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飛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試論知假買假是否可適用懲罰性賠償
◆沈逸飛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近年來,隨著市場上假貨的泛濫,有些人為了懲治不法商販同時從中牟取利益,從事“知假買假”的打假行為。本文從“消費者的認定”與“欺詐的認定”這兩個問題入手討論知假買假者究竟是否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
知假買假打假行為懲罰性賠償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經濟日趨繁榮。但是,市場經濟中假冒偽劣商品、坑蒙拐騙的欺詐行為也時有發生,為廣大老百姓所深惡痛絕。于是便出現了消費者買假索賠的案件,近年來甚至出現了“職業打假者”、“打假公司”。
我國的司法實踐對知假買假案件的態度經歷了由支持到否定的轉變。2004年4月,上海市法院就審理“知假買假”或“誘假買假”賠償案件作出判決:經營者對故意購假的消費者不構成欺詐。對“知假買假”或“誘假買假”的消費者要求經營者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為《消保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承擔“退一賠一”責任的訴訟請求,法院將不予支持。但是,如果經營者不能證明消費者存在“知假買假”或“誘假買假”行為的,則應認定經營者的銷售行為構成欺詐,可以適用“退一賠一”。
“知假買假”的行為究竟是否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一問題引起了消費者和法學界學者的熱烈討論。
“知假買假”顧名思義是指行為人明知商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存在瑕疵或并不來源于正規渠道(也就是商品與描述不符,涉嫌欺詐)而購買,以期獲得賠償而取得額外的收益。理解這一概念的重點在于“明知”,這就意味著不是被動受欺詐而是主動地自愿地承受購買到不合格產品的后果。正是這一主觀因素引起了關于行為人身份是否是需要被保護的消費者的爭議。
懲罰性賠償的制度起源于美國,美國國會對其目的作了明確界定:有關懲罰性的判決是由于被告無視原告的權利,因他的不法行為而得到的賠償數額將可能超過原告的實際損失。這一制度的產生一方面是對受害人的慰藉,另一方面是對侵權者的懲戒。
我國借鑒了美國的這一制度,在《消保法》中設立了有關“懲罰性賠償”的條文。其目的在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打擊制造、銷售偽劣產品的商家。這一制度的設立可以被看作是對“補償性賠償”的補充,因而必須建立在“補償性賠償”的基礎上。前者相比后者更進一步,正因其“懲罰性”的性質,它的適用必須有一定的限制,切忌濫用,這樣才能很好地維護法律的公平與嚴謹。從《消保法》四十九條來看,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的前提是商家的欺詐行為,由此對于欺詐行為的認定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里涉及的焦點是對《消保法》第二條以及第四十九條的不同理解。《消保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這里,知假買假者是否是消費者成為爭議焦點;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其中,對于商家欺詐行為的認定是另一爭議點。
基于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分析思考,我認為知假買假不可適用懲罰性賠償。首先,知假買假者不是我們這里討論的消費者,不可適用《消保法》來進行保護;其次,即使適用《消保法》商家的行為也不構成欺詐行為,因此無法適用由《消保法》四十九條所規定的懲罰性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專業打假案件較少,“身份”沒有引起法官的重視,法院主要堅持消費品標準。隨著專業打假案例的增加,打假發展成為一個職業。有些法官開始從牟利的內心動機來審查買假索賠行為,否認打假人的一般消費者資格。隨著打假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個人偏離一般消費者的傾向也就越嚴重,于是法院對其判決也就越不利。由此打假索賠敗訴的案例越來越多。
根據《消保法》第二條我們不難看出,《消保法》意義上的消費者的判定有兩個要件:主觀要件,即購買者主觀上須以生活消費需要為購買目的;客觀要件,即客觀上發生了購買、使用或接受服務的行為。兩要件缺一不可。由此,我認為“知假買假”、“打假公司”都不是真正意義的消費者,其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不能適用《消保法》調整。知假買假者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其賠款,若經營者同意退貨并給予其“雙倍賠償”,假買假者必欣然接受。這樣看來其退貨的過程正是一次交易活動,且是“雙贏”的交易,經營者避免了因自己出售假貨被行政機關予以處罰的后果;而買假者亦獲得了“利潤”。顯然,這種知假買假行為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消費的。綜上所述,知假買假者不是消費者,不能適用《消保法》保護。
對《消法》第四十九條中的“欺詐”的解釋適用,須從我國民法反欺詐制度入手。根據法律位階來看,我國民法反欺詐制度包括三個層次的法律規定:首先是《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其次是《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合同可以撤銷,當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時該合同無效;再次才是《消保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這些法律共同構成我國統一的民法反欺詐制度。在法律解釋上。應當對三部法律中的欺詐概念,作統一解釋。即對《民法通則》上的“欺詐”概念、《合同法》上的“欺詐”概念和《消保法》上的“欺詐”概念,必須采取同樣的文義、同樣的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十八條規定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欺詐的情形。該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構成欺詐應具備四個要件:欺詐方具有欺詐的故意;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被欺詐的一方因欺詐而陷入錯誤的認識;被欺詐一方因錯誤認識而作出了意思表示。
因此,因欺詐行為而導致消費者的錯誤認識,以及因錯誤認識而導致意思表示這兩個因果關系,是民事欺詐不可缺少的構成要件,僅僅是欺詐行為不能構成民事欺詐。
大多數站在消費者立場的人認為,消費者應當捍衛自己權利,知假買假應該受到鼓勵,而商家的欺詐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以何種有效的規則管理市場經濟中的不規范的行為值得探討。
正是因為公共權力管理市場的職能的局限性,如執法不力、司法制度不完善、立法不完善等,才最終導致這種制度外的消費者自力救濟的手段應運而生。究竟是選擇完善制度本身,還是依靠消費者個體的力量與違法經營者進行抗衡,市場經濟宏觀調控者特別是立法機關應當做出慎重抉擇。
[1] 何啟明,郭俊.“知假買假”之法律簡探.法學天地,2001,(3).
[2] 梁慧星.關于消法四十九條的解釋適用.人民法院報,2001-3-29.
[3] 周鴻雁.“知假買假”不應當保護.法制與經濟,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