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子德
湖北省黃岡市廣播公共服務體系與應急廣播系統建設的研究
文丨胡子德
分析廣播公共服務體系與應急廣播建設的現實意義,結合黃岡市實際情況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設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
廣播公共服務體系; 應急廣播系統; 本地現狀思考
廣播公共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而應急廣播系統,則能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應對突發事件、重大災害時的動員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加強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重要出版社建設,進一步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面。”“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黃岡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地處東西南北原始文化的交匯處,兼有大溪文化、仰韶文化、薛家崗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又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歷史文化極為厚重。同時,黃岡山水文化資源豐富。500里大別山蜿蜒于北,400里長江環繞于東南,無數的人文勝跡、奇異的地質構造、秀麗的江山湖庫、多姿的國土景觀、豐富的物種資源、獨特的地域文化,構成了黃岡的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物質文化、山水科學文化、山水生態文化的特質,為黃岡市廣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積淀。然而,黃岡的特殊地理環境,極大地阻礙了黃岡市廣播事業的發展。全市東西狹長,除沿江丘陵平原外,有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區。而作為黃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的黃州又處在全市的西部沿江地區。這樣的地形地貌,對于廣播節目信號的覆蓋是十分不利的。從黃岡實際出發,筆者就建設適合黃岡市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作如下探討。
我國廣播事業起步較晚,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特別是我國地理環境復雜,高原山區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都處于廣播難以覆蓋的邊遠山區。為了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聽廣播難的問題,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從此吹響了建設廣播公共服務體系的號角。這對于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國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08年6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強調了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在新時期,構建科學的、覆蓋全國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新任務,也是擺在我們媒體人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黃金發展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體制正在經歷著深度變革與創新,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國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和多樣化。因此,如何促使政治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穩定的良好社會,應對突發的重大疫情、食品衛生、社會突發事件,已成為我國現階段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些問題處理的結果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外,把握好宣傳陣地,確保輿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正確導向顯得十分重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把物質生活作為唯一的追求,更注重生活品質的追求,尤其注重生活生產資訊的獲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所以建立健全的、覆蓋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廣播電視事業不是很發達的時候,為了傳達黨中央的聲音,曾建立起遍布全國各地廣大農村的無線和有線廣播體系,特別是村級廣播室的建設,作為最基層的廣播公共服務系統,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以及傳達各級政府的聲音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廣播電視進入到了重電視輕廣播的階段,極大地沖擊了過去所建立起來的廣播系統。到九十年代后,那些過去隨時可以響起來,到處可以聽得到的農村廣播基本上蕩然無存。廣大農民群眾盼望既能村村通電視,又能戶戶響廣播。因此,建設體制健全,管理嚴謹,保障有力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系統,既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同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豐富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的重要工具。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形復雜,地質形態多樣,氣候復雜多變,因而,自然災害頻發多發,給廣大人民群眾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因此建立覆蓋全國各地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是人民群眾防災、減災、避災和政府組織抗災、救災的重要信息平臺。
廣播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相結合,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手段并用的廣播網,收音機的擁有量分別達到5億臺,全國廣播綜合覆蓋率96.78%。盡管有了這些成績,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廣播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發展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和低收入群體聽廣播難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山區的人民群眾更是很難享受到廣播的公共服務。黃岡市廣播電臺于1996年5月18日在撤地建市之日正式建成并開始播出。1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扶持下,黃岡廣播人始終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發揮“喉舌”和“紐帶”作用,主導輿論方向,堅守宣傳陣地,始終遵循“以人為本,專業立臺,節目興臺,服務強臺”的辦臺理念,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品牌節目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成為廣大聽眾工作中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但是,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黃岡電臺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構建廣播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隨著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廣播逐漸變成了所謂“弱勢媒體”。各級政府只重電視而輕廣播,甚至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為電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特別是縣一級廣電部門,更是因為電臺難辦所以干脆就不辦,全力發展電視和有線電視網絡,這進一步弱化了廣播的功能。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廣播的覆蓋難以保證,造成廣播覆蓋不如電視覆蓋。在我們擁有740萬人口的黃岡市,黃岡電視臺綜合覆蓋率達到99.8%,而黃岡廣播電臺綜合覆蓋率只有72%。
