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善業
(韶關日報社,廣東 韶關512000)
寫好寫活時政新聞是新聞記者的老大難,是地市黨報“走、轉、改”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常懷精品意識,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采訪,才能寫好寫活時政新聞,創作出精品佳作。
“我的每一篇稿件都應該是最好的,對于本人來說,應該不可能寫得更好。”這是筆者作為一名地市黨報新聞記者的座右銘。
筆者1992年進入韶關日報社,在采編部門工作已有20年。其中有8年在采訪部門從事時政新聞采訪報道工作。對時政新聞采寫存在的問題有切膚之痛,對如何寫好寫活地市黨報時政新聞深有感觸。筆者采寫和編輯了一批深受讀者和同行好評的新聞作品,有30多件作品在廣東省新聞獎、中國時事報道新聞獎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中獲獎,其中,《喇叭響起來》獲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韶關有個“袁隆平”》、《錦上花為中國錦上添花》等20多件時政新聞作品,在廣東省新聞獎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中獲獎。
改進時政新聞報道是地市黨報“走、轉、改”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時政新聞由于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高,報道受到諸多條條框框制約,時政新聞缺“血”少“肉”,可讀性差,不少時政新聞成了“流水賬”、“記事簿”或“講話稿”,索然無味,望而生厭,令讀者敬而遠之。
筆者認為,要解決時政新聞報道采寫的老大難問題,毫無疑問,需要地市黨報記者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堅決反對一些記者中表現出來的急功近利和交差應付思想,樹立責任意識、精品意識,記者要通過付出最大努力,深入采訪,寫好每條新聞,以取得最佳報道效果。
標題是新聞的臉面和眼睛。準確、簡明、生動的標題具有視覺沖擊力,吸引讀者眼球,激發人們閱讀新聞的興趣。不少記者認為,自己只要把文章提供給編輯就行了,標題制作是編輯的事,因此隨便安個標題了事。其實,這是很不好的習慣。筆者當記者時,對每篇稿的標題都認真推敲、制作。在標題制作中舍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綜合運用比喻、對偶、拈連、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制作了一批深受讀者和同行好評的標題。如“別人嚼過的饃不香”、“‘銀線’串起美好生活”、“讓文化‘母雞’下金蛋”等。
筆者至今還記得,為了制作《教育的“臉”明顯在改變》一文的標題,筆者花了不少心思。那是寫曲江區打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強區的一篇通訊稿,而且曲江區領導要求在標題中突出打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強區這些字眼。之前嘗試采用“曲江區使出渾身解數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曲江區用吃奶力氣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標題,感覺既累贅又生硬,久久難以定奪。待到稿件上了版面快簽付印了,筆者才靈機一動,想到采用“教育的‘臉’明顯在改變”這一主標題,而把曲江區打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強區的內容放進副標題中,既生動又準確,比之前想的幾個標題都要好得多。
筆者制作的標題,多次在廣東省和中國地市報新聞評選中獲獎。其中,《二千歲“老太太”樂享現代清福》等作品被評好廣東省時事報道優秀作品一等獎,《年輕“瓜菜王”申請注冊 商標“青馥園“名花有主》、《陽光工程讓企業充滿“陽光”》、《錦上花喜領“準生證”老專家獨占“新花魁”》等作品分別獲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和廣東新聞獎優秀標題獎。
多年來,筆者深入基層,到事件現場、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多看、多聽、多思,采寫了一批符合“走、轉、改”要求的好作品。筆者深入基層采寫的文章《韶關有個“袁隆平》、《“錦上花”為中國錦上添花》、《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給“怪物”找個理想的家》等一批稿件,深受讀者和同行好評,有20多件時政新聞作品在廣東省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中獲獎。
如何才能寫出好作品?筆者的深切感受就是“深入”二字。新聞是跑出來,但要真正做到深入確實不容易。2003年至2008年,筆者擔任韶關日報社采通部主任,從事時政新聞的采訪報道任務。那時候,筆者所在部門“十來個人,七八條槍”,條件有限(新聞采訪車都沒有)、任務繁重,人手緊張。筆者作為部門負責人,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遇有急難險重的任務,經常是“不用揚鞭自奮蹄”,沖鋒在前,深入基層一線。在2006年韶關百年一遇的“7.15”洪災期間,筆者10多次深入重災區樂昌市采訪,多次往返于隨時都有山體滑坡和山洪暴發危險的樂昌市重災區兩江、九峰等鄉鎮。采訪中,筆者所乘坐的橡皮艇被利器劃破,一船人差點落入滔滔洪流中,得當地干群及時相救,幸免于難。2008年,韶關遭遇罕見冰雪災害。筆者連夜到京珠北采訪,多次在災情最重的京珠北云巖、梅花鎮頂風冒雪長途奔波,夜不能寐,而鞋中灌進雪水結冰又無處取暖,饑寒交迫中卻仍堅持完成采訪寫稿任務,寫出一批質量較高的時政新聞報道作品,不僅本部門被評為韶關市級抗洪救災先進集體,筆者也先后被評為市直宣傳系統抗洪救災、抗擊冰雪災害先進個人。
2009年,翁源縣洪災期間,筆者隨救生艇進入重災區救助來不及轉移的村民,寫出現場感很強的《沖鋒舟,生命之舟》通訊稿。其中寫到,記者從前以為沖鋒舟很猛很瀟灑,在洪水滔滔的江面上來去自由,如入無人之境,沒想到沖鋒舟有這么多弱點,在水情復雜、雜物密布的洪流中風險叢生,稍有不慎,就可能舟翻人亡。筆者相信,體現抗洪救災之難之險的這樣的細節描寫和體會,是任何一個只在岸上采訪的記者都無法感受到更不可能寫出來的。
當然,寫好寫活時政新聞,還有賴于對新聞價值的正確判斷和良好的新聞敏感。例如,有一次,筆者得知韶關南雄市農村高音喇叭啞而又響的新鮮事,敏銳地捕捉到這個題材,自掏腰包坐長途班車下農村,經過深入采訪,寫作了通訊《喇叭響起來》。這一篇看似平常的時政新聞,卻獲得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通訊類一等獎。這一在本報非常難得的獎項,傳遞的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重視農民的物質生活,更要注重農民的精神文化建設的大問題。文章立意深刻,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導向性。
可見,深入采訪是寫活時政報道的不竭源泉。不管是會議新聞還是領導政務活動的報道,只有深入采訪,不滿足于會議材料和新聞通稿,付出100%的努力和艱辛,才能為別人所不能,寫出既嚴謹厚實,又生動活潑的時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