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邱佳穎
(瑞安廣播電視臺,浙江瑞安 325200)
民生新聞在廣義上屬于社會新聞,以“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為主要特點,在內容上主要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民生新聞目前在學界沒有明確的定義。綜合業界和學界的觀點,民生新聞可以定義為: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
2.1.1 媒體定位狹隘
民生新聞雖說是以反映民眾生活為主的社會新聞,更加注重人文關懷。
但是在進行民生新聞報道的時候,不能忽略國計民生的大環境。許多民生新聞節目把報道重點更多的放在軟新聞和小新聞上,而與政府政策相關的對民眾生活引導作用更大的新聞數量很少。現在的民生新聞節目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了“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上,為了降低制作成本,避免觸動政策底線,很少報道從根本上解決民生的“教育、三農、就業、就醫”等問題。筆者認為,真正惠民的民生新聞欄目不僅應該包含民眾的日常生活,更應該把重點放在與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政策和動向上。
2.1.2 媒體職業道德下滑,民生新聞內容盲目跟風,報道不實。
許多節目為了效仿已經成功的民生新聞欄目,從節目環節設置到新聞內容完全復制過來,在同一區域市場上,民生新聞信息有相同的風格、形式和內容,形成了在區域市場內部的盲目跟風等惡性競爭現象。有些節目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對新聞事件進行過度夸張的描述,更有甚者,以利益誘惑知識水平不高的民眾來“演”新聞,違背新聞的真實性來追求高的收視率。
2.2.1 遵循新聞要素,不做虛假新聞
新聞價值的五要素包括: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一則新聞具備的五要素越多,這條新聞對于受眾的吸引力就越大。但是大眾傳媒不能因為一味地爭取受眾數量,就通過虛假手段制造新聞的五要素。也不能為了可以滿足新聞的五要素,而限制了新聞的深度報道,使新聞報道表面化和市井化。
2.2.2 樹立正確的民生新聞價值取向
民生新聞最根本的價值體現就是能夠幫助老百姓解決就業、教育、分配、就醫和穩定等民生問題,所以大眾傳媒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首先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百姓的實際需求出發,實事求是,設身處地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杜絕形象工程,與時俱進提升新聞與百姓的貼近性。
其次,民生新聞應以傳播正能量為主,多進行正面報道。縱觀現在各地方臺的民生新聞欄目,多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其中為了吸引人的眼球,更涉及犯罪、隱私等內容。這些負面信息不僅沒有幫助民眾肅清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反而引發了啟動效應,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2.2.3 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引導正確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
傳媒人應該具備新聞傳播的基本素養,更需要具備傳媒人的社會責任,關懷普通大眾,體恤百姓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民眾生活中遇到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他們在社會中積累的負面情緒,需要大眾傳媒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大眾傳媒應該充分利用民生新聞的感染力優勢,用溫情化的媒介手段,感染觀眾,用真實的情感表達引導民眾進行積極的問題思考,對受眾表達支持和理解。
2003年10月1日,廣東南方電視臺創辦了廣東最早的一檔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今日一線》。《今日一線》欄目一開始就確定了“以受眾為中心”的發展宗旨,從節目形式到節目內容都是心向觀眾的。筆者聯系跟蹤了這檔在廣東收視率很高的民生節目。《今日一線》分為“一線現場”、“封面故事”和“記者跑腿”等單元,在內容上注重災難報道和故事現場報道,在履行媒體社會責任、反映基本民生問題、采納民眾意見、解決民生糾紛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節目框架,備受觀眾青睞。但是隨著廣東地區的其他民生節目《今日關注》、《新聞日日睇》的相繼發展,《今日一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陷入同質化競爭當中,逐漸顯露節目板塊缺乏創意和文化內涵等弊端,無法突出民生新聞特點,有發展成“大雜燴”的趨勢。仔細研究其中的問題,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新聞報道嚴重同質化,新聞內容無新意;新聞的深度報道不足,流于膚淺和泛濫;未形成品牌優勢,節目各方面資源未形成核心競爭力。
縱觀全國,《今日一線》這樣的地方民生新聞節目很多,民生節目從雨后春筍般的大熱形勢發展到現在多而不精的瓶頸期,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現筆者根據文章中分析出的民生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對民生新聞報道提出幾點改進策略。
3.2.1 注重民生新聞報道質量,注重人文關懷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二字,從之前的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延伸出更多偏向精神層面的意義,體現出更多的人文氣息。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傳播媒介,應該避免一味追求收視率的錯誤觀念,堅持“內容為王”,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切實關注民眾的生活,關懷百姓冷暖。
3.2.2 加強深度報道,結合國計民生,提升節目對民眾生活的指導性
民生新聞報道在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更要注重節目內容的深意和結構的合理化,深度報道做的好與壞,是區分一檔民生新聞欄目做得好與壞的標準。民生新聞的報道,不能只停留在讀報,讀新聞上,也不能太過于娛樂化,一味地迎合所有受眾的審美標準。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高屋建瓴,真正給民眾生活更加有益的引導,給民眾帶去更深刻的認識和啟迪。
3.2.3 合理利用資源,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品牌化,市場化發展
民生新聞由于貼近百姓生活,與受眾有更多的交集,可以利用的新聞資源非常豐富,地方電視臺不應該只把視野局限在本地的新聞資源上,應該加強與其他媒體的溝通,形成資源共享,實現雙贏。另外,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應加強自身品牌的建立,從特色主持人到特色欄目都是一檔節目制勝的法寶。同時,要有創新意識,立足自身優勢,突出地方特色,樹立自身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
[1]許強,曾鵬. 略論當今民生新聞的特點及其現狀反思[J]. 湘潮,2008.
[2]王麗華. 媒介要正確引導到的輿論[M]. 山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
[3]白貴. 當代中國傳媒社區的新進路[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