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顧鐵軍
論影視劇配音語言的藝術特性和表現形態
文丨顧鐵軍
本文從區分兩類影視語言并分別界定其概念入手,集中分析與影視藝術相結合從而被影視藝術化的日常語言所具有的影視藝術性,指出影視語言在具有一切藝術普遍具有的虛擬創造性的同時又具有了影視藝術所特有的聲畫藝術性。在此基礎上,本文從語言、虛擬、變形這三個角度分別將影視的人聲劃分為有臺詞人聲與無臺詞人聲、真實人聲與虛擬人聲、自然人聲與變形人聲這六個類別,以進一步闡述影視藝術語言的具體特點,同時描述了影視語言在影視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形態。
影視語言; 虛擬性; 逼真性; 影視人聲; 臺詞
人類走向文明并建立起豐富多彩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人類高度發達的思維和語言,我們人類絕大部分信息是靠語言來存儲和傳遞交流的,這里所說的語言既包括書面文字語言,也包括口頭的聲音語言。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交往幾乎完全是通過語言來進行和完成的,可以說言語活動是我們人類基本的生存狀態之一。影視藝術既然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和再現,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現人的語言行為。另一方面,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必定要有一套特定的表意方式,如動態的畫面、色彩、聲效、音樂等等,那么人的日常語言,一種最直接最便捷的表意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影視重要的表意方式之一。我們在觀看電影作品時能聽到人物的旁白、獨白、對話,這些有聲語言能幫助我們理解劇情,同時優美的語言也給我們帶來了美感,所以影視語言既是影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是觀眾審美的對象。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對影視藝術中所涉及的兩個“影視語言”概念進行區分,其中一個是指影視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獨特的表意方式,即聲畫的表達方式,這時色彩、構圖、鏡頭的運動、鏡頭的銜接(蒙太奇)、音效、日常語言等等都是“影視語言”。另一個“影視語言”概念則專指影視藝術中所使用的人的日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和口語有聲語言,嚴格來講,這個概念應該稱為“影視中的日常語言”,顯然,前者是大概念,是影視語言要素的總集,后者是一個小概念,它是影視語言要素之一,是影視語言要素總集中的一個子集。本文討論的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話語語言,顯然指的是后者,即影視藝術中所使用的人的日常語言。
在影視作品中,語言表現出各種形態,而且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早在默片時代,為了彌補影片畫面表現力的不足,影片作者在影片畫面中大量使用字幕,有時甚至打斷場景畫面,呈現布滿整個銀幕畫面的文字,如美國導演大衛·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等。默片中的字幕既有敘述說明性的文字,也有顯示人物對白內容的文字。默片中大量使用字幕文字的現象說明,電影畫面在意義表達上是有局限的,對有聲語言具有依賴性,于是美國導演艾倫·克勞斯蘭德于1927年拍攝了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①,使電影走上了聲畫結合的道路,也使電影致臻完善和成熟。自電影、電視藝術誕生以來,這兩種新興的藝術就不斷地從文學、戲劇等傳統藝術當中汲取營養,其中借鑒最多的,也最直接的就是藝術語言這種表現方式,這使得當代電影和電視劇在敘事上像小說,表演上像話劇。
然而,日常語言融入影視藝術的整體之后,它已與影視的聲畫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已經具有了聲畫藝術性,也就完全轉化為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即影視藝術語言。影視藝術語言雖然與日常語言、文學語言、戲劇語言都有著緊密的親緣關系,但他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首先,日常語言是最基本的語言,是所有藝術語言的來源和基礎,在這個層面上說,影視語言、文學語言、戲劇語言具有共同性,都屬于藝術語言。然而具體到這三種語言的內部,由于他們所賴以存在的媒介不同,彼此又形成了差別,也就使它們成為了不同的藝術語言。那么影視藝術語言具有哪些特性呢?
