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石俊生
(安徽省舒城縣廣播電視臺,安徽舒城 231300)
一方面,拍好固定畫面是對電視屏幕框架制約的適應;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觀眾收視心理和生理機制的考慮。由于固定畫面排除了畫面外部運動因素,只是攝像機本身的運動和畫面框架的移動,因此觀眾能在一個相對較長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到電視屏幕所能反映出的畫面背景和周邊環境,在視覺語言中常常起到交待客觀環境、反映場景特點、提示景物方位等作用。我們知道,攝像機的運動,客觀上會使背景的作用大大降低,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運動對象或攝像機運動的指向性;相反,在固定畫面中靜態的環境,能夠在靜止的框架內得到強化和突出。
這里所說的靜態,是指人物不發生較大位置變化的情況,并不排除人物的語言、動作、面部表情和神態的變化。固定畫面視點穩定,符合人們日常生活停留細看、注視詳觀的視覺體驗和視覺要求。固定畫面拍攝時消除了畫面外部的運動,鏡頭是相對穩定的,實際上就是給觀眾以相對集中的收視時間和比較明確的觀看對象。固定畫面所表現出的視覺感受,類似于生活中人們站在固定位置對感興趣的重要對象和人物仔細地觀看,它不同于推拉搖移等拍攝手法所表現出來的“瀏覽”“進退”感覺。
正因為固定畫面滿足了人們較為普遍的視覺要求和視覺感受,所以在電視攝像中,需要經常運用固定畫面來傳遞信息、表現主體等。比如說,中央電視臺《面對面》和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無論是采訪世界政壇風云人物、演藝界明星,還是普通新聞人物,一般都是采用固定畫面拍攝的手法,近景、特寫甚至是大特寫的運用,這樣有利于觀眾安靜地傾聽,觀察嘉賓的語氣神態,面部表情,并從人物的臉上閱讀人的內心,了解人物的個性特征,獲得真實自然的交流之感。在奧運會的頒獎儀式上,當獲金牌的運動員站在領獎臺上聆聽本國國歌、注目本國國旗時,基本都以中、近景別甚至是特寫景別的固定畫面來拍攝,以捕捉和表現運動員不同的面部表情。2012年3月6日,普京含淚宣布贏得俄羅斯總統大選新聞中,那一幅刻畫普京面部表情的畫面永遠定格在每個收看電視的觀眾面前。
中央電視臺直播的2011年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空中的航拍鏡頭和地面運動鏡頭的交替使用,使電視觀眾看到了現場觀眾都看不到的畫面:來自世界各國的運動員們穿梭在北京的主干道上,沿途天安門的雄偉、長安街的寬廣,奧林匹克公園立體的綠化,以及北京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盡顯觀眾面前展現了電視的無窮魅力。在固定畫面中,由于畫外運動消失,運動主體與背景的畫框,構成了相互參照的運動關系,那么,靜態的背景和畫面框架就提供了客觀反映運動主體的速度和節奏變化的最好的參照系。如在雜技運動員鉆火圈表演時,常用固定畫面拍攝雜技運動員鉆過烈焰熊熊的鋼圈的瞬間;3000米障礙賽跑中,運動員跨越水池、欄架等障礙物時,也以固定畫面來拍攝。
