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根章
〔石河子141團機關工業科,新疆石河子 832028〕
2012年全球棉花市場供大于求,期未庫存將創歷史新高,近百萬噸的庫存對新疆地區的棉花外銷影響明顯。受國際國內棉價持續下跌的影響,美國期棉由2011年9月初的14.71元/kg(106美分/磅)跌至 9.85元/kg(71美分/磅)(按1美元=6.23元換算)。由于國產棉價格高于進口棉且目前價差已拉大至4946元/t,因此,國內對國產棉需求大幅減少,造成新疆地區棉花銷售較困難。
中儲棉將新棉收儲標準定在4級以上,對棉花采摘、加工、打包的質量要求更高,全國棉花收購入儲壓力增大。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需要棉農、加工生產等環節嚴格按照采摘、加工、入儲標準進行加工,提高采摘質量,控制加工成本,確保入儲率達到95%以上,入儲具體標準如下。
1.中儲棉總公司要求入儲棉企業的質量保證金為300元/t,質量不達標準的從保證金中扣除。
2.入儲包每批為186件,炸包率<3%,棉包使用外捆扎。
3.單包回潮率<10%(不含10%)。
4.有以下情況之一的整批退出不得入儲:單包低于4級的;單包棉花長度低于27 mm;單包棉花馬克隆值為G級的;單包棉花回潮率超過10%的;單包棉花異性纖維含量超過L檔0.2/t、單包超過0.1 g的;單包超過(227±10)kg的;每批棉花露白數量超過10%;貨證不齊的棉花;混有地腳棉、回收棉等的;污染、霉變、水殘、雨淋的棉花;包裝材料不符合標準的;沒掛條碼的;棉包沒有取樣口的;塑料包裝標簽不牢固的都不能入儲。如果在交售過程中存在摻雜使假和有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應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1.選擇衣分高的品種。衣分增加1%可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1.7元以上;產量高的品種可降低機理成本和人工管理成本;機采棉選擇早熟品種,因機采水分高于手采水分0.4%以上,在10月中旬采完最適宜。成本方面因為機械作業是按畝計算費用的,所以產量越高成本越低。
2.在種植管理工作中花控及時、合理控制植株密度、早期深扎根、生長期施好肥、滴好水、打好頂、整好枝。如果這個環節管理不好,即使同樣的品種種植出來的籽棉馬克隆值、強度、衣分、產量也不同。
3.品種和水分影響經濟效益和生產進度。以918品種和炮臺系列為例,要想加工出相同的質量產品,加工炮臺品種時生產效率要比918品種下降1/3。折合為成本分別增加手采皮棉180元/t,機采皮棉200元/t,所以說品種是效益的基礎。
棉花采摘是加工生產的第一道工序,是實現效益的基礎,“四分、四白”是質量保證,控制水分是關鍵。
1.采摘控制。
采摘時不采生花,不采超水分花,機采時打好脫葉劑,用好機械一次采摘完成,減少復采費900~1200元/hm2。前后中期花混采會大大降低籽棉的銷售效益,早采幾天會出現生花多按標準3~5級,晚采會出現霜凍花見霜花為4~5級。
2.水分控制。
在規定的范圍內堆放棉花,水分在8%~10%貯存期為30 d,水分在10%~12%貯存期為20 d,水分在12%~14%貯存期為10 d,水分在14%~15%貯存期為3 d。如果在這個期間內不加工就會降低皮棉的級別,在1~3級內每降1個級損失為600元/t,3級以下每隆1個級為900~1200元/t。采摘水分若控制不好,那么按標準水分計算,棉農需要多付拾花費約0.2元/kg。
3.堆放控制。
棉花堆放場地控制在(12×24×5)m范圍內,水分控制在8%~10%,通道間距保證在4 m以上。堆好一堆蓋好一堆,以防雨水進入籽棉發熱變質導致等級降低,給加工帶來困難。
4.水雜控制。
在采摘、收購過程中水雜控制不到位,會降低衣分,給經濟效益帶來損失。如果水分控制到位就可減少烘干成本約15元/t。
加工是保值升級的基本前提,收購堆放是基礎,合理配棉會增加效益。
1.清花控制。
清花間隙調整合理,間隙大小關系到小花頭排放量的多少,關系到質量和衣分的高低。根據籽棉狀態調整間隙在12.5 mm左右,機采棉一次采摘含雜量高,應增加清鈴設備,先清特雜、大雜后清軟雜,避免大雜小雜一起清,造成大的出不來變成小雜反而增加清理難度,影響皮棉質量。
2.毛頭率控制。
毛頭率高低關系到衣分的高低,保證工作箱下花量使工作箱具有一定密度,每7~10天換一次鋸筒,毛頭率應控制在0.4%以下。
3.排籽道控制。
保證排籽道間隙在45 mm左右。根據籽棉質量和鋸筒的鋒利程度隨機調整,通過控制小花頭和毛頭率的高低來提高衣分率。
4.皮清排雜控制。
根據回潮率的高低將排雜刀間隙調整到0.9~1.2 mm。通過控制短纖維率和含雜量來提高等級率和衣分率,每噸棉花提高1個長度可增加收入200元。
5.不孕籽控制。
調整好軋花、皮清機工作間隙,控制不孕籽含棉率<30%,提高衣分率。
6.控制收購水分。
水分控制在0.8%可增加排量,提高皮棉質量,減少烘干成本。
7.控制好回潮率。
根據回潮率調整排雜間隙和生產進度,降低皮棉的含雜量,減少短纖維率可保證皮棉的整齊度和有效長度。
8.殘絨率控制。
調整好一、二、三道絨的排籽間隙、回收風口間隙、合理配備網孔和回收轉速。每天更換3~5付洗銼或新鋸筒,保證工作箱的密度,將棉籽殘絨率控制在0.38%以下,提高出絨率。
9.飛絨回收控制。
密封回收設備、配備合理目數網、調整合理風嘴,杜絕飛絨跑冒,提高經濟效益。
10.功率因素、運轉率的控制。
保證cosφ=0.9與視在功率相比,每小時可節約20%~25%的電量。
11.提高設備運轉率。
加工廠設備空轉1小時,cosφ在0.9時,1條生產線電能損耗在1600 kw·h。
12.機采生產線加工手采控制。
如果在機采棉生產線上加工手采棉,控制合理的情況下一個車間每小時可節約電能250~300 kw·h。
13.勞動競賽制。
競賽可激發人的上進性,提高產量、質量、設備運轉率、爭取多出棉、多收絨,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目前棉花加工是一個季節性強、任務重、時間緊的工作,一般加工廠工作環境差,勞力緊缺,技術人員短缺,勞力和技術是今后一個時期內棉花加工行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棉花加工過程中不利因素。水分、塞花、著火、機械問題是影響安全生產進度和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
解決以上問題,要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和員工技能素質,棉花加工工作要解決人的問題就要向機械化、電氣自動化、控制聯鎖裝置方向發展。
喂花口火情、水分的控制、塵籠與軋花機的保護控制、軋花機與皮清機的保護控制、回潮率與軋花機喂花量大小的控制、軋花機與大氣閥的控制、清花機與大氣閥的控制、回潮率與鍋爐溫度的控制、重要部位軸承的控制和火情的監控,以上聯鎖保護采用溫度、厚度、紅外線、水分儀、振動信號來實行全程自動保護,既解決了勞動力緊缺和技術問題,又達到了生產均衡、保證質量的工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