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 赟
新時代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
文丨張 赟
筆者以新聞記者擔負的社會責任為切入點,通過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現狀的分析,從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加強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價值觀教育,鼓勵新聞記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建立監督機制,約束新聞記者的道德失范行為及建立法治法規等方面探討新時代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策略。
新聞記者; 職業道德; 建設
在步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新聞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的主要信息渠道之一。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媒體的傳播者,擔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要求和呼聲的重要任務,對社會的穩定,對公眾的生活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是每一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筆者結合對當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現狀的分析,提出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人們的經濟關系及其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隨之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受到各種新思潮、新觀念的沖擊,一些新聞記者不可避免地產生思想混亂、認識偏頗和道德失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新聞傳播工作中,新聞圖片具有事實說服和藝術感染的雙重作用,是一種獨特的、強有力的輿論工具,新聞圖片的完全真實是新聞真實工作的靈魂。然而,隨著社會政治生活流程的加快,攝影技術、影像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
部分新聞記者急功近利,過于迎合受眾的興趣和獵奇心理,刻意追求一些具有轟動效應的報道,無中生有,制造虛假圖片。這些記者將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拋到腦后,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偽造圖片,給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帶來極大的沖擊。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意識在于第一時間追蹤到新聞現場,經過探索、提煉和比較,捕捉具有揭示社會生活意義本質的新聞事實。應對整個社會負責,為公眾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然而,在經濟利益的誘惑面前,一些從業人員只是把記者工作當作謀利的手段,收受,隱瞞新聞真相,做出有悖于新聞職業道德的事情,嚴重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記者的職業道德亟待加強。
新聞記者的業務素質主要表現在對事物觀察能力的敏銳性,對社會活動能力的廣泛性及對文字表達能力的純熟性,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能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建立普遍的社會聯系,才能準確及時地抓住群眾都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使新聞報道體現社會意義和責任。然而,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名利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傾向也反映到新聞隊伍中來,一些記者不愿到艱苦地區采訪,不愿下基層采訪。
針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現狀的分析,為了有效防止這種現象的蔓延,應夯實新聞記者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基礎,更好地承擔起傳播形象新聞的社會責任。
職業精神是在職業活動中應當具備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作風等。新聞工作是崇高的社會職業,記者作為新聞媒體的細胞,是媒體和政府形象的代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該把提高自身的素質,弘揚新聞職業精神的精髓作為重要內容,深入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報實情,講真話,全面把握和正確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主流,維護新聞真的實性。
一方面以廉潔奉公為工作準繩,誠實公正,嚴守法紀。在時下拜金主義盛行的市場環境中,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確立清正廉潔的理念,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嚴肅認真地考慮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反對弄虛作假。同時,要加強黨性修養與鍛煉,敢于撕開人情面紗,敢于將交織在新聞界中錯綜復雜的關系網沖破,敢于同新聞工作中各種不道德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另一方面以實事求是為工作作風,深入新聞事實,追求新聞真相。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信譽、力量所在。新聞記者的使命就是發現新聞價值,探索事實真相,客觀地記錄事件。因此,新聞記者必須以真實為切入點 ,恪守新聞職業道德,加強新聞報道的表現力,追求新聞報道的本質真實,在眾多信息媒介中揚長避短,找準定位,還新聞真實的公共信用,更好地發揮新聞記者獨具的新聞魅力。
價值觀體現著價值體現的基本價值取向,統率著其他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新聞傳播活動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形成有利于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輿論強勢。
在加強新聞記者價值觀教育方面,各級新聞傳媒及領導機關、黨委宣傳部門、新聞研究單位、新聞培訓單位以及各新聞媒體應該加強記者的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視程度,把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當作重要事情來抓,引導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斷更新知識、熟悉業務,逐漸提高職業道德水準。同時,記者自身要加強對自己的新聞工作活動所具有的社會價值的自我意識,也就是新聞工作良心中的知恥心、自尊心和自愛心等;通過自身的形象和行動去塑造優秀的職業形象,以獲得良好的聲譽和榮譽,如不做與自己的職業身份和形象不相符合的事情,更不能作降低新聞職業身份和形象的事情。
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方面,新聞媒體必須銳意創新,突出重點,提升質量,不斷增強輿論的引導能力,使新聞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更好地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各級新聞傳媒及領導機關一是要加強新聞記者的思想政治建設,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培訓,增強黨的意識和陣地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二是作為記者本身,必須時時處處以黨性原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應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應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應有很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頭腦清醒,全面、準確、及時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最新精神。
將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制度化,在行業內形成良好的監督機制,是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首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為避免讓人有空子可鉆,制度的內容不能存在漏洞,要細致周密。同時,為使記者的道德失范行為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還要規定對違法規定的行為的處罰措施,加強制度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其次,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在新聞報道工作中遵守新聞職業道德的記者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給予表彰或獎勵。同時,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人和事要要根據錯誤的性質、情節輕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別予以批評教育、處分。這樣,才能把不良的風氣扭轉過來,促使少數是非不明者洗心革面,從而使新聞隊伍的肌體更加健康,新聞事業發展得更好更快。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媒體的主要傳播者,肩負著像社會大眾傳播信息的社會責任,應遵守社會公德,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價值觀,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神圣使命,樹立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嶄新形象,促進新聞事業的輝煌發展。
[1] 靖海汀. 攝影記者的新聞敏感及職業道德. 青年記者, 2008(8).
[2] 李秀艷.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遼寧醫學院學報, 2008(1).
[3] 曾云. 加強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魅力中國, 2009(32).
10.19483/j.cnki.11-4653/n.2012.14.120
(山東省滕州市信息化服務中心,山東滕州 277500)
傳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