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曉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媒介的權利得到了極大的擴張,新聞記者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大,其職業行為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卻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越來越突出,其中最受人們關注的就是記者的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在有些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倫理道德不能兼得,這就致使新聞工作者陷入了一種道德選擇的艱難境地。因此新聞采訪者如何在社會風氣日益滑坡的今天堅守道德的底線,實現職業道德與倫理道德的一種平衡,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探究話題。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是指記者在新聞實踐中,必須遵循的新聞行業的職業準則。在當今社會的轉型期,新聞事業的特殊性要求新聞記者在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在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同時,按照特定的職業道德要求進行采訪活動。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新聞工作理想和新聞業務技能以及新聞工作良知等。
在當今的社會現實中,新聞記者出現了許多不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道德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經濟利益的誘惑驅使下,一部分記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把新聞當做一種商品,放松了對自己的職業要求;其次是不能進行真實的報道,有些記者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對新聞報道無中生有,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就造成了一部分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缺失,導致社會上對于新聞記者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
記者行業的特殊性使其在擁有職業道德外還必須具備社會倫理道德。新聞記者的社會倫理道德是新聞記者在社會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新聞記者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在最大程度上贏得廣大受眾的信任和支持。所謂社會責任感是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僅要尊重客觀的新聞事實,還應該為廣大公眾服務,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真正做到“利為民所謀”。
但是在現實的新聞采訪活動中,有些記者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視了社會責任感,從而造成了公眾不能信任記者的現象發生。有些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社會責任感缺失,在面對新聞獨家和危機救援時不能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把職業道德放在生命價值之上,甚至無視事故中人物的掙扎求救,導致新聞記者在公眾心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將新聞記者推上了道德輿論的風口浪尖。
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職業規范,所以對于各行各業的人來說,恪盡職守總是擺在工作的第一位,由于新聞記者的職業特殊性,所以在工作中經常出現在一些危機事件的現場,那么在遇到突發危機事件時,記者是應該放下手中的相機投入救援還是應該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就成為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面臨的艱難選擇。
在多數的新聞現場采訪中,記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例如“中國最美女記者”曹愛文在發現溺水女孩躺在地上的瞬間,拋下采訪工作,對女孩進行搶救。這是一個把生命價值放在職業道德之上的記者,但是在很多的事件中還是有很多新聞記者在扶危救難和新聞報道之間猶豫,甚至在救援過程中為了拍攝干擾正常的救援,導致救援失敗,這種事情也是時有發生,這就是新聞記者在采訪中面臨的最大的道德沖突。
對于突發新聞事故來說,記者的主要目標就是拿到第一手的采訪資料,以保證自己采訪工作的獨家性。所以在有些記者進行采訪時,只是一味的挖掘當事人的切身感受,卻忽視了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導致他們在身心疲憊或受傷的情況下接受記者的“轟炸”,因而導致一部分的當事人對記者產生敵對情緒。
有些新聞記者在事故現場進行拍攝時,由于情緒比較激動,不能從客觀的角度進行拍攝,從而追求對血腥或暴力畫面的拍攝,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事故現場的真實,但是卻忽視了人們對于畫面的接受能力,造成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嚴重影響了新聞記者在公眾心中的形象。
突發新聞事件中記者對于現場緊急狀況的處理以及對新聞事件中職業倫理道德關系的處理,是體現一個新聞記者最起碼素質的關鍵點,記者只有學會找準事件發生過程中職業道德和倫理道德之間的平衡點,才能更好地為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公眾的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作為新聞記者,首先必須深刻了解職業道德與社會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然后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突發新聞的采訪中注重權衡二者的輕重,做到恪盡職守但是生命價值高于新聞價值,保證在突發事故中以人民利益為先,尊重別人的尊嚴以及價值,把新聞職業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看做有機統一的價值整體。
在進行突發事故采訪時,記者想要獲得第一手的新聞信息,應該與當事人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作為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有些新聞記者在現場采訪的過程中不注重尊重當事人的情緒,在當事人悲痛或身心疲憊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進行“狂轟亂炸”,甚至粗暴和冷漠的對待當事人,導致當事人情緒更加惡劣。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模式,在采訪時首先對當事人的情緒進行安撫,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交流氛圍,在新聞采訪中體現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進行現場拍攝時,雖然富有沖擊力的畫面可以很好地吸引公眾的眼球并且直觀的講述事故現實,但是會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所以新聞記者要注重拍攝技巧,以一種客觀冷靜的畫面語言講述新聞事實,可以拍攝一些側面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畫面,這樣就可以客觀的展現新聞的真實性,同時體現記者以人為本的新聞價值觀。
對于現場新聞事故的采訪來說,其實效性和獨家性是每個新聞記者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職業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平衡是記者最應該考慮和注重的問題。新聞記者在新聞事故采訪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冷漠和對生命的漠視,使記者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將新聞記者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所以在社會轉型時期新聞記者應該在堅守自己社會責任前提下,將自己的敬業精神融入到對新聞事業的貢獻中去。
[1] 張麗杰. 新聞工作者應該恪守職業道德[J]. 當代電視,2009(11).
[2] 趙雯雯,葉潤平. 從虛假新聞看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J]. 黑龍江史志,2009(18).
[3] 禹舸. 淺談輿論監督者的道德修養[J].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0).
[4] 劉波. 新時期如何提高新聞職業道德[J]. 新聞窗,2009(4).
[5] 何光先.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修養隨筆(之三)——自律也需抓落實[J]. 新聞三昧,2008(12).
(鄭州電視臺新聞部,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