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 倬
論人物訪談節目全過程
文丨趙 倬
所謂人物訪談,其實就是比較有深度的專題性報道形式,當前,我國的電視節目形式越來越多,而人物報道已經在電視節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這類節目對于記者的要求比較高,在傳播意向、報道內容、專訪形式、采訪方式、問題設計、提問技巧、表現元素調動等方面都應該是記者進行統一考慮的內容。
人物訪談; 技巧 過程
梁衡是我國著名的記者,他提出:“新聞是七分采訪,三分寫作”,站在任務訪談的角度上進行分析,“訪”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換言之就是:“七分訪談三分寫作”,一定要認真對待“訪”在整個訪談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況下,采訪的時間是需要提前預約的,所選擇出來的訪談時間,最好是在被訪談者的工作不忙,并且情緒以及心理狀態都比較好的情況下,這種訪談時間是最為合適的。當開始正式訪談的時候,具體訪談時間應做相應的確認,因為通常情況下,被訪談者的時間都比較緊,工作也都比較繁忙,提前問清楚訪談時間,不僅有足夠的時間對采訪稿進行修改和調整,而且還能夠將自己的良好時間觀念充分地表現,給被訪談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從而更加容易配合。不過,在訪談節目進行的過程中,被訪談者也可能在陳述某一觀點或者意見的時候,或許是因為情緒突然激動或者突然想到某些相關話題,而導致節目超時。而在這個時候,記者就應該選擇適當的時間禮貌地提醒被訪談者,看其是否適宜繼續接受訪問,方便之后的時間繼續提問。
在選擇訪談地點和場合的時候,對于訪談對象回答問題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幫助。通常情況下,選擇工作地點進行訪談是最合適的,若是訪談對象不愿意在其工作地點接受訪談,那么就可以選擇在飯店、咖啡館或者公園進行訪談。至于訪談的場合,如果能單獨與被訪談者進行交流那是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樣可以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和限制,而雙方的溝通和交流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更深一層次的加深。
人際關系在訪談過程中是尤為重要的,而成功與否則需要由人際關系建立的好壞來決定的,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尊重和平等是三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第一,要表明自己究竟為什么而來,讓對方清楚自己的身份,同時充分地體現出訪談的目的、意義和內容,要明白地告訴被訪談者是如何成為此次訪談對象的,這樣的話,對方的顧慮和懷疑就會被完全打消,而且對記者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信任記者,認為自己對于即將要進行訪談所涉及到的問題有能力回答。第二,在訪談過程中,要有禮貌,并且謙虛的心態對待被訪談者,千萬不要盛世凌人,目中無人,擺臭架子,但是,也不要對被訪談者過分地吹捧和奉承。
語言信息的交流在訪談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不僅僅是語言可以傳達信息,人的行為、外貌、面部表情、目光和環境等同樣可以使相關的信息進行傳達,因此對于這些方面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于被訪談者的衣著、服飾以及打扮等形象特征都應該引起重視。第一,作為記者應該注意自己的衣著要與當天接受訪談者的衣著特征基本保持一致,這樣的話,與被訪談者就比較容易進行交談,更方便信息的交流;第二,要根據被訪談者的衣著和打扮,從中獲取相關的重要信息,在此基礎上,找到適合這次訪談的訪問方式和類型。
被訪談者的動作、姿態、面部表情、眼睛等肢體語言所體現出來的內容和意義都應該引起重視。對被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和姿態進行認真地分析和探索,準確地找到被訪談者的思維、情感,與此同時,找出適當、靈活的方式將這些內容融合到自己的思維中,充分地反映出來,如果在進行訪談過程中,被訪談者運用“點頭”的方式表示贊同,那么就應該繼續鼓勵被訪談者,讓其繼續剛才的話題。不僅要對被訪談者的面部表情進行充分地觀察,而且還要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在合適的時候,運用適當的面部表情將相應的信息傳達出去,若是緊皺眉頭,就是將自己的疑惑或者深思表現出來,將自己的疑惑表現給對方知道,感覺就是在問對方為什么,而當對方接受到這一訊息的時候,就會繼續談話,并且更深一層地解釋或描述給你聽。
一個人的眼睛是很重要的,人們經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站在訪問者的角度上而言,如果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記者,是不會將目光僅僅地放在被訪談者身上的,但是也不需要眼神過于閃躲,而是應該將自己的目光固定在對方的頭發、嘴唇和臉頰兩側的范圍,并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將自己的眼光與對方的眼光進行眼神上的交流和溝通。在此基礎上,對于對方所表現出來的眼神要及時領悟其意義。
