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兵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07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根本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豐富與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結合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總規律,是我們60年來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總結出的基本經驗。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特點決定著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由于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首先發生,尤其是戰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和時代特征的新變化,使得革命取得勝利后的社會主義國家面對著嶄新的挑戰。如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決定了道路選擇的“路徑依賴”;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具體道路,又必須體現這一制度的共性。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正在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超越和代替資本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代表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就要防范兩種傾向:即以社會主義的共性抹殺“中國特色”,重蹈教條主義的覆轍,用現實社會主義的多樣性與民族性抹殺“社會主義”,犯經驗主義實用主義的錯誤。將社會主義的共性與個性創造性的結合起來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這一矛盾關系的不斷解決,形成了我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條基本經驗,那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歷史的看,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經歷了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總的來講是一個從對社會主義的共性認識到共性與個性有機結合的過程。我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富有中國特色的個性化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國際分工一體化的新形勢、國內改革攻堅的新任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矛盾都對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中國的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目的是要避免西方走過的那種通過制造社會嚴重階級對立、激化社會矛盾、犧牲社會和諧的道路,是要避免西方走過的那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扭曲人性、犧牲環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模式,經過6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走出了一條將實現現代化與中國發展特殊階段有機結合的道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宣告了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屈辱的世紀”的結束。獨立統一的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當“現代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應該怎樣走”就成為一個要立即付諸實踐的問題。中國的選擇是通過社會主義來發展中國經濟、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與其他東亞國家的選擇不同,中國拒絕移植西方的基本經濟制度,做出了歷史要求的新選擇——探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要解決如何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這一歷史性課題,要探尋一條既符合社會現實和客觀規律,又能充分利用歷史提供的選擇空間,同時對歷史提出的新發展方向做出正確抉擇的道路,沒有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積累經驗的過程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已意識到當代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這個根本問題,明確提出并開始探索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然而理想與現實常常背道而馳,動機與效果相互沖突,毛澤東提出了問題但沒有很好的解決問題。以明確的現代化歷史背景和現代化訴求再思考我國的道路,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進行歷史性反思并進行體制改革的突出特點。鄧小平同志在對中國國情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重新鮮明地提出了實現現代化的問題。鄧小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深刻、自覺地反思當代中國的這個根本問題,更清晰地把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和現代化聯系起來思考。同時,他又結合對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認識,把問題歸結為要適合中國的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是一條極其艱難的現代化道路,更是一條無論對中國復興、對社會主義命運、還是對世界文明的推進,都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路。
受中國特殊發展階段的現實條件的制約,中國的現代化始終面臨著一系列雙重使命的挑戰,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既要通過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來解放生產力,又要促進社會公正,防止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清醒把握問題的兩重性和長期性,并且把握好處理問題的“度”,既遵循現代化的客觀規律又不脫離具體國情,在順應現代化發展規律的同時拓展中國道路的選擇空間。作為后發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正是在實現現代化與中國特殊發展階段永無停頓的結合中,在不斷解決初級階段的雙重使命中,在靈活應對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一般社會發展歷史的規律和要求,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歸功于我們以清晰的頭腦審時度勢,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尤其是社會主義自身的發展規律,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總結探索中的經驗教訓,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不同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道路,是中國人民作為歷史主體能動選擇、勇于創新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邁進也要歸功于我們在尊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新精神,大膽試驗,勇于突破,與時俱進。堅持歷史規律性和主體選擇性的辯證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以形成的又一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形成,體現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選擇性與現實制約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首先順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現代化是一切國家和民族擺脫封閉落后所必然經過的進程,它包含著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向以工業為特征的現代化社會轉變的歷史必然性,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作為歷史必然性,任何國家和地區必須經過現代化道路,中國也不會例外。這就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然是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人類發展的拐點就在于以工業化為本質特征的現代化過程,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以現實的制約性表現出來。事實上,人們作為能動的歷史主體在從事實踐活動同時,都要受到具體的客觀條件制約。