首先,影視語言具有逼真性。我們所看到的影視畫面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看到的景物不同,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是真實存在的,是既看得見又摸得著的客觀物質存在,而影視上的畫面實際上是我們的視覺幻象: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光的投影,電視銀屏上的畫面則是由不斷變化的細密的電子光點組成的。觀看影視節目時,視覺錯覺讓我們覺得看到了具體的物體,但我們無論如何是不能觸摸到這些物體的,因為它們只不過是幻象而已,然而雖然是幻象,我們卻把看到的景象當真,認可作品所敘述的故事,這就是藝術對生活的模仿具有逼真性。影視中的聲音也是一樣,我們在觀看影視節目的時候仿佛聽到了畫面場景中的各種聲響,但那絕不同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自然的聲響,它們只不過是通過電子手段制作和發出的模擬自然聲響的人造藝術聲響,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聽到槍炮聲,但在那一刻絕對沒人打槍開炮,我們聽到的只是模仿出的聲音而已。
影視語言的逼真性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影視語言聲音的物理屬性與日常生活中人說話聲音的物理屬性近似。聲音是物體振動在空氣中形成的波動,盡管影視語言的聲音是從音箱里而非人的口腔發出的,但在波長、頻率、音色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讓我們聽起來幾乎一樣,這就是語言聲音的逼真。其二,影視作品中人物的語言活動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語言活動相似,使得觀眾感覺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就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樣嬉笑怒罵,通過口頭語言傳遞各種意念,表達各種情緒,這是影視文藝作品對現實生活中人的語言行為的模仿,是語言社會性的逼真。
第二,影視語言具有虛擬創造性。影視藝術模仿生活,具有逼真性,但這種模仿并不是亦步亦趨的生硬的模仿,而是有一定靈活發揮的空間的,因為藝術畢竟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提煉和升華。例如,影視作品中經常表現人在夢中聽到有人說話,為了表現這是在夢里聽到的對話聲,電影制作者往往為這個聲音加上一些回聲的效果,讓觀眾覺得這聲音出現在一個空空蕩蕩的空間里,這個神秘的空間感與現實生活空間不同,體現出它是一種夢境,這就是影視語言在物理屬性上的虛擬創造。再比如,動物在自然界是沒有與人類一樣的發達的語言的,任何動物都不會像人類一樣開口說話,但在影視作品中,尤其是在眾多的動畫作品里,動物是經常開口說話的。既然沒有聽到過動物說話,那么各種動物說話的聲音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在這種情況下,影視制作者就只好借助他們的想象力,抓住各種動物的特點,為各種動物設計出它們的說話聲了。在美國動畫片《獅子王》里,老獅子王穆法沙聽起來是一位持重的老者,聲音渾厚低沉,莊重帶著幾分威嚴。王后沙拉碧的聲音則溫和端莊,聽上去是一位中年女性的聲音,充滿了作為母親的慈愛。小王子辛巴聽上去是一個活潑調皮的小男孩,聲音高亢清亮,透著單純和頑皮。辛巴的叔叔刀疤覬覦王位,是一個陰險毒辣的壞蛋,他說起話來陰陽怪氣,聲音粗重但總是有氣無力。顯然,這些聲音形象都是作者結合獅子這種動物自身的特點以及故事情節中的人物關系而進行擬人化設計的結果,完全是人想象和制作出來的。
第三,影視語言具有聲畫結合的特點。影視藝術是綜合藝術,而且要求其內部要素必須協調一致,作為影視藝術要素之一的語言,包括文字的字幕和有聲的對話,必須與畫面和聲響中的其他要素相協調一致,協調一致的標準就是忠實于生活,也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這里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三種與語言相關的藝術:文學、廣播、影視。三者中,文學是書面語言藝術,是最抽象的,讀者不聞其聲也不見其人,一切靠讀者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的想象,雖然是通過視覺來獲得信息的,但信息來自抽象的符合,不具有具象的形象性;廣播藝術居于中間,聽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聲音上很具體,但形象上仍然需要想象;而影視藝術則既聞其聲又見其人,作品的信息同時通過人的視覺和聽覺來傳遞,非常地具象,這就要求聲像兩個方面必須同步一致。
