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春星
(遼寧丹東電視臺總編室,遼寧丹東 118000)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有準入門檻限制的,他的容貌,他的聲音條件等等,這些都是門檻。但是,主持人后來的修養卻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地提高。
關于基本功有許多內容,筆者談兩點,一個是話筒前的狀態,另一個是對象感的處理。
1.1 話筒前的狀態三個要點
1.1.1 坐在話筒前要松馳 口腔、頸、肩都不要緊張,呼吸要勻暢、深沉,另外不要有壞習慣,比如抖腿、趴在桌子上等。
1.1.2 要有自信心 要做到有自信心,首先就得對自己的專業條件和基礎心中有數,也要對自己業務上的長處和短處心中有數,揚長避短。比如:老播音員林如,她下邊的門齒短,這樣上下牙就咬合不死,那么發平舌音,像Z、C、S就不規范。而平舌音稿子里到處都是,她就想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后來發現,用舌頭尖找準下齒背的一個位置,然后發平舌音就準確了,這個毛病就改掉了。再比如敬一丹,她在開始播音的時候,坐著的時候手不知道干什么,總感覺到手在桌子上多余,又不能拿下去,她就想了一個辦法,拿著一支筆在手里,這樣手就有事干了。手的問題解決了,她在話筒前也就不緊張了。
1.1.3 對稿件要心中有數 備稿要認真,不能時間長了就不認真。在把重讀、停連等內容弄清楚的同時,還要掃除障礙。比如,蓄意破壞,容易讀成蓄玉破壞,天氣預報,讀成天去預報。事先一定要念一念,播的時候就不容易錯了。
1.2 對象感的處理
1.2.1 要設想觀眾的期待心理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體驗,一個新奇的事,你滿腔熱情地講給人聽,聽的人就會越聽越有興趣,而聽的人越有興趣,你也就越講越來勁。這就說明感興趣的觀眾有一種期待心理,所以對觀眾期待心理設想的越真切,觀眾也就越感興趣,播講愿望也就越強。尤其是現在觀眾是漫不經心的面對幾十個頻道,而且可能是在吃飯、聊天當中看電視,這就要求我們播講的時候要有較強吸引力。雖然這首先取決于內容,但如果話筒前無精打采、漫不經心,不調動起觀眾的期待感,就很難讓人觀看下去。
1.2.2 節目主持人的對象感運用時要強調具體化 純播音員的對象感是一對眾,比如《新聞聯播》這樣的節目,是在傳遞一些大政方針、領導活動的動態,這時的對象感處理成一對眾多人好一些,但是大部分主持人承擔的節目,從內容看是關注社會大背景中人的命運、人的情感、人的經歷以及人對事件的看法,所以這個時候把對象感要處理成一對一或一對幾個人。它是以個人對個人的形式來適應觀眾的接受心理,尤其是現在頻道專業化,劃分的越來越細,觀眾的面其實是越來越小,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對象感時必須要具體。筆者在主持《記者觀察》節目的時候就總是根據稿件的內容來處理對象感,盡量的根據內容找一個生活中認識的人,來對他說這件事。比如是說殘疾人的事,就找一個生活中的殘疾人朋友,就像在跟他說;關于轉制問題的,就找一個生活中的下崗職工說;如果這期節目是自己采制的,那就對著采訪對象說,找這種感覺。再比如在舞臺上,臺下幾百人也盡量找一個人,總盯著他說。筆者在主持一些晚會時,在后臺就已經設計好了,眼睛盯著第幾排中間的那兩個人說。具體化了之后,聽的人也能感覺到你在對他說,而沒被盯著的人也能感覺得到主持人的話里帶著人情味,有針對性。所以,主持人對象感具體化給很多受眾都帶來“主持人在對我講話”的感覺。設想的受眾少,而贏得的受眾多,這正是主持人對象感具體化的力量所在。
沒有鮮明個性色彩的主持人,是不會產生魅力的。個性形成是長期在實踐當中慢慢做到的,向哪個方向來塑造自己的個性風格,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但是,形成個性的途徑應該是有共性的。這主要包括兩條途徑。
