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寶迪
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加快,經濟新聞在傳媒中所占有的地位愈發重要,受眾面也愈發廣泛。在新的經濟大背景下,經濟新聞的服務對象也逐漸多元化。當前,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經濟活動中,與此同時關注經濟新聞的人群也越來越大,對于經營者而言,實時掌握市場的需求是很有必要的;對于股民而言,股市的走向是其最關心的;對于購房者而言,樓市發展動向成為關心的內容;對于市民而言,理財信息則是最重要的;對于下崗、失業職工而言,就業政策則是他們最關心的;對于農民而言,了解農產品的銷路則是最重要的等等。幫助百姓解決身邊的問題和疑惑,指引他們能夠對國家的經濟政策有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是尤為重要的。
經濟新聞經常會出現“內行看不慣,外行看不懂”的狀況,之所有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因為在我們發布的經濟信息存在很多難以理解的經濟概念和專業術語。概念化、公式化、應景式的報道占有的比重很大。一句話,這種類型的報道不夠新穎,不能抓住受眾的心理需求。所以,這樣的報道只會給大眾帶來更多的乏味感。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克服這種狀況呢?第一,要與市場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報道的內容與群眾實際生活更為貼切。第二,要創新報道手法、手段以及思維方式,實現與時俱進。
眾所周知,市場風云瞬息萬變,投資、貿易的機遇不會長期存在。現在很多大城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不僅希望所獲得的信息服務更有時效性,而且也希望新聞媒體對發布的重要新聞從宏觀角度上進行把握,更深層次地挖掘信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新形勢有更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與此同時,人們對生產、資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信息也希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經濟行為得以確定。這樣的話,我們的作風也應該由傳統單一的信息模式逐漸轉變為新鮮多樣的信息模式。同時,在改變經濟信息陳舊面貌的過程中,創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可以使經濟信息從根本上得以改變,更具有自身的獨特魅力,需要我們在對經濟新聞進行采寫的時候,要能夠在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獨特的東西,找出能夠直接反映事物本質的重點內容。要敢于突破陳舊的報道結構、形式以及寫作方法。如變“結論式”為“行進式”,變“靜態式”為“動態式”等。努力創新最適合表現其內容的最佳形式,標新立異,不拘一格。寫事,使受眾如在其中;寫人,使受眾如見其貌、如觀其行。即使在技巧和語言運用方面,也要注意不流于形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跳出舊的“怪圈”,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寫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經濟報道。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受眾對于經濟報道的深度要求越來越高。經濟報道具有真實性和準確性,那么領導者可以更為準確地進行決策,經營者的效益也會得到最大化的提升;相反的話,領導的決策就可能出現問題,經營者的效益也會有所下降,更嚴重的還會使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失。
經濟信息的準確性實質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的含義:也就是不僅要求經濟信息在反映事實的過程要準確可靠,而且要求傳播的經濟信息在反映事物未來變化態勢的過程也要準確可靠。經濟信息不但要準確地反映“過去”和“現在”的事實,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是準確地反映事物未來的態勢。如果一條經濟信息傳播以后被人們利用,沒有起到促進“未來”正常發展的作用,反而使“未來”不正常地變化,那么它就是不準確的信息。比如某地有一年夏天的西瓜供不應求,西瓜全部賣上了好價錢,瓜農們也由此嘗到好處。這是一個不爭的新聞事實,然而到了來年,許多農民改變以往的種植結構,種上了西瓜,導致西瓜供大于求,賣不出去,農民損失慘重,怨聲載道。如果當時報道了有關權威部門的預測,要求農民科學種植,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也許情況不會變成這樣。
因此,經濟發展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要想傳播的信息既準確無誤,又受觀眾歡迎并不容易。那么,怎樣才能使所傳播的經濟信息真實準確呢?
第一,要把握住原始信息的來源,這是準確信息傳播的第一道防線。經濟信息的采編者要深入實際,要多依靠高層次和權威信息部門提供的信息,切忌道聽途說,捕風捉影。對基層提供的信息更是要反復檢驗其準確性。有的企業和部門為了推銷積壓商品或質次價高的新產品,故意大肆散布該商品即將形成消費熱潮的信息,這類信息是不準確的,一定要引起采編人員的高度警惕。
第二,要在信息篩選上多下工夫。面對多種多樣的信息來源,信息采編者不能憑個人興趣和利益任意夸大和縮小事實;不能片面推斷經濟活動的整體態勢。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經濟信息的時效性。一條信息在某段時間內準確,但過了一段時間就喪失了利用性,對于這類信息,要善于鑒別,一旦發現就要予以摒棄。
第三,對已經加工出來的信息,發布前還要深入調查、反復核實,去偽存真。從時效性和全局高度多方位檢驗將要發布信息的準確性,把好見報前的最后一關。
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信息的大爆炸。在越來越多的信息之中,經濟報道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為此,作為報道經濟新聞的記者必須具有跨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要做到對社會生活極為敏感,對社會經濟熱點極為關注。同時,還要不斷熟悉國家經濟政策,了解各類經濟理論,這樣才能在報道經濟新聞的過程中眼光獨到,分析精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生活中的新生經濟現象、新生的經濟名詞層出不窮,特別是涉及金融、財稅等新聞的報道。作為大眾傳播,我們面對的受眾又是有著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存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群體。所以,認真傳達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時報道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要求我們在新聞報道中必須全面準確地詮釋,從而讓受眾輕松清晰地接受,這也要求我們在經濟新聞報道中,不僅在內容上闡釋,而且在形式上也要有新的突破。
另外,我們的采編人員還要具有強烈的經濟意識和精明的經濟頭腦,運用經濟行家的思維方法和經濟行家的眼光了解市場、分析市場、研究市場,發現分析經濟活動規律,預測市場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做好經濟新聞,更好地服務大眾需求。
[1]蔣貽杰. 增強經濟新聞的可讀性[J]. 廣西經貿,2003(10).
[2]許冬梅. 淺談企業新聞的經濟報道[J]. 科技創新導報,2008(29).
[3]李大洪. 從文化視角報道經濟新聞[J]. 記者搖籃,2005(7).
[4]唐愛萍. 轉換報道視角 讓經濟新聞可親可讀[J]. 新聞戰線,2006(7).
[5]孫露. 當新聞媒體遭遇金融危機——關于當前經濟新聞采寫的思考[J].記者搖籃,2009(3).
[6]石中生. 關于改進經濟新聞報道的思考[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