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郎 駿
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創新
文丨郎 駿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廣播節目的創新和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通過對于近些年對我國的廣播節目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調查的分析,說明廣播節目創新已經成為面對新媒體挑戰的重要一環。從而總結出廣播節目得以創新的主要途徑:理論創新,為廣播節目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新鮮動力;節目內容創新,以調動對廣大受眾的興趣和關注;節目形式創新,為廣播節目本身增添附加價值;主持風格的創新,吸引聽眾的好奇感與新鮮感;體制機制的創新,為廣播節目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強大而堅實的制度保障。
新媒體時代; 廣播節目; 創新
現今,由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與迅速發展,廣播業正面臨著一場空前的改革。新媒體時代的廣播節目的創新正越來越成為具有重大意義的焦點型課題。全國范圍內多家廣播電臺的改革實踐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以單個的視角來看待廣播節目的創新,而應該將視角擴大化,深入化,如在改革的過程中將創新的理念擴展到廣播節目的策劃、內容、形式、主持的風格以及體制機制上來。
廣播業的整體結構和內容上要想取得創新發展和長足進步,只靠技術上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更多的擯棄無用的舊觀念和舊理念,而吸收和引進新的理論理念。要想創新廣播節目,首先要解放思想,發展理念,合理適度的運營廣播事業。只有這樣,廣播節目的質量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才能受到更多聽眾的歡迎和支持,才能夠獲得較好較穩定的收益,才能保持廣播業的可持續發展。廣播理論和理念是廣播節目創新和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其強大理論支持和動力源泉。
在具體的實施上,可以注意實現“經營”的新理念,將廣播多元化,產業化,以圖找到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例如可以在現今的市場體制下將廣播電臺也看做是一種新興的商品,實現其市場化,商品化的理念變革,使其具備被自由的選購的特征,以滿足買家與聽眾的需求為主要目的,這樣可以將廣播節目投入到競爭機制,使其在市場中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適時地投入新鮮元素和手段,這樣也豐富了廣播節目的來源和受眾的要求。同時也可考慮加強廣播電臺與電臺之間,節目與節目之間的合作,使理論不斷得到發展,并更好的服務于實踐[1]。
受眾因為一定的目的和特定的動機,需要通過媒體的傳播來使自我的需求得到滿足。新鮮而有影響力能夠使人耳目一新的節目形式固然可以將聽眾的關注點吸引過來,但是,對于媒體的最終接受和特定目的的最終實現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廣播的內容來得以實現。廣播節目的好壞已經成為是否能夠獲得聽眾的首要原因。因此,對廣播節目策劃制作內容合理編排,對廣播節目品牌性適當構建,以滿足廣大受眾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廣播節目的特色和特點可以說是廣播節目的生命,決定其是否能夠長久的保留和持續發展。模糊不清,毫無特點的節目是無法吸引大眾的眼球的[2]。
因此,在實踐當中,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選擇那些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題材,例如養生類節目,科普類節目,談話類節目等等帶有標簽性質的節目,要敢為他人所不敢為,做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夠不斷發展。
廣播業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來說,節目和節目之間形態各異,而且,不論是從縱深來挖掘或者是從廣度上來擴展,都無疑會將已經打造出來的節目品牌擴展到各行各業中去,從而產生一些附加價值和附屬產品。廣播節目形式和形態上的變化和創新使得其變得更為豐富生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也增強自身與其他新媒體相抗衡的競爭力,擴大其影響力[3]。
形式可以多樣化,譬如在廣播元素上來說可以將播音、音樂、聲效等和諧的糅合在一起,將百姓新聞、熱點話題、熱線電話等結合為一體,將通俗易懂的民間段子與嚴肅的新聞事件經過語言的再加工適當的加以融合,這樣可以使節目形式上更加貼近民眾,切合實際,提高收聽率,以圖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
同時,充分運用廣播節目的“經營”理念,對節目的形式進行市場化、商業化的再包裝,利用商業運作和商業機制,打入本地的廣播市場和音像出版領域。例如連載式的廣播小說、廣播劇,可以把它制作成為音像制品,流通到市場上,擴大受眾面和關注度,在獲得收益的同時打響品牌[4]。
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的交流平臺——微博。例如,在廣播節目中開設“微博總動員”環節,請聽眾通過微博參與互動,每天貫穿整檔節目,根據次第推出的四個關鍵詞的提示,來競猜某個正確答案。通過與微博這種新的傳播媒介的嫁接,有效地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參與性,牢牢鎖定聽眾[5]。
還有一種交流平臺——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系。在廣播節目中,充分發掘出微信的特點,在節目中設計“微信微主播”的環節,聽眾可以用微信隨時隨地和節目互動,說見聞、講故事、唱歌等等,聽眾從一個被動的聽者,變成主動的信息發布者,節目通過與微信的有機融合,大大豐富節目內容,創新節目樣式,增強了可聽性。
廣播節目的形式形態發展也可以借鑒和引進西方模式,促進國際交流和合作,比如音樂節目,可以嘗試與港澳臺的品牌專欄合作,一方面是學習,一方面也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展海外市場的同時能夠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和進出口貿易,實現廣播節目形式上與國際的相接軌。
廣播節目和內容的重要性已經無需置疑,但是主持人的風格和作用也至關重要,因為一個具有特定風格的好主持人能夠輕而易舉的將使廣播節目變得更有內涵和思想,使得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得到更為充分圓滿的體現,從而提高節目質量,吸引一批對其風格和氣質感到有興趣的聽眾。對于其他新媒體來說,廣播界的主持人的作用和影響更為巨大和深遠,因此,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是一個節目是否能長久的保持收聽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鑒于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重要性,廣播界對于優秀主持人的培養意義顯得更為深遠,當然也可以注意引進國內外市場上優秀的主持人。首先要對本臺的優秀主持人加以扶持和幫助,進行有效和高質量的培訓,從而使其在廣闊的主持空間里得到相對自由的發展,可以鼓勵其將合理想象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質,擴大知識面并提升個人修養,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提煉出自身特有的主持風格;其次,要注意開發利用市場和市場上各種有利的資源,注重于優秀人才,界內名人等的引進并使其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自身的特色與電臺的特點加以中和和協調,利用引進人員在社會上或者其他領域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一大批特定人群和聽眾,從而提升收聽率。
若想實現廣播節目長久持續性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加強體制和機制改革至關重要,只有實現文化體制的改革的深入開展,才能真正的解開傳統理念的束縛,使節目真正的得到形式上和內容上的解放和創新化的發展。同時,良好的管理體制及其不斷的發展完善也為廣播節目的各個環節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實踐中,要注意提高管理的效率并深入崗位責任制度的完善發展,做到各在其位,各司其職,明確分工和個人的任務,對各個部門的實際任務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分配,實行競聘上崗,進一步完善人事制度,使工作人員在競爭和激勵中與電臺一起成長和發展,從而調動廣播工作者們的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使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效率和廣播產品的質量。
[1]司有和. 信息傳播學. 2007(8).
[2]王捍忠. 新媒體時代用戶使用心理與需求分析. 科技傳播,2009(9上):27—28.51.
[3]王文利. 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研究簡史. 2008.
[4]楊宏. 廣播電視產業發展論 聚焦地方媒體. 2005.
[5]張振華. 新媒體的崛起與廣播的選擇. 中國廣播,2007(1):5—7.
(揚州廣電總臺,江蘇揚州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