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蔡茂楷
(農民日報福建記者站,福建福州 350003)
記者是個大概念,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既可分為紙媒記者、電視記者、電臺記者,也可分為財經記者、時政記者、娛樂記者等等。在職業素養方面,不同類型的記者既有共同點,也有各自側重點。“三農”記者是指專職從事農業、農村、農民領域報道的新聞記者。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9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推動“三農”工作快速發展,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也為“三農”新聞宣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時期,當好“三農”記者應具備哪些素質呢。
當前,社會上有一種不良習氣,說起農民就有一種鄙視、不屑的意味;談起農村就有一種落后、愚昧的感覺;議起農業就有一種邊緣、輕視的傲慢。當然,這種不良社會風氣正在逐漸緩解和改變,但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當好“三農”記者,筆者認為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農民要有深厚的感情;二是對新聞事業要由衷地熱愛。
有真情,才有實感,才能做好工作,寫好文章。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從某一角度來看,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農村社會的歷史,一部農業發展的歷史,一部農民不斷發展不斷奮斗的歷史。鄙視農民,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不能正確認識和看待祖國的歷史。與現代大都市市民相比,農民有不夠開放,不夠文明等諸多不足,但農民有勤勞、善良、惜家、愛鄉、質樸等優良品質。“三農”記者擔負著傳播“三農”文化的職責,只有從心底深處熱愛“三農”,愿意為“三農”服務,才能切實擔當起“三農”記者的光榮使命。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追求科技創新的,有鐘愛學術研究的,也有喜歡創造財富的。作為一個“三農”記者,是他所處那個時代“三農”領域點點滴滴變化的觀察者、記錄者,要有敏銳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他必需具有文人的清高,不能迷戀財富,也不可貪婪于權勢。換句話說,“三農”記者工作對象主要是農業、農村、農民,是為弱勢群體服務的職業,升官發財莫入此門,只有甘于清貧,由衷地熱愛新聞事業,才能將“三農”記者列為一生職業。
“三農”新聞報道從本質上說,是一門“技術活”,當好“三農”記者僅有主觀的愿望還遠遠不夠,還必需具備專業涉農知識,具備扎實新聞采訪專業技能。
近年來,因為記者的不夠專業,做出不客觀報道,侵害農民利益的事件屢有發生。比如: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新的科技產品,就連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將它們列為不需要進行毒性管理的清單,然而,一些媒體記者將“膨大劑”西瓜、“催熟劑”香蕉、“添加劑”草莓、“催紅劑”西紅柿、“避孕藥”黃瓜等進行一些“妖魔化”的擴大報道,嚴重地沖擊相關產業,也最終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由此可見,沒有專業的涉農知識,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三農”記者,更不用說成為出色的“三農”記者了。
與所有的新聞記者一樣,“三農”記者一要掌握采訪藝術,通過觀察獲得第一手材料,以確保新聞的準確性,抓住反映新聞事實本質的細節,增強新聞的可讀性;二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培養孩童般的好奇心,靈敏的注意力,從紛繁的社會現象中,見微知著,敏銳地識別什么是新聞,什么是有意義的新聞;三要有駕馭文字的能力,有深厚的文字表達能力,扎實的語法修辭功底,熟練地掌握消息、特寫、通訊、評論、調查報告等各種新聞體裁的寫作技巧。
好的新聞作品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體驗”出來的。涉農新聞報道一頭牽著千村萬戶的農民,另一頭系著關注“三農”的各級領導干部和社會大眾。如何采寫準確、鮮活的涉農報道,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深入基層,進村入戶,既要說會說農民的話,更要替農民說話。
“三農”記者的采訪對象更多的是農民,與農民交談不能有太多“官話”、“套話”,也不能有太多“社交語言”、“書面語言”。這就要求“三農”記者在基層采訪時,要善于使用農民語言與農戶交談,只有這樣農民才會與你拉近距離,才愿意與你說實話,如果擺著一幅“官腔官調”或“詩人文人習氣”,農民只會與你產生距離,因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本就不善表達的他們,要么不愿與你說心理話,要么“顧左右而言它”,讓你無法得到農民的真情實感。不會“說農民的話”的記者,很難采寫出感人的涉農報道,更難成為一個合格的“三農”記者。
馬克思新聞觀指出,新聞機構在新聞活動中會表現出階級傾向、階級立場,維護一定階級的利益,為一定階級服務。“三農”記者從某種程度而言,了解農民,也代表著農民的利益,要學會替農民說話,農民需要什么,面臨什么急需解決的困難,各惠農政策在基層執行得怎么樣?都需要“三農”記者在田間地頭深入采訪的基礎上,基于客觀事實,通過公正新聞報道為農民鼓與呼。此外,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在這一過程中,“侵農”、“害農”、“坑農”事件屢有發生,怎么通過公開新聞報道,適度、準確反映問題,替農民說話,也是“三農”記者的基本功。
[1] 吳培明. 淺析大眾傳媒與農產品信息傳播. 新聞愛好者,2009(24).
[2] 王中. 論新聞事業的階級性. 新聞記者,1983(1).
[3] 姚沐水. 農產品安全報道要把好“四關”. 青年記者,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