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志萍
近些年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得到了國內外傳播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另類媒體是一種由來已久且與時俱進的傳播形態,早在二十世紀初,美國就有不滿主流商業媒體的人士揭竿而起,創辦報紙、雜志,揭露美國政治名流和商業大亨的丑聞。如今,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以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形式運行的另類媒體,雖然內容、風格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整體定位和運作機制呈現出如下一些特征:不追求利潤的非商業性團體;受眾和制作者是雙向的互動傳播;媒體運作強調民主決策過程。
筆者以為,要搞清楚什么是“另類媒體”,首先要明白“另類”的涵義?!癮lternative”一詞在英文中有“替代的”和“非主流的”兩種解釋,因此“alternative media”也應有雙重涵義,即“替代性”和“非主流性”?!疤娲浴北砻髁肆眍惷襟w人的遠大志向,讓另類變主流;“非主流性”彰顯了另類媒體人的鮮明姿態,與主流傳媒截然不同??梢哉f,這兩個特性的落腳點都在于和主流媒體的對抗上。具體到另類媒體,一方面在信息生產領域,主流大眾媒體一統江湖,攫取了絕大部分生存資源,另類媒體代表小眾利益,在偏僻角落耕耘著自己的薄田;另一方面另類媒體不滿現狀,大膽批判大眾媒體唯利是圖的本性,在反抗中生存,也在生存中反抗。
另類公共領域(alternative public sphere)可以說是傳播學者對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補充和修訂,意在重新強化公共領域日漸喪失的理性批判功能,構想一種新型的公共領域來適應當代社會的民主制度化。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public sphere)可謂構建現代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民主范式。哈貝馬斯認為,在公共領域中公民可以通過對公共事務公開、平等的理性討論與商議,形成符合普遍利益的公共輿論,促進政府社會管理的民主化。他指出討論的議題必須是“公共關切”、“共同利益”或“公共事務”,并且公共討論是“人們對理性的公開使用”而不夾帶私利。但隨著歐美民主國家民主社會實踐經驗的日益豐富,許多學者也提出了質疑,認為哈氏過于理想化的公共領域存在諸多缺陷。在克雷格·卡隆(Craig Calhoun)編輯的《哈貝馬斯與公共領域》一書中,數篇論文抨擊了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局限性,指出弱勢和邊緣群族,因缺少“平等”資源,而不能自由參與公共事務,“理性”不過是排斥其他社群參與機會的理性,標準來自霸權者自己。同性戀者和婦女就被認為不具理性,無法分享布爾喬亞的公共領域,“理性、自由、平等”只是布爾喬亞的公共領域或者霸權。因此,以另類媒體為紐帶和空間構建另類公共領域,促使私人問題得到公眾的關注和討論,爭取社會同情和認可,無疑是弱勢群體維護自身權益的一條可行之路。
而在當今互聯網應用高度發達的web2.0時代,另類媒體的發展和另類公共領域的構建無疑迎來的了一個難得的契機。根據蒂姆·歐內利(Tim O’Reily)的定義,“Web2.0 以網絡作為平臺,橫跨所有互聯設備;Web2.0應用充分調動這一平臺的內在優勢:把軟件作為不斷升級的服務加以提供,使用軟件的人越多,軟件越好;這些應用從多種來源(包括個人用戶)吸取和重混據,與此同時,允許自己的數據和服務被他人重混”,它的本質就是“利用集體智能”。web2.0 時代的博客(blog)、維基(wiki)、網絡相冊、播客(podcast)等科技各具特色,能夠大幅降低創辦媒體的經費、技術、人力和時間成本。
正是由于互聯網去中心化的結構特質,以及自下而上、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另類媒體可以借助它幫助弱勢群體去發掘社會中實際存在但卻被忽略的事實,努力成為弱勢群體的發聲渠道,讓多元的聲音能夠在網絡集結,形成更具現實意義的另類公共領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的新聞出版政策非常嚴厲,不允許私人辦報,地下刊物則更是明令禁止,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拔母铩苯Y束后的幾十年中,我國的民間刊物有發展,有倒退,起起伏伏,大陸學者冉云飛把“文革”后中國的民刊發展狀況分為三個階段。
這一時期由于“文革”的浩劫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寬松政策,媒體的生存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許多媒體人認為80年代是中國媒體的“黃金時期”。
1978年出現的“西單民主墻”(1978年11月至1979年12月)標志著中國民主運動的開端。而由詩人芒克和北島創辦的《今天》可謂整個80年代民刊的代表,當時最優秀的青年詩人幾乎都在上面發表過作品。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民刊是由大學創辦的,例如清華大學的《清華園》,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復旦大學的《大學生》等等。但這些刊物內容主要以文學為主,不涉及敏感議題,幾乎不用接受審查。由于政治環境的因素,這個階段我國民刊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困難重重,起伏不定。
可以說,“天安門事件”是中國民刊的轉折點,此后10年,民間的聲音顯得相當沉寂,其中還是以詩歌刊物為主, 如《九十年代》、《傾向》、《或者》等。不過其中比較重要的,卻是詩人廖亦武從監獄出來后獨立編輯的兩期《知識分子》, 雖然時間短,但內容迥異于彼時犬儒寫作者的所作所為?!?/p>
因特網在大陸的迅速普及使得撰寫文章和發表觀點的門檻降低,個人網站、論壇、博客、微博的應用越來越來越廣泛,而且網民的權利意識也日益勃興,各種言論在賽博空間里風起云涌,網絡空間成了追求言論自由的重鎮。在這個階段,還出現了形態成熟的另類媒體,它們編輯自主、經費獨立、團隊成員穩定。例如以紙質版為主的《民間》、《公民》和《朋友通信》雜志,以及《壹報》、《草莓周刊》、《愛棗報》、《縱橫周刊》等網絡出版物。
[1] 羅慧. 當代西方發達國家另類媒體的概念辨析與內涵界定. 國際新聞界,2010(5).
[2] 胡泳. 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福建省莆田市廣播電視中心,福建莆田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