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氣象局局長 黎 健
氣象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任務就是為全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和公共氣象服務。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根本舉措就是要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氣象現代化,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是中國特色氣象事業發展的基本經驗,也是更好地服務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任務。
加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兩大主題。隨著政府各有關部門不斷拓展防災減災工作內涵和工作領域,如何強化氣象防災減災的職能和定位,增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能力,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重要作用,我們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推進,如何找準氣象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切入點,切實增強氣象科技支撐和決策咨詢能力,我們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們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科技人才和科學管理,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強化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兩大職能,充分發揮氣象科技的作用和效益。
近年來,浙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全面小康實現水平達到90%以上,正處于轉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氣象工作也全面融入到平安浙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十二五”時期,浙江將進入人均生產總值從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高速發展階段,是浙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迫切要求我們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不斷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構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是國務院3號文件確定的到2020年氣象事業發展的奮斗目標,是氣象事業必須牢牢把握的發展方向和戰略中心。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是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中國氣象局與浙江省政府聯合簽署省部合作協議,氣象工作納入浙江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對全面加強氣象現代化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既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氣象工作的殷切希望,也體現了中國氣象局對浙江氣象工作的現實要求,更體現了全省氣象部門貫徹落實中央、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信心與決心。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也是專業性、探索性、創造性極強的工作。發展氣象事業,必須把尊重氣象事業發展規律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氣象事業的發展歷程來看,還是全國及發達國家和地區氣象事業走過的發展道路來看,氣象現代化是興業之路,始終是氣象事業發展的一條規律。因此,氣象事業發展必須立足于國情、省情、民情,遵循氣象的自然科學規律,堅定不移地推進氣象現代化不動搖,不斷豐富氣象現代化的內涵,科學確定分工、科學部署站網、科學確定不同臺站的主要任務,才能不斷推進氣象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近年來,全國各兄弟省、區、市氣象事業呈現新一輪加快發展、競相發展的態勢,我們面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形勢。全省氣象事業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同時,中央、中國氣象局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中西部地區氣象部門發展非常快,在當地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如果浙江省氣象事業不加快發展,就會在新一輪發展中擴大與“標兵”的差距,就有被“追兵”趕超的可能。因此,必須按照“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加快構建氣象強省,不斷增強浙江氣象事業發展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氣象現代化是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之一,既是一個動態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目標。正確理解氣象現代化內涵需把握4個基本特征。
第一,階段性特征。氣象現代化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一個個階段目標的遞進升級,是對以往氣象事業發展的繼承和發展的過程。
第二,綜合性特征。氣象現代化不局限于業務現代化,是涵蓋氣象業務、服務、科技、人才、管理乃至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現代化。
第三,社會性特征。氣象現代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適度超前。
第四,科技性特征。氣象現代化是社會文明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必須強化氣象科技型公共服務事業的屬性,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現代化。
三級指標篩選的原則為機械替代勞動力的迫切性和替代強度,具體則是將調研獲得的關于用工量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在純人工作業情況下,各環節每畜單位每天耗費的人工量(如果是多個人同時工作,則累加成一個人的用工量),將人工耗費量極少的環節剔除,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期氣象現代化涉及方方面面,是內涵更加豐富、要求更加全面、任務更加艱巨的氣象現代化;是堅持服務引領、需求牽引,提高服務質量、效益的現代化;是統籌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涵蓋構建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及新型的氣象事業結構、完善的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在推進氣象現代化進程中,既要善于抓住機遇大力加強硬實力建設,又要下硬功夫大力促進軟實力提升。一方面,要堅持不懈地通過項目建設推進氣象現代化,并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不斷增強硬實力。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持之以恒地推進氣象現代化軟實力建設,促進氣象現代化從偏重建設、速度、規模,向速度、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有機統一的轉變;從依靠加大投入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創新、科學人才和科學管理的轉變;從簡單的數量的增長、設備的增加向更加強調結構優化、服務水平和發展效益的現代化轉變;從業務現代化,向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新格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轉變;從部門氣象現代化,向政府主導,全面融入社會,開放合作的現代化轉變。
當前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牽引力會越來越強烈;從國家和地方對氣象投入看,各級政府將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支出比重,氣象公共財政保持穩定增長,氣象業務的基礎設施支撐力會越來越穩固;從浙江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看,黨委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力度不斷加強,氣象政策法規、規劃、政府考核等機制不斷完善,氣象事業發展的環境保障力會越來越優;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越來越快,科技作用日益突出,以及國家相關改革的不斷深化,氣象事業的改革和創新驅動力會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各級氣象部門認真貫徹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民生氣象、現代氣象、社會氣象、和諧氣象”的發展理念,大力加強監測預報預測預警能力建設,不斷強化公共氣象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服務民生、服務“三農”、服務經濟建設等方面做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在浙江精神的熏陶感染下,全省上下有一支“奮發圖強、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真抓實干”的氣象干部隊伍,更加堅定了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但是,浙江省推進氣象現代化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氣象產品的加工生產能力不足,氣象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和公共服務產品質量與公眾的期望差距較大,尚未建立精細化、數字化、實用性、可加工的預報產品體系。
