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 杰
(大同廣播電視臺,山西大同037008)
電視采訪是新聞采訪中的一種常見的采訪形式,依托與先進的電視技術手段,以實現新聞內容的大眾傳播為目的的一種素材采集活動。其中最關鍵的幾個環節是:選題、策劃、拍攝、記者提問。筆者針對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不僅是電視采訪,任何采訪之前,選題都是一個前提條件。只有掌握大眾心理,找準題材,才能夠吸引電視觀眾,否則就是一個失敗的電視采訪。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與記者的工作性質以及新聞的敏感度有關。選擇的題材應該與事實相符,絕對不能是虛構出來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并且,選題還要以政策為依托,真實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為載體。
確定好了題目之后,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這個時候,就應該具體的策劃要如何完成電視采訪工作。這一環節主要包括節目的定位、角度的表現、采訪中重點內容的設定以及采訪對象的選擇等等。其中,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采訪方案,力爭將最具新聞價值的事實內容挖掘出來,并盡量設計出簡潔的采訪方式,以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到更多的有價值新聞,另外,還要全方位的進行考慮,制定出潛在困難的解決方案。
在策劃過程中,切記要以事實為依據,絕對不能憑空進行個人想象,否則就會給觀眾造成虛假的印象,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質疑。目前,在我國的新聞界內,一些記者為了追求高收視率,而忘記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不惜親自扮演各種“角色”,自導自演,最后以一場鬧劇收尾。這種新聞失實現象屢見不鮮,令人深思。策劃過程中,一定要靈活的進行考慮,要充分考慮到一些突發事件的發生,并預先做好應急準備。否則,一旦中途出現問題,而沒有提前制定出解決方案,致使現場一片混亂,采訪工作也無法按時完成。
拍攝應該是電視采訪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因為其拍攝的內容直接呈現給電視觀眾,現今的電視觀眾,其欣賞水平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且,還經常挑出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因此,一定要認真對待。拍攝不僅要求電視記者要對拍攝現場的周邊環境、拍攝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而且,還要對采訪的對象的具體活動進行一定的取舍工作。并且在后期的剪輯過程中,有針對的進行截取。
拍攝環境是電視采訪工作現場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使得被采訪的對象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并富含大量的信息在事件當中,從而使得采訪對象與周邊的拍攝環境相互關聯,構成一個整體。例如:在紀錄片《龍脊》中的第一個拍攝鏡頭,就是由一個遠處的小山坡緩緩的移動到連綿不斷的梯田上面,并且,伴隨著各種動物的叫聲以及大自然的聲音,人們從沉睡中慢慢醒來。這一景色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寧靜優美的小山村,使人展開無盡的想象。細節亦是構造電視銀屏上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等各種場景的重要基本單位,能夠將表現對象的一些性格特點完美的表現出來,從而使得拍攝的專題片更加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因此,專題片不能沒有細節,那怕缺少一定的情節。
另外,在拍攝的過程中,還需要拍攝一些看似沒有什么實質性意義的鏡頭,這也就是電視采訪中所講的空鏡頭。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鏡頭,在攝影師的后期編輯過程中,會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拍攝一些花花草草的特寫鏡頭,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一些具體鮮明特色的建筑物等等。
在電視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出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出鏡也是有講究的,根據采訪的內容以及形式選擇不同的出鏡方式。出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在這種出鏡方式中,除了執行采訪任務的記者外,其他的拍攝組成員原則上不能夠主動的參加到新聞事件中來,這是為了保證新聞節目的公平客觀性,避免因為記者的主觀行為而使得新聞采訪現場以及采訪對象的扭曲。然而,我們在看電視節目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在熒屏當中會出現一些工作人員,比如說挑著話筒的錄音師,出出進進的攝制組成員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由于拍攝工作的不認真所造成的,拍攝人員未能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后期的節目制作處理掉的,只是為了盡量保存現場的原生態而不得不保留一些,否則,如果全部刪掉的話,就會影響到某些重要內容的丟失。
這種方式最為簡單,記者并不直接出現在鏡頭面前,只是發出聲音就可以了。
這種出鏡方式比較常見,電視采訪記者在采訪現場將自己完全展現在鏡頭前面,并會為此認真的選擇出鏡現場位置,其所選擇的現場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而且,記者出現場的景別至少要中全景往上,并將現場感盡量地展現給電視觀眾。但是,很多情況下,記者所處的現狀已經是在事件發生之后了,所以缺失現場是必然的。這時候,可以接受采訪的對象只能是曾經經歷過的人,事件發生的環境、地點以及一些可以接觸到的歷史資料(通常情況下是一些文字、圖片以及錄像等)。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采用結構過去時空的手法。通過事件的經歷者或者是旁觀者將發生的事情復述出來,從而將發生的事情呈現在觀眾面前;或者利用歷史事件發生的現場環境進行情景式追憶;或者利用資料畫面;還有就是真實再現。但是學院派的一些權威人士不提倡這種方式。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宜虛不宜實。在電視采訪中,選擇的訪問對象應該是與報道事實直接有關的當事人,事件的參與者和目擊者,或者雖然不是當事人,但卻最了解有關情況的人。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多采訪一些與新聞事實有關的人,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常常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有各自的看法,如果聽到一點就報道,容易造成報道的片面性甚至失實。
這一環節直接關系到到整個片子的質量。成功的現場采訪應該是雙向交流、探討式的,不僅能夠讓電視觀眾隨著采訪中情感的波動而改變心情,并能夠真實的感受到雙方交流過程中的真實情感流露。他的優點是互為傳者,信息反饋及時迅速。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靈活運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盡量調動對方的主動性,否則,如果只是單純的一問一答的話,會令觀眾感到生硬,而且不自然。這樣既不利于記者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事實,更不會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從而導致采訪任務功虧一簣。如果采訪對象因種種原因不能積極合作時,記者要以既定目標和對方交談,慢慢引出對方談話的興趣,啟發他的思路。這種現場采訪能讓觀眾感受到記者的水平,它讓觀眾也經歷了探尋事實和人物心靈的過程,有親切感,也增強了觀眾的現場參與意識,畫面形象甚至能調動觀眾邊看、邊聽、邊思考。我們在采訪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采訪對象,這些人在性格、表現上都會大有不同,與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就要采取不同的采訪方法。對于不善言談的人,你不問,他也不說話,很難直接獲取到你需要的信息,我們就要談及他本人的生活,從他的生活中引出話題。對于平時我們所說的張嘴就來愛講過頭話、夸夸其談的人,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他的話的可信度值得懷疑,最好從側面進行核實。
隨著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社會上的一些焦點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這些與電視采訪記者的辛苦勞動是分不開的,為了滿足人們的新聞需求,記者從前期的選題,到后期的編輯制作都做足了工作。但是,目前的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記者,為了追求更高的收視率,不惜偽造各種事實,這是對采訪人物的一種精神傷害,是我們提倡的社會道德所不許的,因此,對于這類事件,有關部門應該嚴肅處理,使人們的眼睛里多一些真實的東西,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蒙蔽。本文針對當前電視采訪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環節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1]李宇,徐國安,李珂,等. 《風卷紅旗——紀念百色起義、龍州起義80周年廣播電視采訪報道萬里行》直播經驗談. 現代電視技術,2010(2).
[2]汪宇力. 電視采訪型節目的前期拍攝及后期編輯. 新聞傳播,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