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德 雍
論電視畫面編輯
文丨德 雍
電視編輯是電視節目制作的主要組成部分。簡單的說就是以一定的順序安排視音頻素材,達到預期的效果。編輯是藝術性和技術性相結合的工作,節目編輯直接影響節目質量的好壞,通過編輯節目的順序過程來探討怎樣做好編輯工作,總結經驗促進今后更好地工作。
電視; 畫面; 編輯
電視畫面的編輯工作是電視編輯的組成部分,電視編輯工作是貫穿電視節目生產過程的始終。諸如節目、欄目的設置、編排,素材、主題的選擇、提煉,對各類人員的組織、協調,與電視觀眾的溝通、聯絡,以及文稿解說的組選、編寫,圖像畫面的剪輯、組合,音樂、音響的選配、編輯等等,都可以納入電視編輯業務的范疇。涉及面廣是電視編輯業務的一大特點。在這里著重圍繞怎樣做好電視畫面編輯,也就是通常說的如何“編片子”進行分析探討。
在編輯一部電視片時,不管它是哪種題材類型的片子,作為一名編輯都應該站在觀眾的立場上,將自己看成這一電視節目的觀眾來編輯片子。只有編輯將自己設在觀眾的立場上編出來的片子才會被大多數觀眾接受。因此編輯在平時應多注意受眾的反映和心理,多了解觀眾的喜好和感受,用心編出來的片子才會受大家所關注。如編一條會議新聞,如果編輯不考慮觀眾的感受,會議新聞全是千篇一律,全是開會的鏡頭組接在一起,那么會給觀眾一種厭煩、乏味的感覺。如果編輯想法插入一些與新聞本身有關的其他畫面,或會議背景資料等,那么這樣編出的新聞信息量也大,節目形式也豐富,容易被大家接受。
在制作電視節目時,編輯的主要工作是:依導演的總體構思對于所拍攝片子的內容進行編排,其中有畫面的剪輯、配音、配樂、合成以及其他諸如字幕的處理等。編輯是要對于所拍攝的素材進行藝術組合,最簡單的編輯是按照適當的順序,簡單地連接各素材上的鏡頭,以及節目的各個部分。編輯要對素材進行調整和剪裁,選取有用的內容,淘汰無關的枝節,對拍攝的素材進行更正和補充,以此來完成作品的創造。大量的編輯工作是要從眾多的不好或不太好的素材中選擇出最好的畫面來,這個工作說起來很簡單其實操作起來卻是一個費時費精力的一件極為復雜的過程。
其中要用編輯的思想貫穿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從很多的素材中找出要的內容,選擇出最為滿意的鏡頭,使它們串成一部完美、理想的電視作品[1]。
電視畫面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鏡頭與鏡頭的不斷組接形成了電視的句子。也就是成為一種具有表意功能的視覺語言。比如:表現鮮花的鏡頭使人感到心情舒暢,使人聯想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景;表現陰云密布的天空,讓人感覺到山雨欲來的壓抑感等。如果吧若干個鏡頭組接來,每個鏡頭除了表達自身的意義之外,鏡頭之間的連貫會產生畫面以外的思想意義。而且一個畫面與不同的畫面相互配合,所表達的意義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兩組畫面表現一個人先哭后笑的鏡頭,這就表現為高興;如果畫面表現為先笑后哭,這就表現成該人悲痛[2]。
從上述鏡頭組接順序的不同,所表達的意義大相徑庭,甚至是相反的。這說明鏡頭組接在影片構成中的重要性。然而鏡頭的組接方式絕不是唯一的。不同編輯會按不同的思路和方式組接鏡頭,從而使鏡頭闡述不同的畫面意義和思想內容。優秀的編輯,應在鏡頭組接上下工夫,用鏡頭語言表現事件、過程、現場、人物之間的關系,表述事態的發生和發展,用鏡頭語言來傳達意念和思想感情。
這是編輯電視節目的最大的工作。電視所有的鏡頭一般都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稱作固定鏡頭,另一類叫運動鏡頭。所謂固定鏡頭是指攝像機的機身、機位、鏡頭焦距都不發生變化所拍攝的片斷。畫面內的主體,有可能是靜止的,也可能是運動的。所謂運動鏡頭是指攝像機的機身、機位、鏡頭、焦距都有一定的變化所拍攝的片斷。最常用的運動形式有:推、拉、搖、移、升、降、甩、跟。在考慮鏡頭銜接時,必須講求和搭配好動與靜二者關系。在剪接時,就要從鏡頭的特點考慮,尋找一個比較適合電視觀賞的剪輯點。比如表現一個人吃飯的動作過程,可以用三個動作片斷:手端飯碗、吃飯、放下碗筷三個鏡頭來組成。這些不同的動作片斷可以是不同的景別,不同的角度拍攝的,選擇剪輯點時要考慮動作是靜止還是運動的。所以在表現主體的運動時,剪輯點應該選擇在運動的瞬間停頓處或動作中間,也就是平常說的動接動,靜接靜,這是鏡頭銜接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動作用最短的時間表述清楚,并且流暢不間斷,觀眾看起天衣無縫,避免了畫面出現跳躍感。
