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魏文利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記者站,北京 100082)
當前,以手機電視、互聯網絡為代表性的新媒體的快速普及對廣播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傳統廣播樣式不積極應對,不能在短期內實現技術與觀念上的更新,則必將會被新媒體形式所淘汰。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為傳統廣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其提供新的、更加多樣的信息傳播途徑,使聽眾獲得良好的視聽享受。
對臺廣播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廣播樣式,在新聞內容、傳播觀念、傳播目的、傳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獨特之處。新媒體在對臺廣播中的“雙刃劍”作用體現的十分明顯,比如新媒體應用以前的對臺信號壟斷優勢、中短波信號發射特征、臺灣民眾的網絡普及水平日益提升等諸多原因,使當前的對臺廣播面對新媒體時的劣勢更加突出,但也正是這些因素使對臺廣播的技術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1]。
現在,我們可以針對海峽之聲電臺一檔欄目的調查窺見廣播媒體的未來發展方向。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的新聞頻道于2010年2月正式啟動了《夜航船》節目,它以情感談話為主題,在大陸是調頻播出,而在臺灣地區則是以中短波的方式進行播出,開播后不久便引起了兩岸民眾的極度親睞。除了節目內容的優勢特征之外,很多人也通過網絡媒體進行節目的收聽和互動。據調查顯示:大陸地區的聽眾主要是中青年群體,其年齡在16~35歲,站到總聽眾的90%,其中87%的聽眾是采用手機媒體進行節目收聽的,只有7%的人選擇傳統的收音機媒體,而其余的人則是通過MP3、MP4、電腦網絡等新媒體形式收聽節目。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93%的聽眾采用新媒體來收聽這檔欄目,很難想象年輕人會拿著傳統廣播收聽節目,對于他們而言,收音機僅僅是手機、網絡、MP3等設備增加一個應用功能而已。然而,針對臺灣地區聽眾的調查結果卻大相徑庭,島內熱衷于該節目的聽眾主要是中老年群體,占到總聽眾的85%,年齡大致在40歲以上,而且也大都是采用傳統收音機進行收聽的,其次才是網絡、車載等。為什么針對同一檔廣播節目,聽眾之間在新媒體應用方面會存在如此大的差別呢?
目前,大陸采用短波的方式進行對臺廣播活動,雖然也有一些大陸廣播電臺通過合作的方式實現了調頻播出部分節目內容,但這些節目或者是大陸地區的對臺頻道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當前針對臺灣地區的中短波廣播對聽眾尤其是年輕聽眾的吸引力非常小。200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針對臺灣地區的廣播聽眾進行了一次節目調查,結果顯示:收聽大陸廣播的臺灣聽眾群體中,年輕人非常少,一方面是由于中短波不受年輕人的歡迎,同時也與臺灣地區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依靠新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了解新聞信息的習慣轉變有關,因此,兩岸地區的聽眾會針對同一檔廣播欄目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別。這種差別給對臺廣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對臺廣播必須快速實現與互聯網絡等新媒體形式之間的融合,更新技術水平和傳播觀念,從而突破傳播渠道的局限,提升節目的視聽效果以及臺灣地區聽眾的參與度,從而實現其最終的傳播效果。
正如上文所說,當前我國的對臺廣播主要是通過中短波進行信號發送的,這種嚴重滯后的“硬件”技術,極大地影響到其在民眾之間的公信力以及收聽率的提升,然而,通過網絡廣播技術或者是廣播渠道則可以帶來技術上的提升。臺灣網絡信息中心于2010年3月發表的《2010臺灣寬帶網絡使用調查報告》中詳細指出,到2月為止,臺灣已有1622萬的上網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2%。由此,臺灣地區傳統的廣播電臺開始借助網絡平臺,建立自己的網站,比如飛碟電臺、佳音電臺、好家庭古典音樂電臺、漁業廣播電臺、大漢之音、綠色和平電臺等等,都能夠實現廣播節目的實時傳播。廣播電臺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網絡電臺的出現不僅延展了廣播節目傳播的范圍和類型,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其收視率[2]。
