病牛投服從屠宰場收集的普通瘤胃液進行輔助治療,每日早晚各服約1 L,連用3 天。
奶牛酮病的發生比較復雜,在生產中應采取綜合預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高度集約化飼養的牛群,要嚴格防止在泌乳結束前牛體過肥,全泌乳期應科學地控制奶牛營養的投入。在為催乳而補料之前的階段,能量供給以能滿足其需要即可。在產前4~5周應逐步增加能量供給,直至產犢和泌乳高峰期內都應逐漸增加。在增加飼料攝入過程中,不要輕易更換配方,即使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其適口性和食欲。隨著奶產量增加,用于促使產奶的日糧也應增加。濃縮飼料應保持粗料和精料的合理比例,其中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過16%~18%為宜,碳水化合物應以磨碎的玉米為好,因為其可避開瘤胃發酵作用而被消化,并可直接提供葡萄糖。在達產乳高峰期時,要避免一切干擾其采食量的因素,要定時飼喂精料,同時應適當增加奶牛運動。在泌乳高峰期后,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可用大麥等替代玉米做供給。此外,應供給質量優良的干草或青貯飼料。質量差的青貯飼料因丁酸含量高,不僅口味差,而且缺乏生糖物質,還可直接導致酮體生成,應予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