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輝
(銅陵日報社,安徽 銅陵 244000)
全國新聞工作者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根本宗旨就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上,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更好地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凝聚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這是對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一個基本要求。各級黨報,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群眾的喉舌。黨報黨刊新聞宣傳的源泉在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黨報黨刊新聞宣傳的直接對象是人民群眾。在堅持新聞工作基本方針和原則的前提下,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為群眾愿意接受的東西,把群眾的思想和行動,感受和愿望,引導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報道必須講真話、報實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筆者認為,新聞記者深入基層“走、轉、改”活動,要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好新聞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新聞記者深入實踐,經過觀察、采訪、分析和深入思考后才寫出來的。新聞無處不在,我國早期新聞人戈公振說過,空氣中充滿了新聞,到處都在等候新聞采訪人。經過30余年對外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發生巨變,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富裕起來了,每一天都有許多大事、喜事、新事發生,等著我們去報道,這是一個新聞層出的時代。
勤奮高產的記者,個個都是“飛毛腿”,他們長期奔波在新聞采訪第一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所以說,新聞是跑出來的,是記者用腳板“寫”出來的。新聞記者必須經常地、不間斷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新聞記者只有不斷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與人民群眾心貼心,才會有好的新聞作品。
現在浮在上面的記者很多,有的利用現代傳輸手段,經過合理想象,就能“寫”出下基層的稿件,有的還蠻有現場感。但這樣的稿件,讀起來總感到不是來之基層的稿件味。走基層,要走到最基層去,到偏遠地區,交通不便,道路不通,路況、通信不好的地方去,到平時記者足跡難以到達的地方,鮮為人所了解的地方去,反映那里百姓的生活,他們的理想和愿望。人民群眾生活和生產的這個“最基層”,也是考驗新聞記者為民排憂解難的能力、與民關系融洽程度的標尺。只有走進這個“最基層”,才能了解百姓所需,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愛憎,才能懂得百姓苦樂哀愁。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才能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才能寫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新聞作品。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報道要體現出思想性、政治性、社會性和娛樂性,要體現出“三貼近”重要思想。在客觀復雜的社會里,要表明其鮮明的觀點和立場,要反映出人民的心聲。沒有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樹立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就不會寫出人民群眾喜愛的好作品。
有的記者下去轉了一圈回來了,看了,問了,記錄了,但還是寫不出稿件,從思想觀念上,沒有做好下基層的準備。有些記者樂于一種“閃電”式采訪,由專車、專人陪同下去,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更有甚者,一切采訪活動、程序都已被規定好了,這樣是寫不出“三貼近”的好作品。如今,騎自行車、步行去基層采訪的記者少了,走到田頭村院里同農民交談的記者少了,在農民家住上一、二夜,與農民徹夜長談的記者就更少了,一切采訪都在八小時工作時間內完成。新聞記者“走、轉、改”活動就是要來一個大改變。
提倡腳板先行,就是直接走進生活、走進人民群眾中間去,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靈去感受,融入生活、融入人民群眾之中,樂其而樂,苦其所苦,思其所愁,做人民群眾的知心朋友,這樣才能成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言人,其新聞作品就會篇篇散發出泥土的芳香。記者寫文章需要靈感,靈感的源泉出自記者的實踐感受,產生感受的基礎在生活,記者的根應該植在基層!
新聞工作總是有受眾群體。受眾群體就是人民群眾,新聞工作者被稱為“無冕之王”,但新聞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老爺”的態度和行為,不能有“爭名奪利”的心態和行為。新聞工作者應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關心百姓利益,反映百姓需求。而要做好這些,就必須放下架子,走進人民群眾中,去為人民服務。
現在有些記者寫文章,沒有個性,沒有寫作風格和語言特色,不看文章落款,就很難斷定是誰寫的稿件。他們總是坐在采編大廳里遣詞造句,語言干癟枯燥,寫成的稿件索然無味。說的話,寫的文章,人民群眾聽不懂,不愿看,走不進群眾心里,有距離感。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掌握和運用群眾的豐富語言,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章很難。只有下基層,同百姓“嘮嗑”,聽百姓說說“家常話”,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困難群體的艱辛、特殊群體的工作,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百姓中去。要想他們所想,思他們所思,才能真正轉變文風,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文章。
從2009年起,銅陵日報社就在新聞采編人員中開展下基層“蹲點”活動,一批批記者、編輯走社區,訪民生;走企業,訪跨越;走學校,訪教育;走農村,訪統籌;走家庭,訪弱勢;走園區,訪發展;走窗口,訪服務。《銅陵日報》在要聞版開辟“一線見聞”、“蹲點紀行”欄目,刊發記者深入工廠、社區、農村一線采寫的鮮活新聞作品,還組織記者、編輯開展專題培訓。通過開展范文精品選讀、新聞作品競賽、座談交流、專家閱評等多種活動,在新聞報道中大力提倡“短、新、實”的清新文風,切實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許多記者深入基層學習群眾語言,運用群眾語言,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細節說話,拉近了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使人民群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文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