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海軍 程顯艷
“數字化”對于廣播媒體而言帶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指廣播媒體中的個別環節或者某個領域采用數字技術;另一個含義是指整個廣播媒介領域,確切的名稱為“全數字廣播”。
就目前來看我國省級以上的廣播中心系統數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廣播節目的制作、播出、傳輸、發射、分配、接收的各個環節都在進行數字化改造。從節目制作環節來看,MD機、數字音頻工作站、非線編輯系統、數字錄音系統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在播出分配環節中自動播出系統、播出資料庫也已實現了數字化。
數字廣播是信息服務的新領域,被看做是繼第一代音頻廣播(電臺)、第二代視頻廣播(電視臺)之后的第三代廣播業務類型,結合了互聯網與有線電視的特點,讓用戶利用已入戶的有線電視網絡來享受專業化的信息服務。用戶利用個人電腦或電視機,加裝相應的接收設備,通過接入有線電視網絡來享受多媒體信息服務。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線電視信號(當地的有線電視網絡也接轉了中國數據廣播平臺的信號),擁有個人電腦,(一般配置應在奔騰166,內存32M以上)和一個數據廣播的專門接收設備,就可以接受中國數據廣播平臺提供的信息服務。
另外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2005年組織的全國廣播中心數字化、網絡化狀況調查顯示:省級以上電臺計劃對錄制系統進行更新改造的占53%,計劃對播出系統進行改造的占40%,計劃對傳輸系統進行更新改造的占20%。而到了2006年經國家廣電總局普查,全國已有6家省級以上廣播電臺建成了播控傳輸網,有60%的省會級以上的廣播電臺已經在計劃或者啟動播控傳輸網的建設了。但是正如上述提到的那樣當前的數字化很大程度上都屬于部分的數字化甚至是某電臺一套系列節目的數字化,例如像2006年中央臺的“全國春節大聯播”和“全球華語聯播”等網絡聯播節目的開展,也就是實現了廣播節目的資料存儲、編目標注、版權管理的網絡化共享。
可以說廣播媒體的數字化是遵循這先易后難、先部分后整體的策略推進的。直到今天我們發現在廣播節目的播出和傳輸系統得數字化上顯得有些遲緩和發展不平衡的態勢。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理論的學者是美國的尼古拉·尼葛洛龐蒂,1978年他用一個圖例演示了三個相互交叉的圓環趨于重迭的融合過程。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認為:“從本質上講,媒介融合首先是傳播技術的融合,即兩種或多種技術融合后形成某種新傳播技術,新傳播技術具有多種技術特點又有其獨特性;其次,媒介融合又是產品內容的整合,例如網絡媒體可以把報紙上的文字新聞和電視上的圖片新聞加以整合,再進行播報。”
目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網絡、手機、音頻、視頻各種媒介的傳播形態、傳播方式開始相互滲透和融合。媒介融合促使媒體的節目內容、發送、接收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就廣播而言,從原來單一的線性播出方式轉為點播、下載等方式傳播節目,由原來單一的聲音信息載體變成向文本、圖像和視頻等多個信息載體。世界知名收聽率調查公司阿比創(Arbitron)發布的《新媒體世界中的廣播——互聯網收聽調查》中講到,目前廣播業正處于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轉折點,轉折不僅僅起因于新媒體對受眾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眾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其他形式的收聽選擇。因此,新媒體融合的廣闊背景在給廣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蘊藏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
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傳播權利的分散化都是數字新媒體技術的最大的特點,也就是雙向、多向的傳播,還有傳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動,甚至是互換角色。在這個方面廣播媒體有很多的發展方式,比如說對新媒介技術的充分利用,可以開展和聽眾的互動交流,開發播客式的受眾互動傳播平臺等。
伴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市場正被新媒體逐漸分割著。不過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給廣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廣播拓展的機會,其中的一個就是數字廣播。目前,在全國的范圍內已經在逐步實現信號傳輸的數字化,在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的過程中,也同時會有廣播服務的功能,因此,廣播就有了一個接入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廣播的家庭的機會。在數字化傳播環境下,廣播媒體在不停的培養新的受眾群體。在針對受眾的時候,媒體不僅培養了更多的受眾,而且還逐漸培養了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但是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對媒體的發展也會有著影響。伴隨著日漸增長的受眾對互動的要求,廣播這一原本單向傳播的媒體也在利用電話和手機,增加了互動內容。
廣播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嚴重,這樣的狀況都是數字化的媒介環境所影響的,但是現在聽眾對與廣播的接觸只是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有部分聽眾是多年都在收聽,已經養成了一種收聽廣播的習慣,另一個則是在一些特殊的環境或者場所中,需要特殊信息的時候會來收聽廣播。所以,類型化、產業化和數字化背景下的多媒體化是廣播媒體未來所要發展的關鍵。廣播節目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的專業化和運作上的格式化就是類型化的實質,它是以特定的內容、特定類型的節目形成廣播的特色,來抓住特定的目標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