通過靜態因素與運動因素的“沖撞”而以靜襯動,是強化運動效果的有效手段。固定畫面中最積極、最顯著的靜態因素就是畫面框架。運用框架來反襯運動因素,往往能使運動對象的運動感得到突出甚至是夸張的表現。如在拍攝飛機降落的時候,以低角度帶點參照物的固定畫面來處理,就能夠拍攝到飛機從天而降,飛速駛來的畫面。這種運動主體通過與框架的碰撞而產生的瞬間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說,在表現動感上比運動畫面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拳擊賽中,當兩位拳手靠在場邊近身肉搏時,以中、近景別的固定畫面拍攝,就會出現拳手揮拳間或“劃”出框架之外的畫面,令觀眾有“呼之欲出”的強烈動感。再如,在一些電視劇中,表現戰斗前指揮部內緊張繁忙的工作狀態時,常以固定畫面拍攝,畫面中有處于相對靜態的指揮員、發報員、接線員等,然后設置來往穿梭的工作人員時而進入畫面,時而走出畫面,通過這種動感十足的“劃過”畫面的方式,來映襯出指揮部內緊張、嚴肅的應戰氛圍。電視畫面只能以運動的有聲圖像給觀眾盡可能逼真的運動感受,而固定畫面的固定框架與運動主體的“碰撞”正加深和強化了這種運動感受,因而也就使觀眾產生比正常運動更突出的視覺刺激和心理反應。
電視的固定畫面具有繪畫和圖片的審美效果,這種形式感正是人類傳統造型技巧和造型經驗的寶貴財富,它理應在融匯現代高科技手段的電視中得以發揚光大。運用線、形、色、光線等造型元素拍攝出優美的固定畫面,應該是電視攝像人員的立身之本之一。特別是在一些風光片、紀錄片中,在對山川風物、人文景觀、名勝古跡等靜態物體的表現上,構圖精美的固定畫面往往能令觀眾賞心悅目、歷久難忘。比如紀錄片《龍脊》中拍攝山村外貌和雨后山坡梯田的固定畫面,均屬光影炫目、構圖雅致的上乘之作,表現出攝制人員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
固定畫面靜的形式能夠強化“靜”的內容,給觀眾以莊重、寧靜、肅穆、壓抑、郁悶等畫面感受。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可以抓住固定畫面在心理感受上與運動畫面偏向于“動”的心態的不同之處,來為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服務。比如,在拍攝圖書館時,為表現其特有的寧靜,就可以用多組固定畫面加以反映,如同學們伏案讀書的全景、中景畫面,單個同學凝神靜思的臉部特寫畫面等,這種固定畫面的形式上的處理,是與畫面內容和現場氛圍相統一的,因而觀眾能夠比較切實地通過畫面獲得現場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再比如,在記錄片《沙與海》結束時,鏡頭長時間對準主人公劉澤遠的小兒子和大女兒的談話,長時間的人物面部表情的變化、沉默不語的神態以及對周圍事態的反映等非語言信息在鏡頭前從容地展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領悟他們的內心世界。拍攝運動會上射擊選手舉槍瞄靶、子彈待發的動作時,通常也是以中、近景別的固定畫面作處理,比較好地表現出了現場比賽的環境和氣氛中選手們屏息靜心、全神貫注的動態和射擊過程。通過畫面來記錄形象、傳遞信息是淺層次的、基礎的要求,通過畫面來引發感情、表達思想是深層次的、有一定難度的要求。如果能夠根據內容和主題選擇適合其表現的畫面形態,就比較容易獲取觀眾的溝通和認可。固定畫面在造型和形式上的心理意味,正適合于相應內容和主題的畫面形象表現。因此,在需要表現寧靜、嚴肅、深沉等感情傾向和現場氛圍時,常常以固定畫面來構圖和造型,諸如病房中緩緩流注的輸液瓶、圍棋盤邊托腮思考的棋手、電影院內全神貫注觀看電影的觀眾,等等。
此外,固定畫面與運動畫面相比較少主觀因素,推拉搖移等運動畫面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觀眾有時不得不跟著拍攝者的主觀創作意圖觀看畫面,而固定畫面卻能更客觀地記錄和表現被攝對象,這種情況在記錄片中比較多見;固定畫面還與運動畫面所表現的時間感覺不同。從畫面所表現的時間感覺來說,運動畫面有一種“近”的感覺,即正在發生、正在進行的時間感,講“未來”;而固定畫面則易于表現出“遠”的感覺,如時間上的過去感、往事感等,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