電視語言運用畫面和聲音造型,呈現給觀眾視覺和聽覺的多層次的信息,所以聲畫的綜合效果是電視語言的優勢所在。在一部電視片中除了畫面還包括聲音,編輯還要對聲音進行剪接合成,聲音里又有同期聲、解說聲、音樂、音響。解說聲在一部電視片中擔負著重要功能:延伸畫面,擴大信息含量,補充畫面不足,挖掘畫面內涵,渲染氣氛,提煉升華主題,順利過渡轉場,協調電視片的綜合藝術效果等。在編輯解說聲時,首先要注意不能讓解說聲出現得過多過滿,否則會干擾觀眾對畫面的理解和品位,也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其次要注意解說與畫面的配合是否準確到位,是否符合節目的整體設計要求。
在電視片中同期聲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陳述事實,交代事實發生的背景和氣氛,增強節目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如在新聞類節目中,大量運用同期聲會給觀眾以真實的感覺也使觀眾產生參與感。對于同期聲總的要求是真實、連貫、語言精煉、簡短而通俗易懂。如果要剪輯同期聲時要慎重選擇剪輯點,避免上下兩段內容跳躍感太強反差太大。還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連貫及意思的完整。一部電視片特別是專題片中經常會用音樂來深化內容,烘托氣氛。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電視節目,配樂也要分門別類區分對待。比如紀實性的節目中,采訪同期聲和環境音響較多,那么音樂所占的分量就要少。風光性、藝術性比較強的片子,音樂的分量可能就要大一些。
字幕在電視片的內容表達和畫面構成中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元素。字幕是電視屏幕上具有獨立表意功能的視覺元素,可以說每部電視片都有字幕,隨著字幕機功能的完善,字幕在畫面整體構成中的意義和作用也日益提高,進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已成為電視整體藝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視片風格樣式的一部分,也是一部電視片的門面。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和認真處理畫面中的字幕。字幕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全片藝術質量的高低。如果畫面中字幕大方得體,清新活撥,會使全片陡然增色。在畫面中設置字數的多少、字體、字型的設計、字體色彩的配置,一組字構成什麼樣的圖形、字分布在畫面的什麼位置,字幕如何進入畫面等都必須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斟酌,以適應內容的需要和屏幕的特點,使文字取得最佳視覺效果。
中國的字體在電視節目中常用的有隸書、楷體、行書、宋體、魏碑、草書、姚體等等,字幕的字體應根據電視作品的題材、內容、風格來確定。比如新聞節目字幕通常用黑體字,給人以渾厚有力、樸素大方、莊重醒目之感。兒童片及少兒節目多用美術字顯得活潑可愛。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電視節目的受眾,對于每個電視節目都有著自己的感受。通過簡述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提出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旨在能給目前的電視編輯們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和參考。電視編輯只有與普通觀眾感同身受,時刻把受眾的需求和滿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編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1]石長順主編. 電視編輯原理.2006.
[2]何蘇六著. 電視編輯藝術.2010.
(四川省少數民族譯制播出中心,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