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錫智 郭清貞
(十堰日報傳媒集團,湖北 十堰 442000)
2011年8月9日,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中宣部等五部門召開會議,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十堰日報社黨委對這一活動高度重視,要求全社所轄各媒體全員參與、全面推進、不留空白,其所轄的《十堰日報》、《十堰晚報》、秦楚網等各媒體根據社黨委的安排,迅即行動,都成立了以執行總編輯為組長的“走、轉、改”活動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各自還召開了專門會議,組織記者、編輯學習相關文件精神,精心策劃,推出了一批符合“三貼近”要求的“走、轉、改”活動欄目,刊發了大量采自基層、發自現場的新聞稿件。
十堰日報社在2010年就開始建立了各縣市(區)新聞聯系人制度,形成了總編輯負總責,副總編輯劃片分管,中層干部定點與所聯系縣市(區)聯系的新聞聯系網絡,這一制度的有力實施,使報社與基層的聯系更緊,從中發現并采寫了一大批題材重大、生動鮮活、文風清新的新聞作品,其中《民心是這樣贏得的——鄖西澗池鄉開展“有困難找干部”承諾服務活動帶來的思考》、《老師的背 學生的橋》等作品,獲得了2010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等獎項的一等獎,這些精品力作的線索來源,都得益于新聞聯系人制度。十堰日報社這一與基層互動的新聞聯系人制度,受到國內新聞界的高度評價,其經驗被《新聞戰線》、《中國地市報人》、《新聞前哨》等權威刊物刊發并推廣。
與此同時,十堰日報社還先后在竹溪縣水坪鎮、丹江口市六里坪鎮、鄖西縣羊尾鎮、十堰經濟開發區白浪街辦和鄖縣經濟開發區建立了基層聯系點,組織編輯、記者深入這些聯系點開展調研聯誼活動,使編輯、記者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加深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同時也采寫了一批鮮活的報道。在開展“走、轉、改”活動期間,十堰日報社進一步加強了與各基層聯系點的聯系,并要求記者擴大視野,帶著真情走進尋常百姓家,用心寫出群眾的真實生活與情感。一大批記者深入基層后,更加了解了基層的真實生活,體味到了百姓生活的甜酸苦辣。日報記者來到偏遠的鄖縣青曲鎮周家坪村,走訪了老藝人吳作友,采寫了《深山皮影唱中秋》,此稿發掘了遺落深山的皮影文化,生動鮮活,可讀性強。并表達了藝人對皮影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的擔憂。日報采編人員在對前一階段開展“走、轉、改”活動情況進行回顧總結時說,真正有價值的、為讀者所喜聞樂見的新聞,莫過于記者用腳丈量基層親自采寫出來的東西。因此,走基層必須帶著感情走,帶著思考走。
接地氣、轉作風。近年來,十堰日報社記者、編輯在社黨委的安排部署下,走向基層、融入群眾、轉變作風,他們帶著思想走,懷著感情轉,迎著問題改,一邊深入采訪抓新聞“活魚”,一邊滿腔熱情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高揚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旗幟。
茅箭區茅塔鄉臺子村是十堰日報社的新聞聯系點,也是扶貧點,近年來,報社派出記者彭軍在該村任職,一方面向群眾學習,另一方面在駐村工作中,發現困難及時向社黨委匯報。為聯系點村排憂解難。今春,該村部分村民生活困難,報社及時籌集600公斤大米、200公斤食用油、40床棉被送到該村貧困戶手中。與此同時,為壯大該村集體經濟,報社擠出資金,同時向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共計7萬多元,幫助該村發展核桃、茶葉等特色產業。根植于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從群眾身上汲取豐富的養料。2011年4月23日,報社在以往多次組織編輯、記者去羊尾鎮、水坪鎮、白浪街辦學習的基礎上,社長帶隊組織日報編輯部全體同志來到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參加義務勞動,為村集體茶園除草、培土,進一步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良好的作風,促進了新聞質量的提升,一批鮮活生動來自一線的稿件不斷在報紙上與讀者見面。據統計,《十堰日報》僅配合“走、轉、改”活動開辦的“記者走基層”專欄,刊發了大量稿件,所寫的稿件,不僅帶著泥土的芬芳,浸透著生活的氣息,而且有力配合了全市正在進行的著力九個督辦、保超年度目標中心工作,受到廣大讀者的稱贊。
“談到未來,袁秉國笑哈哈地說:黨的政策好,我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在和煦的陽光下,歡快的笑聲溢滿著農家小院,記者從袁秉國夫妻身上看到的是巨變,收獲的是感動。”這是刊發在2011年9月2日的《十堰日報》一版,記者深入張灣區西溝鄉東溝村采訪下崗創業養魚發家致富的袁秉國夫婦后寫出的《農家院的笑聲》一稿的結尾。這種給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鮮活的帶著泥土芬芳的稿件,為讀者所喜聞樂見。記者邁開兩腿,走進群眾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悅,分享他們的歡笑,用群眾語言,帶著自己情感體驗采寫的報道,才會有親和力和吸引力。現在,像這樣來自基層、聚焦尋常百姓事,用群眾熟悉的語言采寫的新聞稿件,在《十堰日報》、《十堰晚報》上經??梢?。
十堰日報社為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的公信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走、轉、改”活動期間,明確要求各媒體采編人員要下大力氣改進文風,切實解決報道中存在的“冗長、空洞、文件語言、言之無物”等刻板生硬問題,杜絕套話、空話、大話,用群眾語言來改進文風,讓讀者愛讀愛看,以求最佳的宣傳效果。近期,《十堰日報》“記者走基層”欄目中先后刊發的《高山養殖引路人》、《低保戶的新生活》、《賀喬遷 助致富》等稿件,都體現了清新的文風,在“走、轉、改”活動的促進下,十堰日報社各媒體文風都有了改進,短、實、新的新聞報道不斷躍上版面,使新聞報道真正觸到了人民群眾的脈搏和生活的本質,讓報道更具魅力。
但十堰日報社“走、轉、改”活動不平衡,發稿量還需加大,欄目還需充實。題材選擇視角要進一步放開,要出更多精品力作。這些都需要我社在今后的“走、轉、改”活動中,加以完善和改進。從而使這一活動建立在長效機制上,不斷推出新舉措,真正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