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萬里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新聞離不了新聞線索,這是每個新聞人的共識。好的新聞線索,不僅能使新聞的寫作處于主動,同時也能使所寫新聞更加出彩。可以說,發現并甄別出好的新聞線索加以使用,對新聞傳播活動的意義十分重大。但在現實中,不少新聞人總抱怨新聞線索難找,整日為沒有好的新聞而苦惱。其實,大千世界千奇百怪,每天都發生著各類新鮮事物,只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去尋找、去甄別,生活中的每個變化都可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關注點,并成為我們要尋找的新聞線索。可以說,一篇上乘的新聞報道,一條好的新聞線索是其根本。新聞離不了好的新聞線索,而新聞記者必須要做發現和甄別新聞線索的“有心人”。
羅丹在《論藝術》中說,“要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這句話套用在新聞線索的發現上,就是“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新聞亮點。”實際上,新聞線索無處不在,就等著有心人去發現和挖掘。有人說其難發現,主要是因為新聞線索多數顯得較為簡略,好像只是“傳說”,沒有細節,基本不能保障五要素俱全。其次,新聞線索沒有整體感和因果感,在最初反映時往往較為零碎,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能比較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而最為關鍵的是,新聞線索涉及的多是一些表面現象,其可靠性和價值性有待進一步證實和甄別,其甚至沒有明顯特征。
因此,要想找到可為我所用的新聞線索,就要去做會發現、會甄別的“有心人”。新聞創作人必須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和認知力,這種敏感度和認知力必須無時無刻不在,體現在對身邊大小事物不懈的追尋和捕捉上,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基本的素質,也是一個新聞人創作好的新聞作品的關鍵。
那么,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才能發現、捕捉新聞線索?我們說:“處處留心皆線索。”
善于在一些常規采訪中獲取線索。比如在一些黨政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就可以獲得一些事關民生或百姓較為關注的新聞線索。另外,在一些會議上尋找新聞線索。會議是傳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反映下情、建議和呼聲的一個重要載體,因而也成了新聞線索的“集散地”,所以,在會議上獲取新聞線索也是一個重要的搜集線索方式。同時,一些新聞媒體為動員全社會力量提供新聞線索,專門開設了“新聞熱線電話”,廣泛征求新聞線索,此舉不僅使新聞線索的收集力度和廣度得以延伸,同時也有效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加強了新聞媒體與外界的聯系,成為發現新聞線索的一個重要渠道。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人也可以通過多種現象的對比發現新聞線索。比如通過時間或地域進行對比,拿報道對象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或利用同一區域的發展程度相互對比等,都可以從中發現新聞線索。比較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單方面的,通過比較,事物的差別變化讓人一目了然,而差別越大,新聞價值也就越大,新聞的角度和深度才會更新穎和更深刻。
其實,新聞線索的來源十分廣泛,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數字、一句話、一種現象甚至記者的所見所聞,都有可能成為線索,但這必須靠記者自己去捕捉、去發現。所謂的“跑新聞”,就是要新聞記者要勤跑、勤看、勤觀察、勤研究,要具備對社會各個領域中各種不同往常的蛛絲馬跡有強大的觀察力和審視力,要多與社會各階層接觸,從與各階層群眾閑聊或閑談中獲得線索。因為一個記者即使交際再廣泛,其接觸面也是有限的,而如果能與社會各階層廣交朋友,其接觸面就被無限放大,等于間接參與了眾多的社會生活,不僅記者的視野更開闊,其對事對物的觀點和發現能力也將得以極大的提升和增強,新聞線索的獲取也將變得相對輕松起來。
新聞人都知道,新聞線索多數是直觀、感性的東西,新聞線索本身存在著缺陷和不確定性,遠遠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有些事物人云亦云,看似具有代表性,但實際求證時發現,這些線索其實有不少是當事人的臆測或“演義”,其與事實相差甚遠,新聞價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對于新聞線索,在發現后去仔細甄別也顯得十分重要。
新聞的一個首要條件是必須要具備真實性,這是我國新聞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那么,在啟用新聞線索時,如何才能對新聞線索的真假予以甄別?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發揮其特有的職業敏感性,要做“有心人”,多對得來的新聞線索問幾個“為什么”,仔細查證與核實新聞線索的來源和背景。比如,新聞是否為報料人親眼所見及報料人與事件有無直接關系,報料人是否匿名報料以及能否從中得益,排除了相關因素,新聞線索才能確定是否有進一步調查的必要。
隨后,線索甄別的最關鍵一步是判斷其價值。一個新聞線索有沒有價值,起決定因素的是影響力、時效性和積極性。一件事物,影響力不小,如果對社會和生活沒有積極意義,就稱不上是一個好的線索,價值就不大。所以說,新聞線索價值的判定要從多個方面衡量,新聞記者進行甄別時,除了要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分析和思考外,還要考慮其是否對社會發展有所引導或警示,如此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
應該說,新聞線索的有效甄別并不容易,新聞線索的真偽、價值大小有時并不是擺在層面,而是人為或非人為地“藏”在最隱蔽的區域,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偽真相所蒙蔽。另外,還有的新聞線索雖可能引出重大的新聞事實,但這些新聞線索本身并不具有新聞價值,需要記者自己判斷和選擇。因此,在得到一個新聞線索之后,新聞記者首先要理性看待,最好能戴上“有色眼鏡”問問這條線索的“前因后果 ”,從多層面、多渠道去審視這條線索,用“假定懷疑”的目光進行新聞線索的甄別和處理。
比如,一些人為了進行商業炒作,故弄玄虛地對一些事物極盡夸大其詞之能事,目的是吸引新聞記者參與,擴大影響力。這時,新聞記者必須從事物本質上予以區別,利用專業素養對線索本身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要用審視的目光謹慎進行求證,必要時可采取逆向思維,溯本求源,從結果上找原因,要堅持不懈地對帶有新信息的事實進行追蹤和規律性探索,不推波助瀾為“他人做嫁衣裳”,但也不因噎廢食,排斥一切新聞線索,甄別新聞線索要做到有據有度,使好的新聞線索真正為我所用,并由此發揮出其應有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