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詩悅
關于我國媒介輿論價值的思考
文丨張詩悅
在社會價值觀沖突中,媒介輿論在引導公眾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同時,我國公共領域已經大體形成,輿論學理論研究由基礎輿論學向公共輿論學深化,這為我們研究媒介輿論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可以借鑒的理論視角。
媒介輿論; 輿論價值; 公共領域
新聞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的神圣職責,是社會主義民主監督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輿論發揮作用的形式和途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傳媒事業發展越來越興旺。值得慶幸的是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帶動第一產業發展,減輕第二產業的壓力,擴大內需,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標準、行為取向等各個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
我國媒介形式很多,新聞、報紙、網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新聞媒介最廣泛、權威、最具有影響力,尤其是中央臺的新聞系列的節目。新聞輿論監督所遇到的問題,有的源于操作不利,報道虛假新聞,不能夠客觀、真實、全面分析時事政治。有的則源于理論的空缺、不完整,適應不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要學習教育,認真學習理論文化知識,增長才干,提高業務能力,思想要與時俱進,同時行動也要落實觀眾監督能力。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深化,中國進入復雜的社會轉型期,西方媒體對我國媒體的發展表現出愈加深切的影響力。“媒介獨立”、“新聞專業主義”的觀念被更多媒體工作者奉為新聞烏托邦,政府在鼓勵大眾傳播業進行自由競爭的同時放寬了官方媒介管制,“自由派風格”應運而生,充分地享受新聞自由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業內短暫的無序陣痛,行業內部的整合和優化需要一個緩沖的時間。我國媒體的性質在實現“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調整之后,媒體的市場化、激烈的媒體競爭和媒體自律機制缺位成為目前實務界和學界的共識。市場經濟體制在媒體的生存與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媒體與政界、商界的從屬性聯系使媒體服從于“宣傳需要”、“發行市場”,記者在媒體的“創收指標”、“獎懲機制”之下成為“開辟財源”的工具,“廣告文學”的出現則是記者站內生型腐敗的產物。一些媒體為求稿件和節目的轟動效應,一心追求所謂的新和奇,或追求所謂的獨家報道,而淡化新聞真實性原則,疏于把關,造成假新聞順利刊載。
媒介輿論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媒介輿論對社會輿論導向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達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的地步,破壞和諧社會,危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第二是虛假新聞扼殺了新聞報道的生命,損害了政府形象。
建立健全把關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須不斷調整充實,提高針對性,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假新聞的把關就應當不斷創新,以應對新情況、新問題。
加強新聞法規建設,強化行業自律新聞法規是依法管理傳播行為的主要依據,具有法律強制性。行業自律是媒體的自我約束,是由內而外的一種自覺行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企業運轉的核心追求。所以,媒體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是現代社會問題中應有之意,但媒體畢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社會效益永遠高于經濟效益,決不能犧牲社會效益謀求經濟效益,否則無異于舍本逐末。
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格遵守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而為廣大受眾提供最真實客觀的新聞內容,滿足大眾需求。我國的新聞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聞從業人員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正確反映并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機體的健康發展。首先要讓新聞工作者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和修養,同時要通過定期的培訓和學習,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新聞工作者應嚴格要求自己,應該認識到遵守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是自己的基本準則,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人生更價值觀,甚至要努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牢固樹立社會效益高于自己的經濟效益的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企業運轉的核心追求,但是沒有安穩的社會大環境,怎么來自己的效益?強化理論學習,陶冶自己的職業情操,深入基層,腳踏實地,淡泊名利,廉潔奉公,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說實話,講實情,辦實事,不要做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始終要以為廣大受眾提供最真實客觀的新聞內容,滿足大眾需求為己任。
一個事物的權利無限擴大,往往是在其執行獨裁,不受社會約束的時候。同樣,新聞行業不光明也往往是有黑布蓋著,不能讓群眾所了解。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迫在眉睫,只有從事新聞采訪和新聞傳播的媒體工作者及從業人員遵守法律法規等職業法規,開通舉報電話,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以及有效地核實和反饋機制。一旦查出有虛假新聞之嫌,要立刻追責和深究,及早的將問題和解決方式通過新聞媒體傳播給大家,讓明亮的陽光照射在這片應該是透明的行業上。價值是客觀的,但認識價值的評價過程卻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性。與其他評價方式相比,輿論評價的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參與者的極其廣泛和不同定性,評價的及時性和公開性。
新聞媒介作為現代社會的“神經”和“血管”,是黨和人民相互理解的平臺,它承載著傳播政府政策信息、引發調節輿論和守望社會的功能,通過信息的公開和必要監督,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監督。了解國內外的時事政治,緊跟時代腳步,關心國家大事。例如,都江堰大地震,加上當地地勢高,又引發的泥石流等等,消息通過新聞、報紙、網絡傳播開來,全國上下一條心,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采用國家專項資金下達,民間組織的捐募,個人行為的捐募,真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一下子聚集災后求援、恢復和重建的力量,歸功于媒介傳播。媒介輿論意見的評價質量高低也與輿論的價值成正比關系,評價性信息質量越高,輿論的價值就越大。意見的評價質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評價符合客觀實際的程度與真理的接近程度。第二,評價是否如實反映社會事件的本質和規律。第三,評價反映民意的程度。是否順乎歷史發展,并代表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改革需要輿論監督,時代和人民需要監督。新聞媒介輿論是觀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民主化進程的窗口。輿論監督的蔚然成風,即是社會主義改革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民主進程中的具體體現。
在網絡時代的推動下,媒介傳播無論是在結構、體系還是方式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新聞必須以新鮮、客觀、及時、準確、全面、可靠為準則,我們從新聞的字面意思就能看出他所被賦予地內涵,新則說明索要傳播的事必須是剛發生的,聞則表達它的傳播方式。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是必須以事實為依據給人們以正確的引導,這也是新聞媒體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新聞這個事物得以生存的前提。
[1]郭晴. 媒介輿論:在各種權力與公眾之間—兼論公共輿論向媒介輿論的轉向. 新聞界,2010(2).
[2]張吉軍,范臧輝. 網絡輿論與傳統媒介輿論的博弈. 湖北社會科學,2010(7).
[3]熊文軍. 我國媒介輿論價值探析. 新聞愛好者,2012(2).
[4]楊靜. 新時期媒介輿論引導的藝術. 新聞愛好者,2011(6).
(吉林大學文學院,長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