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瑞華
(廣州體育學院新聞系,廣州510500)
自古至今,文化離不開傳播。人類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后,大眾傳媒成為聚合、播散與傳承文化的主要渠道,正如美國學者塞倫·麥克萊所言,“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文化中心’。”由此,“晚近一些研究,主張把‘媒介’與‘文化’這兩個關鍵詞連用,曰‘媒介文化’或‘媒介化的文化’”。
媒介文化的定義有不少,但目前仍難以統一。大眾傳播時代,媒介文化,像一張無形而巨大的網,將每一個生活在其間的人都裹挾其中,難以逃遁。然而,往往我們越熟悉的東西,越難以下定義,“媒介文化”也是如此。因為,“媒介文化”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概念,它包含著太多東西,綜合著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將媒介文化作為一個文本,那它是一個沒有明確邊際的文本。所以,道格拉斯·凱爾納認為:“媒介文化極為復雜,至今為止它依然抵觸任何較為綜合的理論概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卻無時無刻不被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確確地感知到。如果說,在最廣泛意義上,文化被認為是某一類集群的生活樣式,那么,在這個媒介化生存時代,媒介文化就是一種大眾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從內涵上看,媒介文化就是“影響乃至直接構成人們的一種大眾化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他包括在媒介中棲居的那些意識形態及時尚潮流的意義指向。”正如陳衛星所言:“它就是我們每日在生活中所跟從的東西,他離我們如此之近,以至于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當前,有幾個較為流行的文化概念,比如“通俗文化”、“市場文化”、“大眾文化”等,常與“媒介文化”的稱謂交織在一起,含混了媒介文化的意義指向,為了更準確地理解媒介文化,有必要對此進行簡單的比較與區分。
通俗文化,主要是反映文化內容偏向上的一個概念,指內容上比較淺顯易懂,容易為一般老百姓理解、接收與獲得的文化形式,從而與精致、深思、專業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區別,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媒介文化,基本上是屬于通俗文化;至于市場文化,其主體是通俗文化;而大眾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通俗文化。
市場文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它遵循商業邏輯,以獲得經濟利潤為目標。因此,他以中性面目出現,無自己堅持的固定立場,只有利益原則,具有巨大的解構力、浸染力、吞噬力,任何文化資源都可以被納入其中。大眾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市場文化,具備市場文化的所有特征。而今天中國的媒介文化,除少部分以政治或文化意識形態導向為核心目標的媒體,絕大部分都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具備市場文化的屬性,無論從媒介數量還是受眾規模及影響力上看,這一部分是今天媒介文化的絕對主體。
一般認為,大眾文化是一個與工業化、城市化、商業化聯系緊密的概念,是由商人雇傭技師進行批量化生產而制作的,是為了獲利向大批受眾銷售的。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大眾文化是指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而流行于大眾之中的通俗文化,包括通俗小說、流行音樂、藝術廣告等。它融合了藝術、音樂、政治、宗教和哲學等各方面,在閑暇時間內操縱廣大群眾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統治和維護現狀的順從意識。這種觀點較具批判意識。王一川則認為,“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這也是目前很多學者較為認可的一個定義。無論何種理解,勿需置疑的是,大眾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大眾媒介相依相存、共榮共生。一方面,大眾文化促進了大眾媒介的產生與發展,大眾媒介只有依靠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和巨大受眾,才能完成自身的商業過程;另一方面,大眾文化溶于大眾媒介之中,大眾文化只有依靠大眾媒介的加工、制造與傳播,才能真正大眾化,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商品。可見,大眾文化是媒介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文化與大眾文化呈現出相互交織、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關系。
如今,在商業浪潮與傳播技術不斷革新的雙重推力下,媒介文化日益成為當今的主導性文化,他代替了以往精英文化的諸種形式成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并深刻地變革了當代中國的文化格局,重新塑造著我們對這個世界及自我的認知。正如道格拉斯·凱爾納所說,“媒介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導性力量,他以圖像、名流代替了家庭、學校、教堂等作為趣味、價值、思維的沖裁。”
在傳統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間文化三者共筑整個文化結構,各有各的文化旨歸,分界鮮明。在傳統文化語境下,主流文化居于絕對主導地位,表達國家正統意識形態,權威性是其主要特征,主旋律是其表達形式,突出黨的領導、弘揚革命傳統、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其基本特征。精英文化是在精神上有優越感的知識分子文化,他是社會良知的守護人,社會價值的權威闡釋者,理性、真理、正義、價值、尊嚴是其賴以存在的條件及基礎,他與主流文化交錯融合,共同占據文化的中心,是社會文化的立法者之一。民間文化發端于社會底層,是民眾自然而然的經驗表達,通俗性、娛樂性、草根性是其典型特征。相對于前兩者,民間文化處于較邊緣化的位置。
不過,上世紀80年代后,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及市場經濟的持續深入,中國文化開始了重大變遷,媒介文化,這種新的文化形態勃然興起,并以其自身的包容性、雜糅性、商業性邏輯及通俗易懂的文化策略成為主導性文化,日益占據文化的中心,重構了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并促使傳統的文化格局走向轉型。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傳統的主流文化日漸退居幕后,且越來越帶有商業化和娛樂化因素。精英文化則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精神裂變中被逐漸邊緣化,傳統知識分子以理性方式影響社會的情景,正由商業明星、歌星、體育明星及政治活動家取代,各種思想性作品及高雅的文藝作品,其流行范圍基本是同行之間,不再占據文化的中心。同時,精英文化內部開始分化,一部分鉆進象牙塔繼續清高、自娛自樂;一部分加入媒介文化行列,成為新型媒介文化制造者。而民間文化,其通俗性、娛樂性被媒介文化借鑒,并被改造,有些發展地更好了,有些則衰落了。
總之,作為媒介文化的載體,大眾傳播媒介就像一個“黑洞”,把整個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需要、愿望、興趣、愛好等文化內容全部吸收過去,傳統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間文化三種文化的駁雜之色漸漸褪去,都向媒介文化靠攏。中國原有的三方共筑的文化結構被打破,在大眾傳播的漩渦中,當代中國文化格局已然被媒介文化重構。
[1] 塞倫·麥克萊.曾靜平,譯. 傳媒社會學.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1):6.
[2] 蔣原倫. 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7.
[3] 陳衛星. 在媒介文化之外,或者其中. 中國審計,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