黃岡地形狹長,地貌復雜,特別是西部和北部山區屬大別山腹地,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市級廣播電臺覆蓋全市難度非常大。在黃岡境內,有全省大型骨干中波轉播臺—蘄春中波臺,承擔著中央臺和省臺在鄂東地區的轉播任務,因此中央臺和省臺在黃岡的覆蓋比較好。近10年來,省臺和武漢市臺各個頻率紛紛搶灘黃岡,通過蘄春中波臺、黃岡實驗臺、黃岡電視臺白羊山發射臺和各縣市高山臺站補點覆蓋,建立差轉臺達30多個,而我們黃岡電臺除了在位于市區的廣電大樓頂部建了一個主發射基地外,僅在武穴九龍城布了一個發射點。可以說,在黃岡,凡是能聽到市臺節目的地方,都能聽到中央臺、省臺節目,而許多能聽到中央臺、省臺節目的地方,根本聽不到市臺節目。
黃岡電臺作為地市級電臺,由于建臺歷史不長,加上黃岡是革命老區,經濟比較薄弱,所以,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射基地,因而很難將信號覆蓋全市。而各縣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辦廣播時,都建立了發射基地,且一個縣市地域相對較小,一個發射臺基本上可以覆蓋全縣,這就形成了市級電臺不如縣級電臺的信號覆蓋。
目前,縣市一級廣播電臺基本都是采用調頻廣播,只有地市級以上的電臺才會有中波和調頻,省級以上電臺才有短波和衛星廣播。由于廣播技術的發展,加上調頻廣播擁有更好的音質,聲音更清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各地市大力發展調頻廣播,同時也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這使得原來的中波基本被人們遺忘。其實,就廣播覆蓋而言,中波遠大于調頻,盡管調頻有架設簡單、音質清晰動聽,但只適合人口密集的城市,并不適合邊遠山區的覆蓋。而中波雖然天線架設成本高、維護困難但畢竟覆蓋效率高,不受地形影響。
從黃岡實際出發,要建設好適合黃岡市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廣播公共服務體系與很多部門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廣播電視、文化、出版、報業、互聯網、通信等部門。廣播公共服務體系首先是一個公共文化信息傳播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傳送文化產品、信息廣播,使聽眾獲得相關信息、享受公共文化產品,只有這些部門相互合作,信息互通,才能為廣大聽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應急廣播系統則是涉及國家應急管理、地震、氣象、海事、軍事、公安、廣播電視、通信等社會多個行業和部門的綜合性公益服務,需要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互相合作,才能確保順利實施。要達到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互聯互通和應急廣播系統的順利實施,需要將其上升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的層面,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國家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過程具備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采用必要的強制手段和政令方式推動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和配合,確保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盡快實施,服務政府,服務人民。就黃岡市而言,只有通過政府主導,制定出相關政策,才能確保各方面通力協作、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廣播電臺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不能過多參與商業運作。加上廣播電臺作為黨的喉舌除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宣傳以外,本身的屬性是作為語言文化及信息的傳播平臺。這些特性決定了廣播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事業,需要各級領導重視。因此,在今后或更長一個時期,為更好建設黃岡市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應將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構建納入到十二五規劃,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建設項目,由政府主導,各縣市區共同參與和配合,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布局,才能完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構建。
考慮到黃岡市的特殊地理環境和廣播覆蓋的難度,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系統的基礎平臺,必須立足長遠,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首先必須有統一的建設標準,統一的管理標準。這一標準必須遵循可拓展性、可開發性,全面實現數字化、模塊化。其次、要確保公益性的主頻率無縫覆蓋,還必須構建切實可行的多樣性公共服務平臺,特別是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平臺,有機地將無線廣播、數字廣播、有線廣播、甚至村級廣播的建設結合起來。
對于公益性媒體,我國政府歷來本著“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推進改革,以期建立好的機制,向社會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廣播公共服務體系由于他的公益性,特別是主頻率的廣播節目不能參與市場化經營運作,否則就會在經營性運作中改變他的公益性,甚至偏離公益性。對此,廣大群眾有很大意見。之所以明知不可為而要為之,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上的問題外,完善廣播公共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和重要途徑。
對于廣播公共服務體系來說,公共服務是這一體系根本不變的目的。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服務模式,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不能模糊。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改革,轉換機制,將經營和宣傳分離,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產業分離,切實提高員工素質,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替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只有這樣,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
(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人民廣播電臺,湖北黃岡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