2.1 主持人要參與節目的制作,參與的程度越深越好 主持人的最高任務是要駕馭節目,要做到能把節目掌握在自己手里,胸有成竹,運用自如,真正起到主宰和靈魂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參與節目。比如,了解節目內容和所要表現的主體思想,明確自己在節目中的位置和任務,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尋求完成任務的手段,這包括語言的運用。對節目基調的把握以及風格、節奏、氣氛的處理等等。總之,主持人應該根據節目內容的需要,拿出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習慣,講自己的話,這樣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2.2 講符合自己身份或個性的話,也就是要有個性化的語言 主持人的工作大量體現在說話上,語言風格是一個主持人個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所以一味的去重復他人的稿件,是很難體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的。因為一個節目往往有十幾個記者,三四個編輯,他們的風格各異,如果主持人沒有自己的主見,主持人的個性語言就會搖擺不定。
當然,要想做到“說自己的話”,在大多電視臺現在還不太容易,我們現在對主持人的要求,還停留在對演播素質的要求上,并沒上升到對我們文字能力和編輯能力的要求,更沒有要求我們的報道思想和洞察能力達到何等地步,我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還沒有這個機會去實踐。長期的編與播的分離,也造成了播音員動口不動手的局限性,使播音員、主持人對稿件有一種置身于其外的態度,所以我們的創作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但是我們自己要經常主動地來參與節目,在現有的體制下,盡可能深人地去參與節目的采編和設計。參與的,就有駕馭節目的把握,真正起到主持的作用,在播稿子的時候,就會覺得生活近了,腦子里充實了,創造力增強了,主持人的語言特色當然也就會鮮明而有個性。那么,不參與或參與較淺的就只能停留在形式上的主持人的地位上,當著花瓶或傳聲筒,那么塑造自己個性語言的空間就比較小。
基本上,有個性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的語言個性,因為語言是來自于它的思想,它的態度,它的處世方式等等。例如:我曾經聽過敬一丹講課,她說她盡量去說“人話”,不說空話、大話、以及和人不接近的話,所以她在備稿子的時候,總是改記者的稿子,她不改原意,而是把稿子改成觀眾一聽就有一種親近感的話。她有兩個原則:1)不用套話、陳詞濫調、官話、字數過長的話,比如她盡可能回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十七大以來、迎接十八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不說這樣的話。2)說觀眾更喜歡、鮮活、生動的話。比如,記者的稿子是:語言是人類的基本工具,但對那些喉癌患者來說……敬一丹改成:觀眾朋友,當我這樣說著,您正聽著的時候,我們的交流已經開始了,但是對那些喉癌患者來說,卻不一樣,有苦難言是他們最大的痛苦。再比如:某月某日將開始人口普查……。敬一丹改成:從明天開始,可能就有人敲您家的門,當您開門的時候,您就參加了我們又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而這是我國最大的一次社會調查活動。所以敬一丹說,鏡頭前怎樣說話是單獨的一門學問,她已經把個性化語言上升到這樣一個高度。
另一個例子,是崔永元,他的語言風格是很幽默。他曾說,在塑造幽默的語言風格時,提高自己的心理揣摩能力,要引得別人想說話,從而達到采訪的目的。設計幽默式的問題,要使這個問題觸動對方的心,讓他必須放松,具體方法可能有激將法、正題反問等等。注意把握度,幽默大發了也不行,他在把握笑話的分寸上有這樣一個尺度——我這個笑話能講給我爸聽嗎?如果能,全國觀眾就能接受,也就是說,個性語言的塑造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生活當中,誰也不愿意總是跟一個語言沒有趣味的人交流,作為電視觀眾,更是愿意選擇有語言個性的主持人,看他們主持的節目,尤其在今天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主持人在打好堅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上,要有意識形成自己的個性,尤其是語言個性,就更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