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曉龍
(漯河日報社,河南 漯河 462000)
近年來,突發事件頻發成為國際、國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綜觀國內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表現,總體而言是成熟和專業的,但也存在著制度不規范、人才不集中、信息平臺單一、應急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媒體怎樣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機制,確保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媒體應當有一支什么樣的應急報道隊伍?面對微博、手機報等新興網絡媒體,如何調配和整合資源,掌握輿論主動權?媒體如何建立應急保障體系,為一線采編人員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筆者在此略作探討。
建章立制是媒體應對突發事件之本,具體可分為:應對突發事件預案、啟動機制、執行機制、情況反饋機制、特殊事項處理、請示報告等。需要說明的是,應對突發事件預案機制的建立,必須把突發情況設難,使機制“立”在日常,“練”在日常,檢驗在“戰”時。可以說,媒體建立了什么樣的預案,做了哪些嘗試,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建立指揮層。成立突發事件領導小組,建立指揮層,以確保對事件的準確判斷和快速反應。要做到統一領導、統一協調,提高效率,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要建立與上級政府機關的溝通機制,掌握報道方針,維護新聞紀律,做到安全報道,實現媒體穩定社會的“導向”功能。
骨干報道隊伍。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要打破日常部門管理界限,抽調精兵強將,組成骨干報道隊伍。編輯、記者等各個環節人員要主動配合,組成任務小組,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機協調。
策劃預案。根據媒體自身特點確定報道規模、方式,并進行精心策劃。策劃應力求出新、出奇,發揮自身優勢,突出主體作用。各媒體可以開展“一報多媒”的立體傳播形式,以達到好的報道效果。
應對突發事件時的新聞工作能不能做好,關鍵在于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應急隊伍。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要有一支講政治、講奉獻,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隊伍,做到這一點,必須從日常抓起。
用好新聞隊伍中的“老人”。老記者、老編輯是媒體的骨干力量,他們在長期的新聞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解決和處理各類問題會更加得心應手。媒體要重視這個群體,把老編輯、老記者真正當成媒體的寶貴財富,向他們取經,把好的工作方法用實、用活、用新。
培養一批新人。新人是媒體的新生力量,也是媒體的未來。看一個媒體的發展怎樣,未來會發展到哪一步,關鍵就是看這個媒體的“老人”有沒有厚重的積淀,新人是否有活力。要加大對新人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打牢思想根基,拓展思維視野,提高能力水平。
強化團隊意識。奧斯特洛夫斯基有句名言:“不管一個人多么有才能,但是一個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和更有力。”“集眾力,辦大事”是團隊精神的優勢所在。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媒體要整合資源,無縫銜接,發揮優勢,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建立密切的關系,合力應對突發事件。
“微博先聲奪人,手機報強勢發力,紙媒借力網絡不可回避。”這是公眾對全媒體現狀的評價。不可否認,全媒體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新興的網絡媒體,特別是微博,它發布的快捷性與傳播的迅速性,如今已成為最搶眼、最時尚的信息傳播平臺。在應對突發事件中,整合報紙、網絡和手機報,向讀者提供立體化的新聞信息,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才能更好地引領輿論。
組成全媒體突擊隊。可在總編室、記者部、網絡部、視覺新聞中心等部門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全媒體突擊隊,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先遣部隊”,完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任務。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全媒體突擊隊要互聯互通,在第一時間開展報道,為讀者、網友提供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等形式豐富的新聞信息,打造全媒體立體化的傳播效果,增強主流媒體的影響力。
培養一批專欄、微博名家。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各媒體要為編輯、記者開設具有一定特色的專欄,支持他們開通微博。要力爭把一些敢寫、寫得深的編輯、記者培養成在某領域有一定權威的名家,以便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能夠用名家和“人氣”引領輿論,并通過對“群體”的打造,形成媒體的團隊權威力。
建立權威發布制度。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媒體應對突發事件中,要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對發布權威信息的時間、節點、內容、延伸性、深度等要有所把握。要記好事件發生的“流水賬”,明確哪個人負責哪一個環節,哪一種情況出現后由哪些人來具體處理,以確保信息公布的通暢、快捷和真實。
新聞媒體要快速反應,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突發事件,引導社會輿論,必須建立起應對突發事件科學有效的組織架構和保障機制,將突發事件報道的運作和管理納入媒體的日常管理中,提供制度保障以及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保障支持。
建立突發事件報道領導機制。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媒體要合理調配人力、物力、財力,科學調整保障計劃、報道版面或刊發時間,以確保對突發事件報道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突發事件發生時,媒體應立即成立并啟動大編輯部,統一掌控媒體資源,圍繞一個主題來安排版面或節目內容,對突發事件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多角度的報道,形成報道的規模效應。
資金、技術和物資保障。民眾對突發事件的關注度非常高,媒體組織工作有力,新聞報道效果好,將極大地提高媒體的知名度。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媒體每年對突發事件報道要作出專門的經費預算,以保障記者采訪突發事件時的差旅支出和獎勵費用。有條件的媒體,可以購買衛星新聞采訪車、便攜式電腦、微型攝像機、高清拍照手機等先進設備,為突發事件報道提供良好的物資保障。
法律知識保障。突發事件牽涉面廣,影響范圍大,要求新聞工作者平時要加強對國家有關宣傳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學習。媒體可以每月或每季度組織一次法律、法規常識學習,每半年進行一次考試,通過不斷的開展學法活動,使新聞工作者養成依法、客觀、公正報道的習慣。同時,媒體單位和個人報送、報道突發事件信息,都應做到及時、真實、守紀律,不遲報、謊報、瞞報、漏報新聞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