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中華
(湘潭日報社,湖南 湘潭 411100)
核心提示:2011年10月發生在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中,最后向小悅悅伸出援助之手的拾荒者陳賢妹老人,在事件發生后接下來的幾天,被上百名記者輪番圍堵采訪,被折騰得休息不足,眼疾復發,淚流不止,并且幾乎無處藏身。在忍無可忍之下,房東要其到屋外的榕樹下接受記者采訪,揚言再這樣折騰下去房子不給她們租住了;她躲進兒子的辦公室,也被神通廣大的記者找到;為了躲避記者,她被兒子連夜送到老家清遠,但又因為領導要接見,要接受采訪,第二天又不得不緊急趕回……
由“小悅悅事件”引發的新聞記者對陳賢妹老人的圍追堵截,我們姑且把這種現象稱為“新聞圍觀”,媒體在這里,頗類似于魯迅當年筆下那些無聊的看客。類似這樣的新聞圍觀,在如今的媒介傳播現實中,其實已遠非個案。在地震搶救現場,黃金救援時間過后,奇跡被救出的存運者,一抬出來,還沒回過神,就被無數記者蜂擁而上團團圍住;交通事故后,在醫院接受緊急搶救滿臉繃帶的傷者的病房里,前來采訪的記者一撥接一撥;田徑賽場,第一位跑到終點的勝出者,呼吸還沒調均勻,就要面對長槍短炮,發表內心感受。此外,還有“高考狀元”、見義勇為者等等,都成了媒體記者圍觀的焦點。
造成新聞圍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帶來哪些利弊?作為有品位有責任感的新聞媒體,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在挖掘新聞事實表現出敬業精神的同時,還需要一份人文關懷。
傳統意義上的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在網絡等新的傳播手段出現以前,由于資訊的不發達,交通的不便,很少甚至不會發生新聞圍觀。新聞圍觀,是網絡出現后新時期新背景下的產物,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尤其是近幾年來,呈愈演愈烈的趨勢,哪里只要出現了突發重大新聞,哪里的記者就是里三層外三層,新聞圍觀就在那里熱鬧上演。
網絡的興起,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捷。一個地方發生了大的新聞,通過網絡、手機、微博等資訊,一夜之間,地球人都知道了。本地記者、駐站記者、外地記者甚至境外記者,會以最快的速度云集現場。這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媒體實力的增強、媒體采訪空間的擴大、捕捉新聞的速度加快、快速反應能力的加強。同時,廣大受眾也有了了解全省全國全世界發生的大事的需求。當然,這是積極的一面。
傳媒界競爭的日趨激烈。在目前爭奪眼球的傳播時代,誰在第一時間獲得了重大新聞,誰就贏得了注意力,誰就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基于此,再遠的距離,再大的采訪成本,被采訪對象再怎么不情愿接受采訪,相當一部分媒體也是前仆后繼,勇往直前,加入新聞圍觀行列,不甘落后、不甘示弱。從這方面來看,在某些媒體和記者眼里,新聞圍觀就像趕場,就像演戲,就像“看熱鬧”。能做到第一個出場,不能當主角,但關鍵是要亮相,不能缺席,按行業的話講,就是沒有漏報重特大新聞。
部分媒體記者急功近利心理嚴重及新聞素材的匱乏。生活是一個萬花筒。從理論上講,只要勤下基層,勤于觀察與思考,不難采寫出一些獨家的好題材。但一般的媒體做不到這一點,或是不屑做這些。為什么?因為在現實中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進行新聞圍觀很容易獲取重大新聞素材,輕而易舉吸引受眾的眼球;二來勤下基層,勤于觀察和思考,好多記者沒有這份耐心,耐不住這份寂寞,吃不了這份苦。于是,就走捷徑,就跟風,就圍觀。以此觀之,新聞圍觀的程度越大,折射出一些新聞媒體心躁氣浮的程度就越厲害,反映出當前傳播環境中有價值有分量讓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題材愈發的匱乏,新聞媒體記者勤下基層的功夫就做得越不夠。熱衷于跟風,平時不深入基層,老盯著哪里有熱點,哪里有轟動新聞,一出現便聞風而動,窮追猛打,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和行為,這樣的媒體、這樣的記者與其說是記者,不如說是趕場者、投機者。
新聞圍觀,據筆者看來,如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漠然、卻又熱心地過度關注某一事件和新聞人物一樣,是媒體在某一時段對某一具有轟動效應的事件和人物的過度集中關注。新聞圍觀雖然從某種程度體現了媒體記者的敬業精神,但更多的是產生了諸多不容低估的負面影響。
對受圍觀者生活造成干擾,使其身心受到嚴重損害。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陳賢妹老人,當2011年10月15日《18名路人漠視被撞倒地女童 拾荒者施援手》的新聞首次播出后,她的生活秩序一下子被打亂了,不再像往常一樣能在五金城里按自己的生活軌跡幫兒子所在的公司煮飯、撿拾紙皮了。來自各地的一百多家媒體輪番采訪,并要求她配合著拍照錄像,令她身心俱疲。“最初的兩天,她太忙了,不要說到公司煮飯和撿紙皮,就連中午飯都是匆匆扒了幾口又繼續接受采訪。從早上八點多到晚上七八點,沒有一刻沒有記者不在身邊。”“我媽有眼疾,這幾天過度勞累,眼疾復發,眼睛經常酸痛流淚。”10月18日下午五點半,陳賢妹躲進了兒子的辦公室,但還是被神通廣大的記者找到了繼續接受采訪。一個小時后,兒子無奈之下,只得連夜將陳賢妹送到了清遠老家避避風頭。第二天上午,陳賢妹的兒子接到電話,說佛山市的領導下午要去慰問陳賢妹,并帶上了媒體來采訪,讓老人家盡快趕回佛山來接受慰問。兒子沒辦法,只好再駕車將其從清遠接回……
57歲的陳賢妹做夢也沒想到,幾天前一個出于本能的救人行為,會給她接下來的生活帶來這么巨大的改變,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面對各路記者的采訪提問,淳樸善良的陳賢妹頭兩天非常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回答,并不厭其煩地被要求指認現場,數十次地在記者的鏡頭下模擬抱起小悅悅的瞬間動作。“當小悅悅被撞后倒在路邊,自己看到了,抱起來,這純粹是出于一種本能,再正常不過了,為何竟引發這么多記者不管遠近前來采訪,太不可思議了。”雖然,在陳賢妹的眼里看來,救人事件再簡單不過,她也數十次耐心地回答了記者幾乎千篇一律的問題,但對這個迷惑,陳賢妹自始至終也沒弄明白:這些記者怎么了,瘋了?!如果記者思維沒問題,她自己卻快被弄瘋了。
造成新聞報道同質化現象嚴重。試想一想,幾十上百家媒體,采訪同一個人、同一個事件,報道內容還會有太多的區別嗎?畢竟事實與真相只有一個。所以當天晚上看各個電視頻道,第二天翻開各家大小報紙,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報道。不是復制,如同復制。
造成社會公眾對媒體產生厭惡心理。瘦小的、善良的陳賢妹,被媒體記者追得團團轉,連吃飯、休息都成問題時,陳賢妹本人及社會各界對這些媒體對這些記者,又會是一番怎樣的看法?說得好聽點,是新聞記者太敬業了;說得不好聽的,是新聞媒體太無聊,太喜歡湊熱鬧和跟風了。在我們保持敬業精神,完成我們的工作時,也給當事人一點自由的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