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 冰
新聞自由與新聞控制論
文丨陸 冰
新聞自由作為一種理念,雖然起源于西方,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共同追求。新聞自由有其重要的價值,理應受到法律的保障和支持;但新聞自由也是有條件的和相對的,同樣應受一定的社會控制。筆者通過對新聞自由特點的闡述,并分析當今中國新聞的自由現狀,對新聞的自由控制提出自己的觀念和看法。
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的特點; 當今中國的新聞自由; 新聞控制
新聞自由在一般的意義上就是指參與新聞活動的人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性,是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延伸,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出版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思想的權力。新聞自由包括:未經批準的免費報刊出版,即不需要辦理營業執照或交付款項,政治上,經濟上沒有限制,每個人都有出版權;沒有任何形式的事先檢查,可以發布任何消息和評論。在追求新聞自由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遵循社會發展的平衡原則的國家,言論自由不僅可以促進其發展,同時也能使新聞自由真正成為國家和民族意識,使新聞媒體享有真正的自由新聞。
在我國,新聞自由已取代了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自由記者在中國是作為武器使用,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促進民族和法治,即是當作一種通往國家富強、民族文明的工具來看待。
中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而急速發展的其中一個結果就是各種矛盾尖銳突出的顯示在人們面前。如果他們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每一個公民在權力面前保持作為一個公民的信心和尊嚴,新聞媒體,便是其后的支持者。新聞自由是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利益的。在中國社會中,有太多的侵權事件。農民工資拖欠,三聚氰胺事件和無數災難等等,如果沒有新聞的即時披露,很多人的權益沒有保障,只能埋沒背后的事實。只有將案件及時的播放,并使得社會關注,才能使事情得到有效處理,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真理知識是無止盡的,每個人都可以去追求真理,沒有人有權制止他人,人只有在各種知識交換和爭議中發現真相,避免錯誤。所以真正的完美,需要讓人們自由表達真相,甚至挑戰。其次,真理需要進行言論的開放和傳播,否則真理不能發揮其功能和價值。只有當所有種類的信息可以共享,各種觀點碰撞,去偽存真,真相才可以被廣泛認可和傳播。抑制的唯一理由是試圖壓制人們對真理的判斷是意識的謬誤。但沒有任何個人或組織做到絕無謬論,尤其是在發展中世界。因此,我們需要有新聞自由、新思想,在與舊觀念的公眾的決斗中,更好的滿足人們對真相真理的探索的的愿望和需要。
新聞自由在實現社會的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意義。新聞自由是民主和自治的必要條件和基本原則,沒有新聞自由就沒有民主。新聞自由是制約獨權,避免非民主統治暴政的重要保證,以及促進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和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政治互信。新聞自由是防止政治權力腐敗的最重要、最廣泛的權力。新聞自由是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新聞自由,不能被稱為一個民主,沒有新聞自由,不能產生民主,沒有新聞自由,就無法維護民主政治。
在政治控制與經濟自由化的中國,在夾縫中生存的新聞媒體,其收集信息,材料和表達意見,觀點的過程中,權力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隨著國家經濟和文化的開放程度不斷增加,人民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對新聞自由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不斷提高的呼聲并沒有促進新聞自由改革的發展,中國的新聞自由依然是一個可以被繞過的敏感話題。看報紙的人可能比較熟悉,凡屬于我國機關報刊的,頭版頭條都是一些政治性的新聞,形式化的語言。同時中國的媒體新聞自由與西方相比受到較大的限制,曾經有個笑話調侃說:一個老外在中國看電視,換個臺是新聞聯播,又換個臺還是新聞聯播,連續換了好多次都是新聞聯播,老外就向鄰居求助,說自己的電視壞了,不能換臺。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如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讓觀眾觀看同一節目是很少見的。對現實中國而言,應該承認我們的新聞媒體自由尚有不完善之處,需要不斷改革,但是也應該反對那種脫離中國現實的新聞自由觀念。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應該重視新聞自由在我國平穩適度的發展,這既是現實的要求,更是歷史的呼喚,同時也符合長治久安的國策。新聞自由的恰當發展也必定會給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帶來更大的活力。
恩格斯在他的作品中多次使用“絕對的新聞自由”,但他指的是排除國家干預后通過新聞實現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力。換句話說,新聞自由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我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公民的言論、出版,集會,游行,示威,協會,自由。”同時還指出:“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力,不損害國家的,集體的社會,公民的利益和其他合法的自由和權力。”因此,從法律角度看,新聞自由受到以下社會控制。
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定義的國家利益,但它通常是接受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多層次的,這些需要至少包括民族生存,領土完整,獨立,經濟發展,國際領先地位及其對世界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新聞自由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國家利益為重,新聞自由受到限制。但是我們不能任意擴大國家利益的范圍,現實生活中,一些部門和地方本位主義,官員腐敗不可報告,事故報告,甚至交通事故也不報告,嚴重違反新聞自由的。
最突出的是假新聞的社會利益的危害。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第一要素,可以說,堅持新聞真實性,這是記者和新聞媒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不容回避的是,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新聞媒體的考慮往往在時效性和可讀性,加上強大的競爭壓力下,一些記者被迫假新聞,這些假新聞出現在我們的新聞媒體,不但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也是社會利益的危害。只有堅持真實性的媒體,受眾群體才比較廣泛,以取得最高水平的信任和尊重。
新聞侵權他人的聲譽,有三種方式:一是有報道嚴重失實;二侮辱,誹謗他人的內容;三是公布他人的隱私。假新聞可以造成侵權,但真正的新聞也發生侵權問題,這是對他人隱私新聞。雖然目前的法律沒有對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規定的相關司法解釋,但已列入法律范圍,以名譽權保護他人的隱私,如果造成名譽損害的,依名譽侵權處理。
新聞自由需要合理化,標準化。新聞媒體有一個公共的社會功能,記者必須服從公共利益,社會和觀察員報告事實,而不是一個利益集團的發起人或宣傳員。新聞專業發展的自律性職業道德,是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將真正的、有價值的信息傳達給受眾,為人民和社會服務。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肩負著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神圣使命。新聞自由與社會控制達到平衡,新聞事業才能得以健康發展,全體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新聞自由。
[1]蔣達德. 談新聞自由. 龍巖師專學報,1987(3).
[2]李良榮. 新聞學概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3).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