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斐帆
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通常伴隨著雙刃劍的正負兩面,獨立分解呈現都是不客觀的,筆者認為,新媒體對傳統報紙有一定啟示,也有較大沖擊,機遇和挑戰共存,把握機遇,報紙有希望華麗逆轉,挑戰失敗,報紙有可能如80年代的廣播業漸漸被當時的電視如今的網絡這樣的新媒體擠到邊緣低位。
繼三年前美國著名報紙《基督教箴言報》宣布停止出版印刷版報紙、一個月前美國著名雜志《新聞周刊》宣布停止出版以后,2012年11月13日,德國著名報紙《法蘭克福評論報》向法院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這些著名報紙相繼消失的實例,敲響了新聞人的警鐘,尼曼實驗室專家Ken Doctor 盤點2012年世界傳媒四巨頭——紐約時報,BBC,華盛頓郵報和金融時報經營狀況,認為西方傳統傳媒業當前如履薄冰,在數字化轉型中不容再走錯一步。數據顯示,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設立付費墻及數字化經營初現曙光,而傳統模式的華盛頓郵報則虧損嚴重深陷困境。
新媒介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體”和“第五媒體”,有著互動性、多媒體、數字化、海量化、小眾化個性化、超越時空限制等特點,它的產生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沖擊,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消亡論”和“平衡論”。
筆者認為,短時間內,傳統媒體將和新媒體展開一場拉鋸戰,爭奪核心在市場份額和受眾注意力。以上海為例,自新媒體介入之后,上海的報紙發行量逐年降低,一元錢能買到一份十多張的一大摞的報紙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地鐵上甚至出現不少免費贈送的報紙如《時代報》、《新民地鐵》,而在教育和其他行業領域也有不少報紙對準目標受眾免費投送到用戶家里。我們都知道免費報紙每多印刷一份就意味著報社多虧損一份的錢,免費投送的報紙更是要支付郵局和投遞公司一筆不小的費用。在新媒體出現之后,傳統媒體已經不惜通過虧本印刷而獲得受眾注意力,用來獲得廣告商青睞而獲得廣告費來平衡收支,從而小賺一筆維持運營。然而,即便如此,新媒體潛力無限,依然不依不饒,繼互聯網之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又開始搶奪受眾在工作和家居之外場所的注意力,微博、微信、電子雜志等新興的軟件繼續瓜分著受眾有限的時間。傳統報業的市場份額到底還有多少?據悉,在一個縣級市,一個報亭擺放5份地方報紙也難以賣掉,這就是市場和普通受眾的認同。
我們的大多數報紙現如今大多還是以官方和企業為主要發行渠道,黨報以政府、企業訂閱為主;學習報則以教育局、學校統一訂報為主。而真正完全面向市場的體育類、娛樂類報紙報刊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遭受到了重大沖擊,一些遭受滅頂之災的紙媒直接退出市場,另一些雖還在苦苦掙扎卻飽受每況愈下的發行量從而步履艱辛。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未雨綢繆,自問:如果有一天,這種規則保護消失了怎么辦?若干年后新媒體的專業新聞能力提高了怎么辦?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國的新聞隊伍呈金字塔結構,從中央到省市縣再到鄉鎮村,一級一級相扣,覆蓋全國,如此龐大、專業的一張新聞網是任何一個網絡新媒體短期內都無法建立和復制的,一是資金有限,二是專業新聞專業人才缺乏,三是和本地區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這皆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
首先,我國的媒體并不對外開放,國際資本和新聞集團至少在近階段內不會對我國新聞業產生沖擊;其次,即便私人辦報,在批下刊號,采訪合作、發行經營等方面也困難重重,私人報刊企業主欠債“消失”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報紙的記者、編輯都是專業新聞人才,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對待新聞事件秉承客觀、公正、嚴謹、負責的態度,通過科學調查、核實、采訪并以最專業的語言表述呈現,比起新媒體特別是人數眾多的自媒體所發布的超大量信息更權威、嚴謹、可信和規范。同時代表了主流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截至2012年,我國微博用戶已超過3億,一個真正全民自媒體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新媒體之前,記者新聞線索的獲得通常是通過政府、報社、通訊員、爆料人、自己用“新聞眼”搜索獲得,那么微博時代就為記者在原有方式為主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條新的新聞線索獲得渠道。
上海著名社會新聞記者宣克炅,曾被稱為突發新聞記者,哪兒失火了,樓倒了,化學氣體泄漏,交通事故等等都少不了他。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靜安區高層住宅大火發生后,新聞中心的宣克炅是最早進入著火大樓的記者。勤勉的他如今在上海擁有不小知名度,新聞中心有一個很好的新聞線索爆料系統,除了電話爆料,不少市民都會主動把第一時間拍攝制作的突發新聞發給他,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曾經把公司附近北京西路的一場火災發上微博并告知小宣,為其提供了新聞線索。
在以傳統新聞線索獲得方式為主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微博至少可以為記者提供20%以上新的新聞線索,具體因人而異,這也是新媒體對新聞記者線索搜集新的幫助。同時,由于文化程度不同和經濟不平衡等原因,大城市對微博新聞線索的提供往往大于小城市大于農村和偏遠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媒體的漸漸普及將是大勢所趨,活用微博線索將有助于記者更好地開展新聞采編工作。
媒介融合對報社或許是最主動也是最有利的發展方向,報社依托現有的采編優勢,發展網絡新媒體,在互聯網上新設地方門戶網站,將新聞、生活、工作、娛樂、信息等資源整合,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擴張建立本地新媒體;在手機移動終端建立本地新聞微博和手機新聞,從而將第一媒體和第四、第五媒體實現媒體融合,以此一舉反超電視和廣播成為受眾第一的融合媒介。據尼爾森發布的2012年二季度跨平臺報告,2012年二季度,18-24歲的年輕人每周看電視的時間22小時32分鐘,相比2011年二季度減少了1小時45分鐘,即約每天減少15分鐘。尼爾森的報告指出,當然年輕人看電視減少的過程并非急速下降,但慢速下降仍讓傳統電視感受到潛在的危機。新媒體的沖擊下,不僅報紙,電視收視率也受到了一定沖擊。事實上,在新媒體介入傳統三類媒體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其實越來越體現出“媒介依賴癥”,人們花在媒體上的時間比之前傳統媒體的時代增加了,早上醒來打開電腦瀏覽下新聞,上班路上地鐵、公車看手機新聞和微博,甚至中午吃飯也移動終端不離手,晚上回來路上又是私家車上的交通之聲或者車載電視、樓宇電視,回到家又是電視和電腦,人的一天就這么充斥著主動或被動的媒體轟炸之中。這是一個化挑戰為機遇的發展模式,融合媒介集團是強大的全媒體,應當配備資深傳統記者,生活娛樂全媒體記者,網站和微博編輯等。
報紙消亡,報業成為內容提供商,也就是專業的通訊社。這是一種較為被動報紙發展形勢。新聞內容為王,內容永遠不可能消失,而且必定是媒體的主角。我們今天生活的環境中,新媒體呈現的形形色色的新聞幾乎都是從全國上千份報紙摘錄而來,離開了這些傳統媒體,新媒體便失去了新聞內容,成為了一個空殼子。所以報紙發展消極和最小規模應該就是專業通訊社了,這樣的機構依托其他媒介平臺,本身不具備新聞傳播能力,雖然專業化,能寫出一流有深度的文章,但是依賴性過強,自主性太差,太被動。專業通訊社對新聞的真實、準確性更苛刻,對文章解析的深度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