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 彬 董欣育
(泉州晚報社,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報業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有本土的《泉州晚報》、《東南早報》和《泉州商報》,有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福建日報》、《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晉江經濟報》、《石獅日報》和《南安商報》,其中《東南早報》和《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屬自辦發行,其他報紙郵發。
社會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沿海區域因勞動力短缺和勞動保障的不斷完善,客觀上造成了社會上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除工資外,人力資源的社會福利成本也在增加。以泉州市為例:在2008年,因員工流動性大,單位僅為員工中少部分人繳納社保,到2011年,人均社保月支付200元以上,按發行人數在500人計算,單位年繳費將超120萬元。
企業運營費用的持續增長。不斷推高的油價是報紙發行運營成本上漲的主要原因。近幾年,油價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給發行投遞和運輸帶來很大壓力。很多報社很早就給予一線投遞人員油費補貼,這部分支出直接反映到發行成本中去。房租費用支出也是發行運營成本上漲的重要原因,由于2010年和2011年社會整體物價水平上漲較大,房價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房租市場房租租金也水漲船高起來,房租租金的上漲造成運營成本支出增加。
互聯網、手機報閱讀的擠壓。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網民數量的快速增加,手機閱讀群體的增大,導致紙質媒體閱讀群體整體萎縮。泉州晚報社旗下的《泉州手機報》訂閱量從無到有,2011年訂閱量超25萬份,大量普及的智能手機提供隨時隨地的無線上網便利,網民的年輕化和手機閱讀人群的增加限制了紙質媒體的發展空間。
收入低下導致發行隊伍萎縮。2009年以來,泉州市本地生產性企業因缺工嚴重和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的提高,本地企業普遍大幅提高員工待遇,企業收入與報社發行員工收入差距在拉大,客觀上也導致泉州市場上年輕的員工、優秀的員工和學歷較高的發行員工都流向企業。新員工招收困難、特別是高中以上學歷、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輕員工招收困難,導致發行隊伍整體素質不斷下降,帶來各類發行困境的出現。
發行業務結構調整乏力。為了應對外部社會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價水平的上漲,有的發行部門采取跟進的辦法,通過提高單位油費補貼或增加工資水平來留住員工;有的發行部門通過整合發行線路、壓縮隊伍規模,提高平均投遞數量來提高員工收入;還有發行公司通過調整發行結構,合并發行線路,嘗試與第三方合作來保證員工收入。
發行服務滯后于城市快速擴張。由于城市拆遷和快速擴張造成客戶搬遷,從而產生部分客戶線路遠無法投遞、新址送報時間晚或新址不明投遞不到位、新建設住宅樓層較高客戶要求直接投遞入戶等一系列的發行新問題,加之客戶服務的新要求和差異性,這些都造成發行服務出現新困境。
一方面應清醒認識現有局面,立足自身,做好攻堅和打持久戰準備。面對問題,各級發行人員要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在報款無法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與增加員工收入。另一方面,合理的調整發行結構,自挖潛力,加強自身隊伍建設,通過自我造血來改變發行不利局面。首先,對發行區域的重要程度進行劃分,根據重要性調整發行比重,適時調整員工投遞線路與份數,逐步將部分費用高、非廣告重要地區的線路合并或淘汰,將有限的費用用于提高中心線路、鼓勵訂報、表彰優秀員工身上。其次,加強隊伍建設。在員工流失嚴重的情況下,自挖潛力,加強發行隊伍培養。應確實加強發行員的個人素質,特別是征訂和投遞服務水平。從入職第一天起,各級管理人員要手把手的培訓新員工,通過“傳、幫、帶”讓新員工盡快適應發行工作;還應不定期組織技能培訓和區域間的交叉互動交流,讓員工們相互交流,促進團隊整體水平提升。另外,通過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獎優罰劣制度,讓員工在統一的平臺上競爭,通過優勝劣汰,發現優秀人才,為發行工作培養更多后備人才。
綜觀發行面臨的困難,員工收入偏低是一個重要原因,如何有效提高員工收入水平,留住員工安心工作成了報社一大難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大力拓展本外報業務征訂業務,努力實現“本報收入為主、其他報業收入補充”的經營模式,將非本報業務收入作為發行另一重要收入來源,向市場要效益,增加員工收入。二是增加報社的發行投入是穩定現有發行隊伍的有效手段。培育發行隊伍的其他收入來源需要一個過程,也只是輔助手段,報社適當的發行投入才是發行穩定的保證。三是可以通過拓展非報業經營,如夾頁、分類廣告、物流配送或承攬其他業務,為發行隊伍和員工創收創造良好條件。
加強與郵政局合作是未來發行趨勢。在福建省除了福州日報社發行公司和廈門日報社發行公司擁有兩張報紙發行外,大部門報社都是一張報紙一支發行隊伍。在當前形式下,單獨一張報紙的報款收入無法滿足發行隊伍發展的需要。需要與郵政部門等第三方合作優化發行結構,破解發行費用居高不下,投遞人員缺口嚴重等問題。通過與郵政部門合作可以為局部費用高、線路偏遠又非重點發行區域等發行困境提供一種解決辦法。實踐中甚至可以嘗試直接與縣市郵政局簽訂郵發合同,單獨考慮交由郵政部門發行,將自辦發行網絡作為一種威懾力量存在的發行模式。■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2]李鵬.中國都市報全媒體轉型的趨勢與路徑[J].傳媒,2011,(02)
[3]呂尚彬,車蒙娜.都市類報紙主流化轉型的路徑、誤區及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01)
[4]張敏.在“找死”中羽化成蝶——關于傳統報業贏利前景的思考 [J].新聞知識,2007,(09)
[5]鄭瑜.也談“報紙消亡”[J].當代傳播,2007,(02)
[6]冀萬林.高成本時代的都市報發行戰略轉型[J].傳媒,2009,(02)
[7]李明照,陳建華,賀茂國.都市報發行,如何在高成本時代實現戰略突圍?[J].中國報業,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