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 磊
(溫州市洞頭縣廣播電視臺節目中心,浙江溫州 325700)
在娛樂節目愈加多樣化的今天,新聞節目因其固有的新聞信息傳播的唯一渠道的優勢,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為新聞傳播媒介與受眾之間的堅強紐帶,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報道要更貼近群眾,應投入更多的重視與創新,唱好新聞報道的重頭戲。
縱觀現今的新聞報道的格式,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在布局上甚至是格式上都難逃千篇一律的宿命,也就是所謂的“公式化”新聞報道的格式。但是,這種格式從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到省級臺新聞報道,再到縣級臺新聞報道,都無法擺脫一樣的格局,令觀眾們也無法不心生厭倦??h級臺想要在新聞報道之路上作出好的工作效果來,首先便是擺脫這種公式化的新聞報道的桎梏。
盡管“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是,過多的重復極其容易讓觀眾審美疲勞。對于怎樣沖破這種新聞報道格式化的布局,胡錦濤主席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曾指示:“新聞宣傳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深入實際,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多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激勵全體人民信心百信地創造美好生活?!?/p>
胡錦濤主席的話便是對新聞工作者敲響的警鐘,不要總是將鏡頭對準官員們,也多給平民百姓一些露臉的機會,不要總是說大話、空話、官腔、套話,要強化縣級臺新聞節目的平民意識,將新聞報道的焦點對準群眾的身邊事、眼前事,將注目的焦點多放在與群眾衣食住行相關的事情上,多關注社會熱點、難點,真正做到有看頭、有意義!只有這樣的新聞節目,對于百姓來說才是有看點,有實在意義的新聞報道,比起只是單純地截取領導的某段發言,或是某某機關又做了什么什么事,更加吸引群眾的眼球。
這里筆者就本臺的新聞節目和專題對農節目作個比較。本臺目前電視類方面節目共設有《洞頭新聞》和《藍色風》兩大節目,由于《洞頭新聞》節目報道比較呆板、老套套,每天的鏡頭大多數對著縣領導、科局級,做出來的新聞就是呈現出縣領導忙開會、局領導忙布置、老百姓自管自,這樣的新聞,收視群體只能都是“領導”,而大多數觀眾、百姓對這樣的節目只能是一瞟而過;但是,同樣的一檔電視節目《藍色風》卻大不一樣。由于這檔電視專題著眼于宣傳對農政策,推廣漁農業科技,每次都及時向漁農民們提供關于漁農村生活的一些信息,面向三農,服務三農,一直以來都深受漁農民朋友和當地群眾的好評,連續多年獲得浙江省年度新聞作品二等獎以上。《藍色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傳播的是漁農朋友們關注的信息,發家致富的經驗方法,開設了“漁農氣象播報”、“致富山海經”、“走村串戶”、“素嬌說事”等板塊,如果沒有把漁農民朋友在養殖、種植實踐過程中摸索出的大量由于地域限制還只在小范圍內流行的實用技術和種養經驗,傳送給更多的種植戶和養植戶了解掌握,讓他們少走彎路。這檔節目就不可能辦得如此活、如此精、如此有水平,在群眾的心中扎下了依賴的根苗,叫出名的一個欄目。縣級臺新聞節目貼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容易引起群眾思想共鳴的重要渠道,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一定不能忽視這一點。
有許多的縣級電視臺,幾乎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圍著領導、機關轉,新聞報道一檔節目又一檔節目的看下來,仍是那幾位領導的身影在鏡頭前走動,也只有那幾個機關部門在做事。盡管這樣的新聞報道也是為了宣傳黨的政策及法規,但是這樣被動的形式實在不是好的選擇,這樣的教條主義、形式化的新聞報道形式極易令群眾反感,進而令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傳播工作受到影響。
領導深入基層自然要報道,并不是不要報道,但是一定要注意報道的形式,切記冗長的新聞導語,太過冗長,既無味又讓群眾摸不著頭腦,新聞報道的信息量的涵蓋要下大工夫來把握,既要明確地、到位地表達新聞想要向群眾散播開的信息,又要做到清晰明確、擲地有聲、到達精準,群眾對于含混不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新聞報道是沒有興趣看下去的。這也是由受眾的心理決定的。
縣級臺新聞報道一定要緊緊圍繞報道事件的核心,精準把握報道的重點,簡潔明快、直達受眾心理,教條化、形式化的新聞報道形式是無法再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在受眾碎片化發展的今天,繽紛多彩、品類繁多的電視節目都在粉墨登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為了爭奪觀眾群。縣級電視臺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自身節目的原因,將觀眾流失掉。固有的新聞報道的格式還是要遵循,但是,在固有的基礎上,用些心思,多投入些精力,將縣級新聞報道多注入些吸引人的元素,如此,老百姓才會重新坐回新聞報道節目的前面來。
受眾碎片化發展,新聞節目再不能做“雜家”,做“信息超市”了,而是要做專業的信息超市、做精品新聞節目。只有做精細、做專業,才能在愈加繁雜的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而想要脫穎而出,爭取到更多的觀眾資源,創新必不可少,并且,要將創新進行到底。
胡錦濤主席在視察《人民日報》時作出指示:“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堅持用時代要求審視新聞宣傳工作,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闭\然,創新是事物前進、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不被歷史轟轟前進的車輪所淘汰。
對于新聞節目而言,電視新聞是一種綜合表現的藝術的結合體,任何藝術和表現手法都可以靈活地、生動地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創作中顯現。作為走在新聞節目素材采集的第一戰線的記者,采集、走訪新聞的時候,不僅要深入生活抓鮮活的典型,更要時刻牢記要有創新思維,在新聞的主題上、表現手法上、新聞報道的形式上,都要敢于嘗試新的報道思維、新的報道手法,在有目的地增大新聞節目的信息量的同時,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能激發受眾的心理共鳴,影響受眾的思想、心理認同的程度,調動受眾的感情投入,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文化的需求”,牢固地樹立新聞節目在廣大受眾的重要地位。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靈魂,只有將創新貫穿于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令縣級臺的新聞節目時常顯現“閃光點”,做好縣級臺新聞報道的工作,也就不是難事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只有將縣級電視臺的新聞報道作出特色來、做出精品新聞節目,才能促進縣級電視臺的長足、健康發展。
[1]王強華,魏永征. 輿論監督與新聞糾紛.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2]靳新平,李聚強. 縣級電視臺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聲屏經緯,2004(2).
[3]陳力丹,甕巍巍.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與民生新聞. 新聞傳播,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