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慧珍
(南陽電視臺,河南 南陽 473000)
人文關懷是和諧社會的特征,在文化發展和歷史發展中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今,電視作為一種影響巨大的大眾媒介,更是全方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考的方式。隨著電視產業化、市場化時代的到來,強化新聞報道的受眾意識,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尋求與觀眾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讀普通人的生命意義,增強新聞傳播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已勢在必行。那么,電視新聞如何能夠入情入理,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如何使電視新聞體現“人文關懷”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新聞是對“重要事實”的報道,多年來,我們對此理解似乎存在這樣一種偏差,總認為新聞報道的是“重要事實”,我們只要能把握好說清楚事情的五個“W”,就算是一條合格的新聞,殊不知這其實只是新聞報道的初步要求。我們知道,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發這類自然災難,也是因為它們正在或將會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而引起我們的關注,從而成為新聞的。因此,我們在選題上要更多地從“人”出發,站在最廣大觀眾的立場上,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去關心絕大多數觀眾所需要或感興趣的問題。老百姓如何關注社會環境、改善生存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又如何去追求新的生活目標,實現人生理想,完成自我超越,就成了我們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道,還是各地方臺以及筆者所在的南陽電視臺的新聞,關注百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社會生活類的所謂“軟新聞”都明顯增多。我們驚喜地看到,每到“五一”、國慶、春節黃金周期間,各頻道新聞節目中一改以往只報道旅游景點如何人流如潮,各車站碼頭如何人滿為患的表面熱鬧,不管他人窘迫的做法,而將各地旅客流量預報、景點接待能力、客戶入住率以及旅游消費者投訴等置于顯要位置予以特別關注。提前提醒出游人們。這種變化體現的實際上是要新聞工作者加強受眾意識,是一種當好觀眾生活參謀的人文關懷。
記者的職業就是與人打交道,而他的對象則是形形色色、各行各業,因此,在職業、家庭、教育程度、成長經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心理氣質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如何讓他們敞開心扉、盡快觸及記者想了解的實質性問題是采訪的關鍵所在。采訪者應該根據每一個不同的采訪對象的獨特情況設計出別出心裁的采訪方案,至關重要的把握好人文關懷的理念。在采訪中,從平視的角度出發,深入人物內心,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唯唯諾諾,應充分尊重被采訪者。應關注被采訪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狀況,進入被采訪者原有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真正進入被采訪者內心深處,從而在輕松、自然、和諧、推心置腹的交談中,獲取第一手材料。這就要求采訪內容,關乎人、關乎人的生存現狀及未來發展。同時,也要尊重自身(尤其是采訪領導時),做到不卑不亢。特別是批評性新聞的采訪,記者不能咄咄逼人,鋒芒畢露,一定要堅持真理與正義,充分考慮報道行為的倫理原則和道德合法性依據。新聞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采訪費雯麗的記者所提的問題:“你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扮演什么角色?”成為新聞史上的笑談,其實并非他不知道費雯麗在該劇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缺少采訪經驗和人文關懷,從而讓被采訪者產生被忽視而不是被尊重的反感情緒。還有一個典型例子:一九八三年,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十三陵附近植樹,某大報記者讓鄧小平同志談談感想,沒想到他頭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們是來勞動的,不發表感想。別的記者失望之余走開了,只有一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采取了這樣的試探:“您一九五八年來勞動過,二十多年了,變化大嗎?”一直干活的鄧小平同志直起腰回答:“現在滿山都是樹。”記者問:“您說過植樹要植二十年?”小平大聲說:“綠化祖國造福子孫后代,不只要堅持二十年,要堅持一百年,一千年!”這個例子說明:只有以人文視角深入被采訪者的內心深處,才會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要使電視新聞充滿人文關懷,除了進一步強調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還要加強新聞傳播的現場互動性與溝通參與性,提高新聞的親和力與感染力。我們的新聞報道只有被觀眾認可接受,引起他們情感上的波動與共鳴,并讓其參與其中,才算達到傳播目的。因此,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的傳播境界,在新聞報道中就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盡可能發揮電視媒介的特長。積極引導觀眾參與,加強相互間的溝通與互動,要讓觀眾對著電視機而感受人際傳播的親和力與感染力,讓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傳播鏈條中的一份子。只有這樣傳播才算完成,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為了能吸引觀眾,讓大眾傳媒具有人際傳播的魅力,國外許多電視新聞播報都盡量以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新聞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報道,讓處于不同方位的主持人以及主持人與現場記者、當事人乃至于觀眾之間進行多點切換,頻繁互動。把各種真實的聲音,一個個新聞現場,全方位立體交叉展現于觀眾面前。觀眾仿佛也被帶入到了事件現場,與記者在同一時間去親歷新聞事件,去看、去聽、去感受、去注意每一個細節,去領略現場所特有的氛圍。這種只有電視新聞才具備的現場感染力,讓觀眾完全融入新聞事件及新聞報道之中,其傳播效果自不待言。
此外,充滿人性的畫面編輯也是電視新聞充滿人文關懷所不能缺少的。畫面編輯的人文關懷暗含了記者、攝像對人的尊重和愛護。不濫用自己的采訪權,充分尊重被采訪者和受眾的權益,拍攝時獲取的資料,要恰到好處地進行選擇編輯,在真實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地表現。
總之,人文關懷要始終貫穿在整個新聞活動中,它是時代的要求,是現代文明的要求,是一個媒介所必須有的社會責任之一,也是媒體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