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我國作為后發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面臨著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在國際環境方面,我們處在由先發國家所界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在基本國情方面,我們發展現代化還要受到既有的自然條件基礎和民族傳統的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與實踐,很大程度上在于客觀分析了現實條件,準確把握了時代特點,從實際出發,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改革開放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曾經遭受嚴重挫折,與我們無視中國國情,帶著急風驟雨式的浪漫情結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幼稚病關系密切。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恢復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逐步走上正常軌道。特別是在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才踏上了這條正確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實踐,充分展現了歷史主體在創造歷史中的能動性與積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創造性實踐的成果,體現著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的能動性。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社會歷史本質上是人的能動活動過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是從無路可走的地方闖蕩出來的新路,沒有讓思想沖破牢籠的勇氣,沒有破釜沉舟的創舉與豪邁,沒有勇于創新,勇于試驗的決心,是無法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的。從小崗村的探索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股份制試點到國企改革的深化,處處彰顯著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經驗得益于人民作為歷史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實踐精神。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多種多樣,實現現代化的具體實踐也往往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可以在順應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從本國國情出發,借鑒先發國家的經驗,減少發展代價,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與道路。人類的歷史進程表明,社會規律給人的活動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種唯一的現實可能性,而往往是一個由多種現實可能性組成的可能性空間,至于何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則要取決于人的自覺選擇。在社會制度上,我們毅然選擇了與資本主義迥然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制度上,我們也歷經曲折最終選擇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力圖突破蘇聯模式,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創造性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偉大成果,既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成果,充分體現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性和歷史主體能動選擇性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一條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也是一條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道路。這條道路符合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與價值目標,是真理性與價值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一。我們認為發展觀的核心問題是發展目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是社會主義財富創造之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在這里具體化為經濟全面發展與人文價值和諧互動的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社會主義財富創造之路。我們看到,資本在解放人的同時卻也存在把人帶向物化深淵的可能。資本以它自己的邏輯證明著它自己的倫理正當性。當代中國的市場經濟實踐面臨著這樣的挑戰:是進一步解放資本的活力還是自覺地引導資本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目標?我們的任務是雙重的:既要充分發揮資本的活力,激發各個階層的創造性,又要防范資本求利本性的過度張揚。資本與市場經濟一樣,在現有制度約束下,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具有工具性價值而絕不能是目的性價值。我們尤其應防范那種資本與權力合流,等價交換原則無限泛化的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因此,社會主義的財富創造之路無法回避對資本作用的倫理追問,無法繞開資本邏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挑戰。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是財富崇拜的經濟根源,勞動才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因此在我國社會轉型期,著重在生產領域努力捍衛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加大生產領域的收入分配力度,堅定不移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優先的氛圍,有利于逐步消除一切形式的財富崇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的指向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該避免經濟與人文嚴重沖突的傳統現代化悖論,走出金錢崇拜的怪圈,實現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以人為本的發展實質就是對人與物關系的新突破,是從以物為本的傳統現代化道路向以人為本的新型現代化的轉換與邁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商品經濟,歷經坎坷終于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道路,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然而在實踐中,經濟生活中出現的諸如假冒偽劣產品等嚴重敗德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商品生產、貨幣既激發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也同時喚起了人們狂熱的求金欲,拜金主義相當盛行。我們認為,經濟領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道德滑坡現象,與市場經濟的本質有一定關聯。只要有等價交換,只要有一般等價物——貨幣,那么貨幣的特性就依然存在,由于經濟結構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意識、道德觀念,拜金主義就有其產生的可能。市場經濟鼓勵人們勤勞致富,也為有人以不正當手段致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發揮貨幣的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完善和健全市場經濟體制抑制道德淪喪的趨勢。
有鑒于此,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財富的道德標準是超越財富自身的,只有形成高于市場倫理的財富倫理觀,才能真正克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才能為防范資本與權力合謀,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從而將財產的所有權演化為對他人勞動的占有提供價值取向上的保障。當代中國市場實踐的核心問題仍在于奠立生命超越性的內在根據,我們面臨的一大歷史課題就是在努力創造財富的同時如何真正駕馭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共同富裕”為內核的財富倫理觀為個體生命提供了超越一己私利的終極價值支撐,為市場經濟極易遮蔽的共同利益奠定了堅實的價值基礎,由此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僅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超越財富價值的理性精神之要義,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激勵人們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源泉。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通過不斷加強市場健全理性的自覺磨礪,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破解拜金主義的意識形態魔咒,依靠自覺的力量駕馭市場經濟,從而為實現市場經濟與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辯證統一指明了唯一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