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虹芳
(臨滄日報社,云南 臨滄 677000)
“新聞記者”一詞從開始就與調查研究密不可分,新聞記者這一名詞,是隨著現代新聞事業的出現而出現的,至今大約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經將新聞記者稱之為訪員、訪事、訪事人。“訪”即走訪、調查。新聞記者的工作性質就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傳播新聞信息、傳播典型人物和經驗的宣傳教育工作。而新聞信息和典型人物和經驗的得來,又需要通過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采訪就沒有新聞寫作;沒有成功的采訪也不會有成功的新聞作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調查研究工作。陸定一曾經說:“應該教育記者,做老老實實的人,做具有科學態度的人,肯下工夫做調查研究的人。”
過去老記者常說:“腳板底下出新聞——新聞是跑出來的。”在傳媒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中宣部仍然提出了“只有接地氣,才能有靈氣”的號召,進一步說明新聞工作者仍然要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每一篇好的新聞作品的背后,都是因為有了一次次深入的采訪和調查研究。在這里,筆者結合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實踐和體會,談談對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認識和體會。
深入調查研究,升華思想認識。客觀事物是紛繁復雜的,又是瞬息萬變的,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把握一個事物,是十分不易的。現象和本質要區別開來,主流和支流要區別開來,真與假要區別開來,全靠深入細致的采訪、調查研究,特別是對突發性新聞的報道。2005年10月1日,也是十一黃金周的第一天傍晚,筆者接到記者部電話:臨滄市永德縣一名公安民警在與販毒分子搏斗中身負重傷,具體情況不詳,需要立即出發前往事發地進一步采訪,當晚筆者連夜乘車趕往永德縣。事件發生后,一時引起轟動,成為輿論的焦點,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筆者想“新聞報道必須絕對真實”,用事實說話這是一個新聞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在歷時近半個月的采訪中,筆者堅持到基層、到一線,采訪了事發地——永德縣小勐統鄉的當地村民,縣公安局的領導和一般干警,組織部門的同志,英雄的愛人和父母兄弟、同學同鄉,以及公安協管員。還采訪到了許多英雄的事跡。特別是三次前往地處山區、離縣城70多公里的英雄工作的地方,也是他鍛煉成長的基層派出所——永德縣小勐統派出所,筆者采訪到了英雄很多生動、鮮活、感人的事例。由于采訪深入、扎實,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做好報道、還原英雄本色奠定了基礎。
采訪回來后,筆者寫出了《休假探親不忘使命只身緝毒身負重傷羅金勇英雄壯舉震撼人心》,同時,撰寫本報評論員文章《浩氣凜然可欽可敬》配發。之后又陸續發表了《全力搶救英雄的生命》、《同仇敵愾擒毒犯》等,以及記永德縣公安局民警羅金勇的系列報道《百姓的好“警長”》、《販毒分子的克星》、《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緊要關頭沖在前》,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羅金勇英雄壯舉震撼人心》獲2005年度云南禁毒好新聞二等獎,評論《浩氣凜然可欽可敬》獲中國城市黨報2005年度新聞獎二等獎。公安部門也前來索要所有報道,上傳到公安內網。
深入調查研究,尋找事物的規律性。沒有一定的廣度,也就沒有一定的深度。2010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學經驗·找差距”臨滄市百名記者萬里行采訪組,先后到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地進行采訪,歷時二十多天。近幾年來,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地旅游業十分火爆,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的旅游熱區,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和旅游開發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這種發展勢頭在我們的采訪活動中時時刻刻都能夠看到和感受到,也時時觸動著
我,也引起我特別的關注。隨著采訪的深入,了解情況的增多,我的認識也隨之深化,尋找到了其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報道的方向也越來越清晰。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地結合當地實際把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與旅游業有機地結合起來,賦予旅游業更加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旅游者在美麗山水間和五彩草原上、在寧靜古城中,感覺文化、觸摸文化、欣賞文化、品味文化、享受文化,同時留下持久而美好的記憶。因此,三地的旅游業能得以迅速發展就是借助了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三地也以文化為魂發展旅游業,使文化和旅游有機地結合,最終實現了“雙贏”。
采訪回來,筆者寫出了通訊《旅游:借力文化好遠航——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地以文化為魂大力發展旅游業》,獲得第25屆(2010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同時,獲得此次采訪活動的優秀新聞作品獎,筆者也由此被臨滄市委宣傳部表彰為優秀新聞工作者。
深入調查研究,吃透“兩頭”激發寫作靈感。記者在采訪一篇報道之前,必須對這個報道大體上有哪些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明確報道思想,這樣下去采訪的時候才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從什么地方深入挖掘材料等等。
2011年7月,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臨滄市第三次黨代會召開,《臨滄日報》開設了“2011年重點工作巡禮”專欄,筆者參加了農業產業化篇的采訪報道任務。下基層采訪前,我首先就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二五”規劃綱要進行了認真的學習,根據采訪報道方案,重點了解全市“十二五”期間對農業發展的規劃,吃透精神。同時,深入市農業局各科室全面了農業部門落實“十二五”規劃的計劃、措施,以及當前農業發展現狀等,使自己心中對全市農業現狀、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有了一些了解,為完成本次采訪任務打下了基礎。
采訪報道方案中有一個選題是對發展瀾滄江流域經濟走廊的報道,瀾滄江流域經濟走廊是市委、市政府新的發展思路,選題的范圍比較寬泛,而且規劃剛剛付諸實施,如何做好這個選題的報道呢?到基層后,對瀾滄江流域經濟走廊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了解,先后采訪了當地農業和漁政部門負責人,并深入到電站庫區,以及生態魚養殖場,采訪了養殖公司經理、技術人員和養殖工人。特別是采訪了具有二十多年漁業研究的教授、兼公司技術副總經理后,了解到瀾滄江流域水質未受到污染、肥瘦適中、浮游生物基本滿足現有魚類的食物需求,非常有利于漁業養殖,而且當地的土著魚品質優良、獨特,生態漁業發展前景和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以及漁業養殖帶動周邊農民致富等情況有了具體、較全面的了解,尋找到了報道的方向。同時,也因為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到了電站下閘蓄水后形成百里長湖的壯觀場面,更加激發出寫好報道、做好標題的激情和靈感。寫出了通訊《滄江水闊憑魚躍——瀾滄江庫區漁業經濟開發紀實》,得到了上級和農業部門及同事的好評,并被收入《市第三次黨代會學習輔助資料》。該通訊還獲得第26屆(2011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