影視作品中的人聲與畫面同步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說話的內容與說者的行為或者相關場景(空鏡頭)相統一,如當街兜售商品的小販嘴里喊出的一定是他的叫賣聲。他向著一個關閉的大門呼喊,然后鏡頭就切到這扇大門,這是一個沒有人物出現的“空鏡頭”,但它與小販的叫賣有關,這個鏡頭向觀眾暗示小販希望門里的人出來買他的商品。其二,影視作品中人物的說話聲與這個人物的口形活動相一致。影視的影像非常清晰,時常還有面部甚至是嘴巴的特寫鏡頭,以致觀眾在銀屏上看到的人的面部可能比在生活中看到的還要清晰。既然人面部的細微活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說話時嘴巴的活動當然可以看得很真切,那么觀眾聽到的話聲就必須與銀屏上人物嘴巴的活動相一致,就如同人在生活中說話的樣子一樣,否則就會讓觀眾感覺到不自然,讓人覺得不真實。當然,有時候電影制作者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而故意將聲音與畫面錯開,這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不屬于我們討論的普遍規律的范疇。
影視語言聲在影視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大致可以做如下分類。
(一)有臺詞人聲與無臺詞人聲。從是否有詞語的角度分析,影視人聲可分為有臺詞人聲與無臺詞人聲兩類。所謂有臺詞人聲是指影視人物說出的有具體詞句的話聲。絕大多數影視人聲都是有臺詞人聲,因為通常情況下,影視人物要用豐富多彩的詞匯和語句表達復雜的思想和情緒,相互間進行具體而又細微的意念溝通,他們發出的聲音是字詞的讀音,也就是在一種語言里約定俗成的有聲語言符號,這些有聲語言符號與文字語言符號具有一一對應關系,可以將說話聲轉寫成對應的文字,也可以把文字讀出相應的聲音。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聲都有對應的書面詞句,人有時會發出一些非言語性的聲音來表達思想和情緒,有時是無目的地下意識地發出一些聲音。例如,人在突然吃驚的時候發出“啊”的聲音,高興的時候會笑出聲來,悲痛的時候也會哭出聲來,人有時會發出嘆息聲,在不同的情緒和身體狀態下發出各種各樣的喘息聲等等。無臺詞人聲原本沒有相對應的文字,但為了記錄的方便,文字中會有“啊”、“呀”、“嗚”、“哈”、“嘿”等擬聲詞來代表它們。由于人嗓音音質不同,配音譯制片中的所有人聲都需要重新配音,這既包括有臺詞人聲,也包括無臺詞人聲,否則觀眾會聽出破綻,發現影片中的人物在說話時是一個人,而喊叫時就成了另一個人。
在影視作品中,無臺詞人聲與有臺詞人聲一樣重要,同樣具有敘事的功能。電影《指環王—王者無敵》1里有一大段弗羅多與蜘蛛精搏斗的情節,他一邊努力掙脫粘在自己身上的蛛絲,一邊還要與追殺他的蜘蛛精搏斗。在這段戲里,弗羅多沒有說話,但他一陣陣地喘著粗氣,不時發出喊叫聲,這些聲音和他的表情、動作融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弗羅多緊張的情緒,也展現了他奮力掙扎拼殺的活動狀態。所以制作精良的譯制片講究有人聲必配,哪管是一點點的喘息聲都不放過。
(二)真實的人聲與虛擬的人聲。從影視人聲是否是虛擬制作出來的角度分析,影視人聲可分為真實的人聲與虛擬的人聲。這里的人聲是指影視作品中人的說話聲,而虛擬聲則指人類之外的任何擬人化的形象說出的語言聲。因為只有人類才有語言,那么任何人類之外的影視藝術形象所發出的說話聲都是虛擬的。為了表現出這些聲音的虛擬性,藝術家一般要將錄制的人聲加以變形,讓它有別與一般的人聲,而具有一些該藝術形象的某些特點。例如,大象說話的聲音會比較低沉,松鼠說話的聲音會又細又高,鬼怪的聲音會非常得陰沉,帶有顫抖和回聲等等。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擬人化的藝術形象有:
動物,如《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的老鼠、鴨子等。
植物,如《指環王—王者無敵》中的樹胡。
想象出的生物,如《藍精靈》里的藍爸爸、藍妹妹,聰聰、笨笨等。
鬼怪,如《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
外星人,《阿凡達》中的佐伊·索爾達娜。
機器人,如《星球大戰》中的鬼伏。
(三)自然的人聲與變形的人聲。從影視人聲是否經過變形加工過的角度分析,影視人聲可分為自然的人聲與變形的人聲。所謂自然的人聲就是在自然的環境條件下人在現場相互間聽到的說話聲,也就是人聲最原始的本然狀態。影視藝術利用影像和音響模擬出一個人們在一個環境中對話交流的狀態,讓觀眾當作現場的旁觀者,在看到他們行動的同時聽到他們的說話聲,正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到的人聲多數是自然的人聲一樣,影視作品里的絕大部分人聲都是這種狀態下的人聲,用來完成影視人聲的基本功能,也就是傳達意義和推進情節的功能。