建筑、活動場所、辦公陳設、活動以及其他人等周邊環境的相關信息,都是作為記者應該觀察和收集的基本內容,這樣的話,某些細節信息就會被生動地體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會時不時地觀察到一些細節,而這也需要作為一個記者應該有的敏銳洞察力和善于發現的眼睛。這種觀察在工作中是隨處可見和可用的。
當場記錄和事后記錄是訪談記錄的兩種形式,而在訪談過程中,到底選擇哪種方式更為適合,就應該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更靈活地選擇出適合的訪談方式。其實標準的訪問只需要在現場設計好的工具上進行記錄就可以完成了,最重要的是通常所做的很多訪談是與標準化不能相符合的,而這種記錄的難度也比較大,因為當場記錄會使被訪談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從而使訪談的質量和速度呈現下降趨勢。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選擇兩個人一同進行訪談,一個人正面進行主要談話訪談,另一個人坐在側面或者后面,運用筆記本進行相關記錄,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在訪談前征求被訪談者的意見,看是否可以使用錄音筆。事后就可以將錄音筆的資料與當場記錄的資料結合在一起,使訪談記錄更為完整和全面。
訪談結束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盡快將采訪到的素材及時整理出來,將寫好的稿子反饋給被采訪者,以征得被采訪者的同意。撰寫采訪稿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標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學問。在新聞事實和語言環境確定的情況下。不同的語言表達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閱讀效果。報刊上被人稱贊的好標題,大多都在譴詞造句和形式結構上別出心裁,給人以語言的美感。這類標題最顯著的特色,就在于充分發揮了漢語修辭的技巧和優勢,滿足了中國受眾講究文辭優美的傳統心理,所謂“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正是我們歷來行文的定律。在修辭活動中,除了要講究語言的選擇和錘煉之外,還要特別講究同一修辭格中求貼切、求新意。我們知道,比喻、比擬、借代、雙關、仿詞、對偶、對比、反復、設問、拈連等修辭手法在標題制作中,使用的頻率是最高的,但是好的標題永遠不會重復已有的語言,而是根據時代的變遷和特定語境下表情達意的需要,不斷創造出意新、詞新、句新的好標題來。
針對期刊的人物訪談的標題,大部分都是利用一個“訪”字開頭的副標題,從而使“訪”字被充分地體現出來。為什么要將“訪”字充分地顯現出來,其實就是對談話紀實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被訪談者人物的觀點要明確重點地闡述出來。談話紀實不僅是談話的記錄真實可信,而且對于被訪談者在談話時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從而使其自身的特征充分地表現出來。古人云:“言,心聲也”。這就說明,通常情況下,人的語言可以將其自身的性格體現出來。因為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生活環境、職業地位、個人秉性、年齡以及經歷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通常都可以通過特別的語言方式,表達形式以及口氣、強調體現出來。僅是站在表達形式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就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嚴肅,有的經驗豐富,有的羅嗦,有的外露,有的含蓄,有的謙虛等等,但是對于記者而言,只有在面對人物特征性格的個性化語言上抓住重點,讀者必定會對文章有興趣,而且還能夠保證接收到真實可信的信息,最終獲得“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
[1] 王忠. 質疑:讓人物訪談節目更具張力[J]. 山東視聽(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學報),2006(4).
[2] 董倫峰,周洪波. 高端人物訪談節目的主持藝術[J]. 新聞愛好者,2006(6).
[3] 郝潔. 人物訪談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J]. 新聞采編,2006(3).
[4] 趙玲玲. 人物訪談的提問藝術——《楊瀾工作室》的啟示[J]. 電視研究,2002(12).
[5] 嚴青梅. 淺議電視人物訪談節目主持人素質[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9).
[6] 何含. 增強電視人物訪談的魅力[J]. 記者搖籃,2009(1).
(大同電視臺,山西大同 03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