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一茹
(杭州西湖之聲電臺,浙江杭州 310000)
新聞主播到底是什么?是“播音員”的流行詞表達?還是深賦內涵的新聞評論員?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新聞主播有兩種,一種只負責照著稿讀新聞,他們并不參與采訪新聞及搜集資料的工作。另一種主播則會參與采訪工作,但仍主要以較客觀的角度講述新聞。他們通常出身自記者,在日本尤其較多。香港無線電視和亞洲電視的四條免費電視頻道,新聞報道亦是這樣的模式。筆者所指的主播偏向第二種。
主播的英文詞“anchor”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在1952年7月7日首先用。而根據這個單詞的含義,指的是:賴以支撐的人(或物),靠山。而這正體現了主播這個詞的分量和真正含義。一直以來《新聞聯播》和《新聞和報紙摘要》一直是各大電視和廣播新聞主播播報的參照藍本。2006年6月7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換人了。兩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康輝和李梓萌,擔當了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打破了邢質斌、羅京、李瑞英等資深主持人的常規配合。這一變化引起了公眾的極大興趣,網上跟帖不斷。新主持人打破了固有的聲調和一成不變的表情“朗讀”,得到了觀眾的極大認可。
而這樣的個性就是主播所展示出來的魅力,只有有鮮明個性和特點能力的新聞播音員才能成為新聞主播。而新聞主播的個性化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播報新聞新的方向。
新聞主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報字機器,轉化為有觀點,有特點,有個性的新聞主持人。這不光是新聞傳播的一種進步,也是觀眾和聽眾對新聞主播的需求,不是刻意,而是必然。
在新聞市場競爭激烈的美國,有一項數據統計,2000年美國收看“晚間新聞”節目的觀眾多達3200萬,2005年減至2700萬,去年11月更降至2320萬。人們目前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電視新聞節目缺乏個性和觀點,導致吸引力隨之下降。
而目前國內的情況也同樣,不論是廣播新聞節目還是電視新聞節目。沒有個性化的新聞主播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新聞節目,主播的個性化貫穿其中。比如各大廣播電臺紛紛開辟方言類節目,是把新聞主播的個性化,發揮到一個極致。日前,央視的評論員楊禹在給北京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培訓班上課時,對央視的主播進行了個性總結,胡蝶型“少說”,文靜型“猛說”,啟明型“敢說”,康輝型“會說”。而當年汶川地址時,趙普的男兒淚也曾經打動了億萬觀眾。而這就是新聞主播的個性化魅力。不可否認,新聞節目已經是老百姓了解信息的第一渠道,而在信息爆炸的現在,個性,是影響受眾接收信息的第一感官。這決定著節目的收歡迎程度。同時也對新聞主播提出了史無前例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聞日益膨脹的時代,新聞主播對新聞的個性化解讀是種必然。
新聞主播的個性化,不是嘩眾取寵,不是無的放矢。而是一種積累和駕馭。對著稿子,或聲淚聚下的播報,或氣勢昂揚的斥責不是個性播報的表現。脫離照本宣科是第一要素。如今很多的新聞播音員都編輯的發聲器,播音員按照編輯的思路把新聞完整的表達。這帶來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嚴謹,中正。但導致的負面效果就是,缺乏生命感。成為一種簡單的文字播報的拼接品。甚至有些主持人播完新聞之后,都想不起來到底播出了什么?而這類節目到最后都是以大流量,高密度的新聞來取勝,到最后就演變成了記者和編輯的體力之爭。爭新聞量,爭編輯量。而隨著網絡時代的發達,訊息傳播速度的快捷和便利,傳統的電視和廣播媒體如何與之競爭。新聞主播要達到生命力的表達,就需要成為節目的靈魂和主導。成為贏得收視率和收聽率的法寶。
采編播已經叫了很多年了,然而在現實操作中,真正圍繞主播展開的采編播過多的流于形式。現實中的很多新聞播音員都是出自播音專業。采訪和編輯是本職業務外的修養和鍛煉。而隊伍的年輕化也導致新聞敏感度和編輯能力無法跟得上節目的要求。美國的優秀新聞主播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經歷過多年的記著經歷。現在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C)的王牌女主持人凱蒂·庫里克她從普通記者干起,還當過駐五角大樓通訊員。已經去世的著名新聞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到現在人們還是習慣用記著來介紹他的身份。
回到節目本身,所有王牌新聞節目的新聞主播都是用個性帶動節目,從而贏得收聽率的。當年魯豫用幾張電子版的報紙就可以掀起早間新聞節目的巨大思考。克朗凱特開創了新聞報道的新形式,由傳聲筒式的播音員變成調配力量的主持者,“主持人”這一角色由他開創。經他的雙手,無數“專題”產生,專題這一新聞形式成為今天的媒體常態。他主持的《晚間新聞》,在許多年里成為美國人慣常觀看的節目。在克朗凱特率領下,哥倫比亞公司居全美電視新聞收視率榜首長達21年。
如今的新聞主播大都畢業于播音系或者與之相關的專業。這些主播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播音技巧,形象塑造以及表演才能上面。而新聞的把控,理解,深度剖析卻大大不足。而面對采訪很多人不加學習,拿了話筒,面對鏡頭,不列采訪提綱,面對采訪對象,亂提問。不考慮新聞事件的本身,進行主觀報道。沒有深入了解、所謂見解也是浮于表象。這樣的主播怎能贏得觀眾的認可?新聞主播需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和表現自己的特點。每個主播關注新聞時間的重心并不相同。有的擅長分析,有的擅長組合信息,有的擅長現場采訪報道,需要擁有極大的自由度。
總之,“新聞主播:一詞不是一個新聞播音員簡單的稱呼,新不是叫在嘴上的一個名詞,而是通過努力得來的一種高度,是任何學院式的教育都不能培養出來的。是日積月累的學習和深化。必須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才學。新聞主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