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曲文吉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長春130017)
眾所周知,電視媒體的作用不僅僅限于信息傳播,媒體的用字用語引領著受眾的語言消費方向,它的用字用語規范性是受眾尊崇的楷模。然而,走進電視媒體實際生活,失范現象令人咂舌,這不能不讓我們去思考問策,為解電視媒體用字用語失范之憂建言。
本文以吉林電視臺(綜括旗下各個頻道)為考察對象,分析探討其屏幕用字、播音用語失范問題,尋因問策,以引起方家的重視,眾力尋求改善的途徑。
電視傳媒在傳輸信息過程中,作用于受眾的視覺與聽覺。作用于視覺的主要通過文字展示信息內容,作用于聽覺的為節目中以語音形式輸出的,兩者是否達到語言文字規范的要求,我們有法可依。暨2001年,國家頒發并正式開始執行的我國第一部語言文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明確規定:“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 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準;對尚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的, 分別情況進行培訓。”此外還有《簡化字總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等規范標準,這些法律法規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指明了具體的服務標準與要求,也是受眾享有規范的用字用語權益的法律保障。
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媒體使用文字不夠規范現象頻現,因而誤導了文化程度較低的受眾。這有可能使文化不發達偏遠山區的受眾再次走進文字“盲區”。如下吉林省電視媒體出現的用字失范現象的調查,如同警鐘警示我們要采取切合實際的方式方法,消滅用字失范高頻現象。
1.“凡事不要存在僥幸心里”(吉林都市《守望都市》字幕 2012-2-16)中“心里”應為“心理”;
2.“所幸,我就找了個代罵公司”(吉視法制 《法治看點》 字幕2012-1-26)中的“所幸”應是“索性”。
3.“偵察員和技術員迅速的感到現場”(吉視法制《法治看點》字幕2012-1-28)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錯別字問題(趕到現場),“迅速”后面的“的”也存在問題,應作“地”。
4.“小日子過的節節升”(吉林都市公益廣告字幕 2011-1-11)中“的”應作“得”。
以上列舉的幾個常見同音字錯代現象,還有筆順使用不規范等問題散見于電視用字當中。如“繼”字,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編制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繼”的筆順應當是,豎折應當為最后兩筆。吉視都市播放廣告中有“繼中醫之精華”一句,電視圖像中放大了“繼”,其中豎折兩個筆畫構成的部件卻是先于部件“米”。
考察上述現象而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者大都是從業人員語言文字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工作責任感不強所致;二者個別工作者語言理論知識功底淺薄,無能辨別甄偽,故而出錯。針對用字失范問題,只要我們對工作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在文字錄入過程中嚴格把關,就可大大減少此類失范現象。同時,在工作中高度重視起漢語同音字詞較多的特點,不斷提升現代漢語知識涵養與運用能力。再者強化工作人員崗前、崗后的業務培訓,并實施崗中業務指導與監督,從根本上杜絕用字失范發生的可能。
在為期一年的調研中,我們發現播音用語失范主要表現在語音要素運用失控、詞語語義指向不清、語法錯誤涵蓋各種常見類型。
如:1.在“醫生對李成芬的傷口進行了處理”中將“處理”誤讀為“chùlǐ”(吉視都市《守望都市》解說2011-1-11)
2.在采訪中,有記者調查春節市民“買東西花了多少錢?”,其中記者將“東西”誤讀為方言音“dóngxi”(吉視法制 《法治看點》記者提問 2012-2-8)
3.在“周某和蔡鴻共同開發了一個樓盤兒”中將“樓盤”讀為兒化音。(吉林教育 《非常故事匯》2012-2-8)
如:1.“她的議案聚焦了很多人的目光”(吉視都市 《守望都市》解說2012-2-5 )。“聚焦”一詞有兩個義項,①使光或電子束等聚集于一點;②比喻視線或注意力集中于某處。(《現代漢語詞典》2005)這里使用的應當為“聚焦”的比喻義。但是,從結構上分析,“聚”和“焦”兩個語素是通過述賓方式結合的合成詞,后面一般不接賓語,改為“聚集”為宜。
2.“我看她不像是來應聘的,而是來應聘別人的。”( 吉視都市 《守望都市》記者 2012-2-16 )。“應聘”義為“接受聘請”(《現代漢語詞典》2005),第二個“應聘”從語義和用法上看,都不合適。混淆了“招聘”和“應聘”兩個詞。
1.“讓記者注意到陳磊,是他的年輕”(吉林都市 守望都市解說 2012-2-14)。
判斷動詞“是”的前面需要主語,而“讓記者注意到陳磊”是兼語短語,是典型的謂詞性結構,不能充當被陳述的對象。須將其轉化為體詞性成分,可用結構助詞“的”完成這種變換,將其修改為“讓記者注意到陳磊的,是他的年輕”。
2.“因為喜歡這份職業,讓她多了一份忍耐和堅守”(吉林教育《招考就業大咨詢》2012-2-14)。“喜歡”和“多”的主語都是“她”,但由于“讓”的存在,取消了“她”的主語地位,致使本句主語缺失。可改為“因為喜歡這份職業,她多了一份忍耐和堅守”。
3.“莊潔就是多次勞模殊榮的獲得者。”(吉林都市《守望都市》解說2011-10-24)。“多次”是表動量的數量短語,可修飾“獲得”,置于體詞性成分“勞模殊榮”前不合適,應改為“莊潔多次獲得勞模殊榮”。
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幾例典型案例,透過大量用語失誤現象梳理分析,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1.主持人或播音員個人口誤引起的。2.將漢語中的某字誤讀為其他字,用方言音代替了規范音。3.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理論功底不扎實,語言運用能力不強。4.媒體工作者反省意識差,監管路線走粗。
基于此,我們認為需要監督管理與業務指導部門嚴格把關,使監管機制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業務指導真正發揮作用。同時更需要受眾傾心關注、建言,多一分幫助,少一分無視。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媒體工作者要有反省意識,自覺提升的行為,使媒體用語規范化進入常態,營造和諧健康規范化語言運用環境。
語言是一種公共資源,媒體語言的規范只有媒體與受眾共同努力與自覺維護,才能建立良好的語言規范化環境。電視節目用字用語是媒體語言的具體形式,是受眾語言文字學習的視聽范本。因此,我們應當結合傳播學規律和語言規律加強自身建設,攜全社會成員正確使用規范用語,提升媒體公眾形象品位。
[1] 周殿龍.社會用字不規范問題探索[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2012.
[3] 陳曉寧.也談有聲語言規范[J].語言文字運用,2006.
[4] 朱鴻琰.淺談語言文字的規范化[J].教育學文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