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顧夢靈
約翰·維克萊恩在《電子噩夢》一書中宣告:“人類一開始所發明的各種溝通模式正逐漸地整合為一種單一的、被計算機所驅動的電子系統。”近20年來,數字化技術以非凡的滲透力徹底改造了我們的媒介社會,它以強大的統合力催生了新媒體的誕生,消解著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的邊界,轟轟烈烈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
今天,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已經不再僅僅是閱讀報紙、收聽廣播、收看電視,而是將目光轉向更方便快捷的移動終端(手機、Pad、電腦等),這些終端的背后是看不見摸不著卻無邊無際的網絡新聞海洋,電視新聞淹沒在浩瀚汪洋中,它該如何自救?
首先,網絡新聞制作與傳播的快捷程度非電視可比。其制作發布過程得到極大壓縮,一條信息幾秒之內,便可遍布全球。其次,網絡新聞的發布地點可移動,能上網的地方,登陸網站的發布系統就可實現新聞發布。此外,隨著微博時代的來臨,網絡新聞還可進行微博直播,隨時隨地將即時發生的新聞通過碎片化方式利用微博等社交平臺播出,這更省卻了登陸網站發布系統的時間,幾乎是同步傳播信息。因此,網絡新聞傳播的快捷程度不是需要經過大量后期加工的電視新聞可望其項背的。
網絡新聞平臺的門檻很低,可以說幾乎沒有門檻,它只需要一個能夠上網的終端就可以實現“網上沖浪”?;ヂ摼W與生俱來的交互性,給了網絡新聞一個極大的互動平臺。網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分享有價值的資訊,同時可以在其瀏覽的新聞界面進行點評。眾多新聞網站還開設論壇、聊天室等。網民可以在虛擬空間里互相交流觀點或通過E-mail與網絡媒體編輯互動。
海量存儲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的空間不斷拓展,因此,在空間的維度上,網絡新聞的虛擬存儲空間幾乎無窮盡。在網絡虛擬空間里,新聞、信息與資訊縱橫八荒囊括五湖四海,上下左右經緯交錯無一不被網絡收羅其間[1]。海量存儲加上互聯網“共享”本質,使得網絡新聞在傳播空間上有著傲人優勢——發布對象是全球化。鼠標輕輕一點,發出的資訊在世界各地都可接收。
網絡新聞的包容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對時間和空間的包容,另一方面是其表現形式的包容性。時空包容性表現為,網絡中最新發生的新聞可鏈接類似舊聞和異域新聞,供讀者對比閱讀。表現形式包容性體現在一則網絡新聞可以實現多媒體整合運作,它可將數據、文本、聲音以及各種圖像在數字化環境中整合傳播,使表現力和感染力更為突出[2]。
要探尋電視新聞的發展良方,首先要看清自身,才能對癥下藥。下面本文就針對電視新聞進行SWOT分析。
2.1.1 受眾數量多
央視每五年作一次大規模的全國電視觀眾的普查。有數據顯示,與2002年相比,2007年電視觀眾人數增長了9000萬,達到12.05億。其中,95%的人幾乎每天看電視,電視受眾的龐大數量是網絡目前還無法企及的。
2.1.2 公信力高
最新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媒體中,在受眾最信任的信息渠道中,電視排名第一。在驗證信息和新聞可信度的渠道中,電視依然是第一。電視公信力優勢在所有媒體中名列前茅,公信力就是可信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2.1.3 節目制作精良
每一條電視新聞都要經過標準化的后期制作,畫面清晰,制作細致,并且電視臺擁有一支專業化、經驗豐富的制作團隊。這些是新興稚嫩的網絡新聞所不具備的。
2.1.4 報道注重真實、深度
調查類新聞對于新聞的深度挖掘吸引并且保留了眾多觀眾。這方面是網絡新聞制作團隊所缺乏的。例如:2011年引起全國關注的藥家鑫案和夏俊峰案。電視新聞在事發后對事件的深入調查,對當事各方和專家的訪談,對事故的深層反思一定程度成為網絡言論的重要驗證和補充,構成社會輿論的主體[3]。
2.2.1 制作周期長,新聞時效性弱
由于電視臺播出的新聞節目在畫質和內容上有一定標準,且受到節目播送時間限制,對于同一條新聞,電視新聞總是慢網絡新聞一步。毫不夸張地說,一條新聞慢一秒其價值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2.2.2 新聞節目容量小,形式呆板
電視新聞節目由于有播出時間的控制,這就決定了其不可能像網絡新聞一樣可以24小時滾動播新聞,其新聞容量十分有限。此外,電視新聞節目形式呆板,鮮有變化,就拿《新聞聯播》來說,仍給人嚴肅拘謹之感,不如網絡新聞親和。
2.2.3 發布平臺狹窄
受到轉播權的限制,以及地方電視臺對本地電視臺收視率的保護。因此,一家電視臺的發布平臺一般而言在自家的“管轄”范圍內。這樣電視新聞的平臺大小與開放的網絡有極大差距。
2.2.4 電視收費高,門檻相對高
對比網絡新聞的廉價和低門檻,傳統電視的劣勢便凸顯出來。有限電視費,機頂盒費用加起來比海量免費的網絡新聞成本高出很多。
2.3.1 網絡時代原料更豐富(豐富的網絡資源帶來更多信源)
海量資源作為網絡新聞一大優勢是可以造福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诰W絡的共享本質,它也是為所有人提供資源。對于電視來說,面對浩瀚的網絡,并不用感到恐慌,將其優勢收為己用,反倒是一大機遇。電視媒體可以在網絡中發掘素材,例如,目前電視新聞已經有很多視頻報道來自于網絡拍客的視頻。因為,往往是個人先發現突發事件,他們通過新媒體將信息發布到網絡,新聞媒體從網絡獲得信息后便可第一時間采取行動。所以,電視媒體若將網絡資源運用得當,反倒可以省不少力。
2.3.2 網絡時代擁有更大的舞臺(互聯網的普及帶來更寬廣的發布平臺)
隨著網絡的普及,帶來了更多與受眾接觸的渠道,電視媒體不妨將這些渠道(社交、新聞網站、視頻網站等等)看作是電視舞臺的虛擬延伸。電視新聞媒體應該抓住機遇,向網絡滲透,通過網絡發布自己的消息,將威脅內化為發展動力。
2.4.1 不斷流失年輕受眾
電視觀眾的構成為:農村觀眾多于城市;男性觀眾多于女性,中老年觀眾遠多于青少年,退休人員比例很高,即“農村、男性、中老年、退休的”。為何如此?因為年輕人普遍用智能手機消費音視頻,而不是電視。據最新雅虎數據統計,用戶消費在線視頻的時間大量增加,且轉移到黃金時段。40歲以下消費者晚上的黃金時間不是在電視機前消費,而消費移動視頻[4]。