在大陸地區,很多對臺廣播機構也開通了網絡電臺功能,使廣大聽眾也能夠在線收聽廣播節目。比如目前傳播范圍比較廣的海峽之聲網,與臺灣地區的二十多家網站連接。根據聽眾IP地址提供的信息顯示:海峽之聲的聽眾大部分來自臺灣地區。目前對臺廣播在調頻播出方面仍然受到諸多的技術限制,但是網絡媒體的出現與廣泛普及,則可以打破這種技術障礙,尤其是在線廣播是是突破障礙的一種最主要的渠道。
數字化廣播起源于歐洲,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擁有DAB(數字音頻廣播)和DMB(數字多媒體廣播)兩種形式。臺灣地區從2003年就已經開始數字廣播的推廣,但由于數字廣播不僅需要電臺部分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信號發射臺的改變,而且還需要聽眾擁有數字廣播的硬件設備,因此,其推廣速度非常的慢。但是對于廣播媒體未來的數字化發展趨勢,臺灣的相關部門早已作出明確肯定。現階段,對臺廣播應當緊跟數字化廣播的發展趨勢,從硬件設備、技術條件、人才資源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應變準備。當前,在臺灣地區無法設立調頻發射臺,但是卻可以制作專題節目,購買島內的廣播時段免費的進行內容傳播。除此之外,還可以與臺灣地區的電臺進行合作,建構策略聯盟或者是聯播網實現對臺廣播節目的順利落地。比如海峽之聲已與島內中南部諸多中小型電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從早期的聯合采訪、節目置換到當前比較長期的兩岸廣播協作網等。未來,隨著對臺廣播技術水平的提升、硬件設備的更新以及與大陸電臺合作的日益緊密,對臺廣播將逐漸實現數字化的節目內容,為此,必須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3]。
隨著對臺廣播未來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其網站除了能夠實時傳播廣播節目以外,還應該根據廣播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提供更加多樣化的節目內容服務。目前,對臺廣播中的大部分廣播網站不具有鮮明的發展特色,不僅頁面設計粗糙,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互動環節,尤其是無法了解聽眾的意見。這里面既有媒體從業人員傳統意識的限制,同時也有技術水平匱乏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對臺廣播必須找準定位,發揮對臺新聞產品“專、快、深”的特征。“專”就是強調權威性,要求網站突出兩岸關系,不應該求大而全;“快”就是對臺廣播新聞的時效性,通過網絡媒體加快新聞資訊的傳播速度;“深”就是請有關專家對兩岸關系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在此基礎上,與臺灣地方電臺進行連接。其次要立足于電臺節目內容,增加網站特色產品和服務,比如對臺廣播既可以為廣大聽眾提供節目的下載服務,而且還可以根據聽眾需要,將相關內容發送至他的郵箱或者是手機中。最后就是要健全網絡調查機制。對臺廣播的節目編輯可以根據熱點新聞,設立相關的調查內容,從而更好地引導島內的不良輿論。但是在此過程中,必須完善調查系統,對聽眾群體中的調查者有所回饋等。
總體來說,新媒體為對臺廣播的技術更新以及收視率的提升帶來了重要影響,相關工作人員一方面應該抓住發展機遇,利用新媒體優勢進行節目和硬件設備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應該意識到新媒體的挑戰,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從而使對臺廣播更好地入島,發揮兩岸和平統一的“催化劑”作用。
[1] 李劍文.網絡調研是對臺廣播入島調查的新手段. 中國廣播,2007(9):37-40.
[2] 袁勇麟. 新形勢下對臺廣播的傳播策略,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2-25.
[3] 穆亮龍. 新媒體理念在對臺廣播中的運用和思. 中國廣播,2011(1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