由于受到環境或者傳播媒介的影響,人聲傳達到聽著耳朵的時候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時候人聽到的人聲就不是本然的人聲了,聽者根據生活經驗往往能夠判斷出說話者處于什么環境中或者聲音是通過什么樣的媒介傳遞過來的,為了與自然狀態的人聲相區別,我們稱這種人聲為變了形的人聲。例如,在空曠的山谷或者在一個大的房間里,人說話的聲音會帶有回聲,這是因為聽者不僅聽到了直接傳遞過來的聲音,同時還聽到了聲音傳遞到其他物體然后又反饋回來的聲音,空間越大,回音的效果就越明顯。再如,我們在電話或者收音機里聽到的聲音與我們面對面說話時聽到的聲音不同,聽起來有些干和悶,有時還有雜音,這是因為人聲在通過電話或者收音機傳播的時候某些聲波被丟掉了,還有些無關的雜波被夾帶了進來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各種各樣變形的人聲,它們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經驗的一部分,那么為了使影視人聲聽上去惟妙惟肖,我們就必須根據生活經驗為錄制好的原聲做一些變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為人聲做特效。
在真實的人聲當中,只有一些特殊情況下出現的人聲才是變形的人聲,大多數都是自然的人聲。相反,幾乎所有的虛擬人聲都是變形的人聲,因為虛擬的人聲是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聲音,如果錄制的效果跟真實的人聲一樣,那反倒不真實了,缺少藝術的美感。虛擬人聲的變形設計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創作空間,錄音師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變形的人聲有:
電話聽筒里的人聲。
街頭高音喇叭傳出的人聲。
收音機、電視機傳出的人聲。
空曠環境下的人聲,如山谷、大的廳堂里的人聲。
人夢境里或者昏厥狀態下聽到的人聲。
天堂、地獄、水下等想象環境中的人聲。
隔著門窗聽到的人聲。
各種虛擬的人聲,如動物、外星人、機器人的說話聲。
綜上所述,日常語言包容在影視藝術作品中被轉化成為一種藝術語言,具有了所有藝術都共有的普遍性,即它的虛擬創造性,同時也具有了影視藝術的特性,即它的聲音性和畫面性。作為影視藝術語言的一部分,影視的人聲語言以其虛擬、變形等形態為我們營造一個多彩多姿的藝術時空,它逼真的一面讓我們通過虛設的但同時又是熟悉的語言來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在幻境中聽到我們真切的呼喚和現實的感受,而它虛擬的一面又給了藝術家以無窮的創作空間,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現實,擁有了虛擬的《未來世界》《盜夢空間》等等,從而有可能作為“麻瓜”來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聽到了現實世界聽不到的話語。
[1] 付龍,高昇. 影視聲音創作與數字制作技術[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 王宏參. 聲音質量主觀評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3] 林達悃. 錄音聲學[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4] 姚國強. 影視錄音—聲音創作與技術制作[M].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5] 黃會林,周星. 影視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伍振國. 影視表演語言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7] 王淑琰,林通. 影視演員表演技巧入門[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8] 梁伯龍,李月. 戲劇表演藝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注釋:①美國電影《指環王——王者無敵》,中影集團2004年引進。翻譯:顧鐵軍,譯制導演:廖菁、張偉,主要配音演員:姜廣濤、陸揆等。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