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陶海卉
作為電視新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發新聞的現場采訪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城市臺滾動式新聞節目的推出各種科技的運用,使得電視突發新聞的時效性變得更強。因此,在采訪突發新聞時,在最短的時間內怎樣獲得最有用的新聞材料,這成為記者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所以在此基礎上,就需要記者掌握采訪前、采訪時和采訪后的技巧,這樣才能有效的節約時間,從而獲得更為真實的素材。
記者在采訪前,要讓編輯、文字記者和攝像記者在相同的時間里,根據自身的特長分工,從而完成多項工作,這就是所謂的多線并行制。提供突發新聞一般都是電視新聞臺中的熱線。這就需要記者節約時間,一遍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可以把熱線組、新聞編輯組和突發新聞組放在同一個空間,這有利于在第一時間聯系到采訪人員。一般新聞文字記者在接到熱線電話后,就要在最短的時間里和提供熱線的人進行聯系,這是為了準確的獲取新聞發生地點。文字記者身邊要常備的東西有很多,包括采訪 DV 帶、固定合作攝像和采訪車司機等,這對于攝像記者來說,也比較便利,可以和文字記者及時聯系提供熱線的人,并及時安排采訪車輛司機。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文字記者可以在去現場的途中,就和提供熱線的人做好溝通,以便到時不會出現差錯。如果事件嚴重的話,編輯還要決定是否要加派記者和采訪車輛。
在突發新聞的采訪過程中,事前溝通是關鍵的一步。如果在熱線中獲得了更多的信息,那就有利于在現場采訪時,獲得更多的主動權。例如,如果出現責任事故時,事故責任人一般都會出現在案發現場,但是記者卻很難在現場的圍觀群眾中找出。但是熱線材料卻都會和責任事故當事人聯系密切,所以這就需要提供責任人的一些信息。記者在事前溝通時,就要了解一些責任當事人相關資料和體形特征,這就更有利于記者到達現場后對其采訪,會節約很多時間。現在社會的競爭很激烈,相對于媒體來說,如果在最短時間的內找到關鍵人物,不僅可以避免警方控制當事人,有助于采訪,還能減少當事人產生排斥心理,從而提供更可靠地材料。當事人在面對第一位采訪記者時,一般都不會有太多的排斥心理,但對后來者,當事人就不太愿意接受二次、甚至第三次采訪。所以在第一時間里找到當事人,對于記者來說,是非常有利于采訪的,這也是在事前溝通時最應該注意的問題。但是,有用些熱線提供人會匿名報料,而且提供的信息也會不準確。對于這種現象,記者可以撥打112、114和110進行驗證。記者到達現場后,可能還會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進行調整,這就需要記者的創新思維。與此同時,記者應該注意,如果突發新聞需要警方、救護人員和消防人員的介入,那媒體就要及時通知他們,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從而減少人員傷亡。
記者在采訪時,要盡可能的接近現場。離采訪現場越近,能獲得的新聞材料就越多,其價值也會越高,對于這點,媒體人已經眾所周知了。采訪與報道同時進行,這是記者在突發新聞時達到的最高境界。例如,長春電視臺在報道自學考試考場作弊時,采訪車就突然遇見一輛出租車,出租車里的人就向考場里的人發送答案,他們利用的是無線電通信設備。這時,攝像就應該采取隱蔽的拍攝手段,從而真時的描繪出發送答案的過程,在拍攝的過程中,還應該及時報警,以便抓獲犯罪嫌疑人。正是因為現場記者捕捉到了發送電波的情節,這才使得新聞變得更有特色。
記者在收集采訪材料時,主要是通過提問的方式,讓采訪對象進行回答,這就有利于記者弄清楚新聞事實。提問的方法有很多,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活動中正確運用。包括開放式提問、閉合式提問和誘導式提問等,只有正確運用了這些方法,記者才能取得良好的采訪效果。所以記者在采訪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記者在見到采訪對象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介紹,剛開始應該提一些良性問題,以避免采訪對象的抵觸情緒。如果一開始采訪就使對方緊張或反感,那后面的采訪就很難進行下去,嚴重的話還會陷入僵局,導致雙方都很尷尬。(2)記者在采訪時要用一些采訪對象喜歡的話題,再引出相關的問題。這是為了消除對方的生疏和緊張情緒,有利于融洽交談氣氛的形成。在此基礎上,還能使記者養成隨和的心理。(3)記者在和采訪對象交流時,應該注意力集中,仔細觀察和聆聽采訪對象的態度和情緒,盡量了解他的意圖和想法。如果對方不善于表達,那采訪速度就可以變慢些,讓對方進入狀態再提問;如果對方較為外向,那就可以大膽提問,還能提一些較為嚴肅的話題;如果是采訪人物,那就可以臨時請相關嘉賓,來調節氣氛,放松采訪者的情緒。(4)記者在采訪時的提問內容不要一成不變,就算是之前已經決定了的問題,也可以在談話時做調整。記者為保持靈活敏捷的思維,還可以隨時收集線索,以便提出新問題。(5)記者在采訪時如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識,那在提問時就要謙虛請教對方,一定不能不懂裝懂,也不可忘記提那些關鍵問題。最具新聞價值的內容最有可能在訪問結束時出現,所以,記者采訪到尾聲時更應該集中注意力,隨時準備捕捉新亮點。
細節決定成敗,所以記者在采訪時要知道自身職責,更要遵守禮儀。在采訪時首先就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說明采訪的目的,給采訪對象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作為一名記者,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管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報道,都要把握好新聞焦點,準確的記錄新聞事實,在提問題時,更應該簡短、具體和清晰,同時還要考慮采訪者是否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記者的立場是保持中立的,不應該介入個人的喜好,以免報道的新聞帶有濃厚的色彩,更不應該輕視對采訪對象。與此同時,記者也不應談論很多和本次采訪無關的事情,就算是高談闊論最后也要把話題引到采訪內容中來,這是為了節約采訪時間。記者在采訪時還可以做一些動作,以便減輕被采訪者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例如可以做一些點頭、微笑和補充話語等,這些都有利于鼓勵對方,從而讓采訪對象敘述的更加具體和真實。為增強采訪效果,記者還要做到察言觀色,有些細小的細節卻包含著巨大的新聞亮點。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就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迅速抓住關鍵新聞,注重新聞焦點。高科技產品的出現,更新了新聞采訪的方式,但對于最基本的采訪活動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多方觀察。
不管記者的筆尖和制作技巧怎樣,如果采不到有價值的新聞,那就算再好也無濟于事。這就表明了采訪的重要性,所以,記者在采訪時一定要注重采訪技巧,這是記者必備的一種業務素質。對于電視采訪來說,采訪的作用不僅是為了收集新聞素材,更是為了使報道形式變得多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媒體的發展,記者的采訪質量也應該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記者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把握采訪的關鍵,以便更好地完成使命。
[1]張默. 新聞采訪寫作.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7).
[2]劉京林. 新聞心理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6).
[3]蘇若舟. 新聞采編與思維方法.新華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