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紅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現代社會是大眾傳媒的春秋戰國時代,新的媒體不斷出現,原有的媒體不斷受到挑戰。因特網作為連接全世界各種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網絡在全球得到了迅猛發展。20世紀90年代萬維網(WWW)和瀏覽技術的問世和發展,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多媒體、非線性的傳播手段,網絡媒體作為“第四媒體”浮出了水面。
受眾的變化。首先,上網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電腦普及率及因特網普及率都大大地提高,可以說,在網絡時代,誰疏遠了網絡,他就疏遠了社會;其次,網絡時代信息的增多,使人們的接觸面增大,人們的思想將更加開放;再次,網絡傳播自由性、全息性的特點,使公眾對周圍環境的觀察擺脫了對大眾傳媒信息源的片面依賴,公眾的認識和思考也具有獨立性和自立性,這就意味網絡傳播更具非線性和立體化的特征。
傳播的環境變化。傳媒競爭將在一個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因特網縮短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新聞報道的深度及廣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傳播的報道空間將會擴大,以前大眾傳媒在新聞報道中受到報道政策的禁約有不少禁區及顧忌。但是因特網這樣的開放環境要求人們要有廣闊的視野,全球化的趨勢決定了新聞傳播活動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同時新聞競爭也存在著強烈的國際化態勢。所以,放眼未來,報道活動空間的擴大勢當必然,這就需各媒體更新報道觀念、搶點新高地。
網絡傳播方式的變化。網絡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宏大,而且內容可以及時更新、補充的圖書館。其使用的便捷性,可以為新聞事實及時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使新聞報道更加豐滿。
同時,網絡的發展使新聞源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網上各商業站點、個人網頁、電子公告牌都充滿大量信息。這就為新聞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新聞源。網上BBS的討論提供了社會熱點問題,而這有利于把握時代脈搏。
作為第四大媒體的新聞互聯網,在計算機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下,新聞界朝著電子媒體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對傳統的新聞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特網的發展,高素質新聞人才更顯短缺。在網絡媒體上發布新聞需要高素質的新聞通才。但實際上,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大多是從大眾傳播中轉移過來的。他們往往按照自己對原來媒體的認識或根據原有經驗操作。大多數記者編輯缺乏網絡知識,新聞網頁很多工作,只能由專業人員來完成,使得網絡媒體的新聞發布的效率、質量受到很大的制約。
網絡媒體的發展,急需一批懂得基本網頁知識如Dream weaver和Front page操作的新聞人員。只有這樣,才能使網頁設計發布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準確快捷,版面設計更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媒體功能的重新定位。在因特網空間中,信息資源和傳播者的身份是相當不確定和多元化的。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使得政府或有關管理部門對網絡監控不力,以致出現了諸如網絡傳播“黃毒”、“侵入了他人空間”、翻版他人著作的問題。為此1997年5月20日國務院簽署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實施《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
現實中,中國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導向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社會效益居于首位,因此在具體運營上,中國媒體并沒有建立起按市場規律運作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網絡有著巨大的市場生存壓力。而法律面對無孔不入的網絡傳播這種無形的東西,往往只能顯出無力和無奈;網絡控制的手段,目前也遠遠趕不上因特網傳遞信息的速度和發展規模。應對互聯網帶來的傳播方針、體制的重大沖擊,更加要求我們以理性的態度探討互聯網的控制對策。
首先,在當前情況下,新聞從業人員應堅定主導思想:中國的新聞傳播業是社會主義性質。無論信息技術多先進、媒介手段多新穎,我們仍要牢固樹立起全局觀念和高度的責任感。
其次,針對互聯網特性,政府控制有必要從硬性控制轉向軟性控制。
再次,加快網絡立法步伐,現有的法律條文,已無法滿足網絡發展的需要,網絡立法迫在眉捷。
最后,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輿論環境氛圍,爭取公眾的支持。
網絡傳媒進入了傳媒市場,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得網絡時代的受眾傳播出現窄播現象。2000年1月17日,網絡巨頭美國在線并購世界最大的媒體——時代·華納公司,實現了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世紀聯姻。第四媒體的出現要求新聞實踐做出相應的回應——應對網絡時代傳媒的需求做出極大的改變。
網絡媒體的發展給傳統的新聞采訪帶來了變革。首先是收集背景資料上的改變?;ヂ摼W具有很多優勢,其信息資源包羅萬家。一臺普通的PC機只要接入INTERNET就是如海洋般的信息空間。這為新聞記者的資料準備提供了良好的儲備。
其次是新聞線索的來源。網絡空間中的電子公告牌、BBS論壇中發布的信息,是記者們非常好的新聞線索來源。在網絡的新聞中有些是虛假的、過時的,但記者可以憑自己的政治頭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找到自己需要的新聞線索。同時,因特網的BBS中涵蓋了各種各樣的話題,包括最熱門的,也包括最冷僻的。對記者來說,這時不僅是新聞線索的來源地,也是一塊民意晴雨表、輿論表達的陣地。比如,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事件,各論壇的網民們就表現了極度的憤慨,網上討論提供的激烈程度遠甚于現實中的爭論。因此一個優秀記者,應該從網站設立的新聞組、BBS、聊天室中學會傾聽群眾的聲音。
網絡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寫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媒體作為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更符合人們快速獲取和加工信息手段。有研究表明,一般用戶很少有人花60秒時間閱讀一條新聞,哪怕是首頁的新聞。研究人員發現用戶在著名搜索引擎Excite的平均停留時間是1分30秒。作為傳播者為了照顧受眾的閱讀習慣及信息要求,就必須采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條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文本結構。
網站的首頁新聞,應是每一條新聞最主要、最吸引人的部分。每條新聞不超過500字。
新聞導語要求采取第二代導語方式,要求囊括所有新聞要素,即5個W和一個H,盡管這樣的導語長達一百多個字,雖被大眾傳媒本身摒棄,但卻在網站中得到推崇。
同時,網絡新聞寫作從單一的文字寫作轉向多媒體寫作。網絡多媒體傳播的方式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學會超文本寫作,注重多媒體深度報道。
如今,盡管對傳媒發展難以預測,但隨著技術的日益進步,新媒體新之又新,新聞理論、實踐更新方興未艾。對于傳媒工作者來說,應該具有超前意識,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