二是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傳播能力不強、傳播面不廣、傳播機制不完善、傳播效率不高,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還難以做到分區、分戶,高效、快捷傳播。
三是主動接收、消費氣象信息的人群比例不高,全社會理解和應用氣象信息指導生產生活的能力不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效益沒有充分發揮。
五是氣象依法行政、全面履職水平有待加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服務效益、預報準確率和法制體制機制等氣象軟實力方面。因此,增強軟實力不僅是推動氣象現代化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解決浙江推進氣象現代化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差距的根本舉措。
在遵循氣象事業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圍繞新時期氣象現代化主要內涵,面向世界先進水平、立足中國國情和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眼于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在學習借鑒部門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浙江推進氣象現代化在總體思路上需要把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發展現代氣象業務,增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為核心任務,以加強科技創新、科技人才、科學管理為重要支撐,以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大力推進氣象監測自動化、氣象預報精準化、氣象服務均等化、氣象保障標準化,不斷增強氣象事業發展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使氣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強,公共氣象服務的社會滿意度穩中有升。
面向氣象防災減災需求,加強綜合觀測能力建設,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形成時空分辨率高、觀測要素滿足要求、自動化的綜合觀測系統。提高氣象信息網絡和信息處理和存儲能力,完善氣象裝備保障體制機制,確保觀測系統和信息系統穩定運行。建立精細化、網格化氣象監測產品體系,不斷擴大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提高多災種監測預警應急能力,建立網格化數字化的氣象災害監測分析產品體系,不斷完善氣象監測要素的種類,提高氣象災害監測率,實現氣象監測分析產品的實時更新。
建立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不斷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正確率和分災種分區預警分辨率,提高預警時效。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和預報精細化程度,建立臨近、短時、短期、中期、延伸期和短期氣候預測之間無縫隙銜接的數字化預報產品體系,實現短臨(0~2 h)預報產品10 min更新,2~24 h預報1 h更新,1~10 d預報每天更新2次,15~30 d預報每天更新1次,1個月以上的氣候預測每個月更新3次,短期氣候預測產品實現數字化滾動發布。圍繞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建立健全農業、海洋、水利、交通、能源、城市等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體系。
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的發布、接收和社會應用能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氣象服務的社會滿意度。大力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全覆蓋縣”建設,發展直達式氣象警報系統,逐步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分類、分級、分區發送。依托氣象全面建成省、市、縣3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逐步提高各類突發信息的覆蓋面。按照“政府主導,歸口管理,部門聯動,統一發布,分級負責”的原則,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機制,促進氣象服務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加強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應用氣象信息指導生產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引領,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水平。加快推進基層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功能完備、技術先進、流程科學的業務平臺,提升對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支撐能力。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完善以《浙江省氣象條例》為主體的地方氣象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依法規范氣象活動,依法履行氣象社會管理,依法促進氣象事業。建立健全與發展地方氣象事業相適應的公共財政保障和人力資源保障機制,氣象人力資源和公共財政保障率不斷提高。
推進氣象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浙江要推進氣象現代化,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敢闖敢為,充分認識各方面的機遇和積極因素,緊緊圍繞氣象事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立足浙江自身優勢和現實基礎,充分體現“五個更加注重”的思路。
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氣象工作在服務浙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必須緊緊圍繞需求,以防災減災、新農村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項服務為引領,推進氣象現代化的發展。要把遵循氣象事業發展規律,以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最迫切、最需要,也最能發揮效益的氣象服務需求,作為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最緊迫任務。
政府是發展氣象事業的主體,是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推動者、組織者、監督者。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要緊密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主動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主動加強部門合作,主動推動政府在現代化的政策、制度、考核、規劃、投入、組織、監管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必須開門搞現代化,主動將浙江氣象現代化融入浙江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的全局,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部署,協同推進。
推進現代化的目標就是要為老百姓提供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的氣象服務。所以必須將氣象現代化建設目標與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結合起來,以社會視野,從不同角度評判各地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和發展進程。要堅持以民評民說為標準,民意民聲為依據,民愿民需為方向,民惠民安為目標,竭盡全力把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呼聲作為氣象現代化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切實增強社會公眾的氣象現代化的認同度和支持度。
要強化氣象事業的科技型特征,實現氣象現代化從單純依靠硬件投入轉向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科技人才和科學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氣象事業發展驅動力不足問題。建立投入逐步增長、新技術效益顯著、成果轉化應用率高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緊緊圍繞氣象業務服務的關鍵領域,充分發揮創新團隊的作用,集中全省氣象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地開展科技攻關,不斷提升科技對氣象業務服務的貢獻率。
抓緊制定《浙江省氣象現代化指標評價和監督考核辦法》,強化對市、縣氣象現代化任務完成情況的動態監測,定期公布指標進展情況,切實發揮評價指標體系在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要加強統籌規劃、優化布局,緊緊依托上級業務科技支撐,依托各地業務服務相對優勢,各有側重地加強氣象監測預報能力、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象業務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減少重復投資、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