2.4.2 受眾人數優勢正在弱化
工信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全國手機用戶有9.2億,其中3G用戶達到了8000萬。全球2010年一共銷售智能手機3億部,我國國內用戶就已達到8000萬。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4億,各類手機的應用服務、應用業務達到10萬億。網絡媒體受眾總數雖然還無法與電視媒體抗衡,但從其增加勢頭來看,差距只會越來越小。
2.4.3 網絡新聞廣泛的移動平臺和發布渠道
網絡新聞擁有寬廣的移動平臺,就拿手機來說,在人手一個手機的時代,手機這個移動終端的數量就很可觀。另外,瀏覽網絡新聞可以通過網站、手機推送新聞、電子郵件訂閱,渠道多元。這些都是電視新聞節目在傳播過程中欠缺的。
“當一種新技術鋪天蓋地而來時,如果你不能成為壓路機的一部分,就只能做路基的一部分了[5]?!睆碾娮用浇榧夹g史來看,這個比喻幾乎屢屢應驗。電視新聞人所熟悉的、單向的、廣播式的傳播方式行將就木,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新聞雙向、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在網絡新聞影響不斷擴張的時代,電視新聞為保發展應當尋求積極自救良方。在發達國家,傳統媒體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CNN在2005年時推出了一個以當家主持人安德森命名的《安德森·庫珀 360 度》電視節目,當年開播時,就是每天做一個小時的電視版,同時做半個小時的博客版以及手機推送版。所以它每天實際是做三個版。到目前為止,在我國還沒有一家電視媒體有過這樣的實踐[6]。因此,在我們的電視新聞媒體也應積極行動,在對網絡新聞媒體迅速崛起驚嘆之余盡快找到自救之策,對此本文提供幾點建議。
網絡新聞媒體,包括微博平臺中的網絡新聞媒體,這些新媒體有著感性、自由的“酒神精神”。然而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仍就正襟危坐,嚴肅地播報新聞,不免給人刻板之感。有人說,以這樣的方式播報新聞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出新聞的真實權威。但是,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它的“酒神精神”輻射給年青一代,年輕一代在潛移默化中受這樣“自由、感性”的影響極深。那么電視新聞的舊播報方式就會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距離感,不利于其本身長遠發展。
網絡的影響在不斷擴大,電視新聞想要繼續發展,應當快速向網絡滲透,利用它廣泛的平臺和渠道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建立自己的電視新聞網站,融合已有的電視新聞節目以及網絡資源創造新的話題。例如:江蘇電視臺將品牌節目《非誠勿擾》制作精彩瞬間集結放到自己的網站,在一段時間內就吸引眾多訪問,保證了網站的訪問量。充分利用資源比一味開辟來得省力得多。
此外,美國網絡新聞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新聞的可信度低于45%,而一些商業性網站發布的新聞可信度更低。在這一點上,電視新聞可謂勝出一籌,因此,在進駐新媒體時其本身就具有一定優勢,無需過于憂慮。電視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建立本電視臺的BBS專區、聊天室、微博互動專區,采取在社交網站建立官方主頁以及討論小組等一些新穎的形式,同時,為自己的電視臺設計移動終端應用軟件,免費投放到app store和安卓市場以供用戶下載。如此,不但可以整合網絡優勢,而且電視新聞媒體也可以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及時聽取受眾意見,有利于不斷完善和創新電視新聞節目。
由于網絡新聞的及時性和內容海量的特點,電視新聞要在內容數量上與網絡新聞媒體競爭并不是明智之舉,因此,電視新聞應當盡快轉變其新聞報道側重點,以新聞內容深度彌補廣度的缺陷。深度報道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揭示真相,在互聯網時代,對傳統媒體來說,對話語權的爭奪并非體現在對更多事實的發布上,而是對真相的呈現。深度傳播可以幫助受眾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此,它增加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是電視新聞的競爭力之所在。網絡新聞過于淺顯,并且摻雜著大量假消息、假新聞。深度報道有助于電視新聞過濾掉網絡新聞中的淺近和浮躁,以深度擴大影響力。
[1]仲志遠. 網絡新聞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4.
[2]巢乃鵬. 網絡新聞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江蘇教育通訊,2010(2).
[3]李學軍. 深度傳播:電視新聞的轉型提升之道. 聲屏世界,2012(9).
[4]胡正榮. 媒介融合趨勢給電視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電視研究,2011(8).
[5]Steward Brand,The Media Lab: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New York,Viking Press,1987,轉引自約翰·帕夫利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周勇、張平鋒、景剛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9.
[6]胡正榮. 媒介融合趨勢給電視媒體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電視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