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蓉 趙常云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初中)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楊美蓉 趙常云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初中)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就目前來看,許多學生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致了閱讀面狹窄,閱讀的興致低落等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習慣。
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才會減輕疲勞感,才能把閱讀當成是一種享受,才能感受閱讀的樂趣,也才能事半功倍。
讓中小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讀書,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懸念調動法。在讀書時,留下懸念給學生。聽老師讀了精彩的文章,卻缺少結尾,懸而未決的情節催促學生自己急切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慢慢他會擺脫老師的扶持,自己自由地暢游于書海,尋求他的精神家園。
2.故事梗概法。老師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例如,引導學生閱讀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事先,老師將故事的大致內容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學生聽了有趣,就會自己去閱讀此書了。
3.電視輔助法。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老師如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學生介紹相應的讀物,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比較大。
茍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輕松面對語文學習。
第一,我先找一些短文,依據所讀材料的不同體裁、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應相對地保持“綜合——分析——綜合”的講解或討論程序。即先瀏覽全文了解大意,隨后逐段分析和琢磨關鍵的字、詞、句,弄清段落大意和各段之間關系。然后綜合各段意思,抓住主要內容,概括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摘抄一些寫得美的句子。實際上這也是“綜合——分析——綜合”的閱讀法。然后在有目的、有指導地讓學生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就會懂得怎樣去看書,怎樣才能讀懂書。
第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不能要求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應該啟發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地學習,善于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為任何一篇文章,作者把要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都蘊藏在文字里面。這要靠學生憑借文字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如果學生沒有分析文章的方法技能,分析問題的習慣,那么閱讀能力必定不能提高。
我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時,先要不出聲地默讀。一邊讀一邊認真地思索,自己所讀的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一個什么人,描寫了什么景象,敘述了什么地方,對文章的內容先有個初步的了解,再反復閱讀,才能真正讀懂一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通過這樣的指導,我班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對讀過的書也能夠講出它所表達的意思,有的學生還寫了讀書筆記或摘抄了一些精美的句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把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這些方法包括:
(1)閱讀課文提示、注釋的方法;(2)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方法; (3)邊讀邊勾、畫、圈、點的方法。所謂“勾、畫、圈、點”的方法,就是在閱讀時,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文中關鍵的字、詞、句、段,然后,再把標出的字、詞、句、段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分析。比如,在閱讀課文時,應注意標出文中承上啟下的詞、句、段,以利于分析文章的段落層次。這種方法就是要學生在反復時,注意思考分析,經過思考再動筆,通過動筆再思考,從而較為迅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層次、主題思想等,使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不斷地得以提高。這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也便于教師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況,使初讀課文這一環節不致于流于形式。(4)在課文空白處加標記和評語的方法。將分析總結出來的關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結構特點、語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
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這說明語文閱讀教學首先必須有一個整體感知的過程,切莫無視文章整體,劈頭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閱讀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認識之后,到了分析探討課文階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會變得真切、生動、具體,原來感知階段心靈瞬間的感受也會變得更為深刻、準確。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品讀鑒賞,就會進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綜合教學效應。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課外閱讀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積累,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終身的閱讀和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自由、無拘束、無負擔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盎然、如癡如醉,充分享受著閱讀的自由、閱讀的快樂。那么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也應該給予指導:
1.指導學生選擇書籍,推薦優秀的課外書
開卷未必就有益,讀書要有所選擇,只有讀好書才能陶冶情操、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擴大知識面。所以教師要向學生推薦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文質兼美的書籍刊物。中外名著,如《三國演義》《西游記》《安徒生童話故事》《童年》等;書刊雜志如,《讀書》《課外閱讀》《兒童文學》《少年文學》《語文報》等。
2.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筆記不但可以加強記憶,而且使人精明”(培根語)。所以,應該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養成讀書時摘抄好詞佳句、記錄讀書心得的習慣。而且讀書筆記還可以督促自己認真閱讀、理清思路、把握閱讀內容。讀書筆記的形式有許多,如摘錄式、剪貼式、手抄報式、提綱式、質疑式、體會式、仿寫式,等等。
3.指導學生寫讀書心得
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讀寫結合,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博覽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厚積”自然就“薄發”了,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寫好讀書心得,或三言兩語的評論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極其寫法等的點評,或寫寫讀后的感想體會。點點滴滴都是學生的收獲,應該寫下來,久而久之,有助于習作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更讓學生感受到與文本對話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想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豐厚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才能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閱讀的快樂,再創語文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