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武 朱翠芳
(昌邑市奎聚街辦南隅小學)
低年級寫作指導漫談
◆楊文武 朱翠芳
(昌邑市奎聚街辦南隅小學)
《新課標》對低年級寫作提出要求:“對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句子。”要讓低年級學生寫好日記,實非易事。首先,此年齡段的孩子觀察分辨能力有限,表達能力更不足;同時本地農村學生方言較多,成為寫好日記的一大障礙。針對此情況,分別從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遵循的原則是: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說與寫的興趣;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只要教師做有心人,選擇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引導學生多讀書,用心去觀察生活,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寫作水平一定會日益提高。
寫作訓練觀察生活生活素材先說后寫課外積累
《新課標》對低年級寫作提出要求:“對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要讓低年級學生寫好日記,實非易事。首先,此年齡段的孩子觀察分辨能力有限,表達能力更不足;同時本地農村學生方言較多,成為寫好日記的一大障礙。針對此情況,我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寫日記,減少了難度,培養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
看圖寫話是低年級寫作訓練的重點,它往往分單幅圖和多幅圖。不管是單幅圖還是多幅圖,教師指導學生寫話時,首先要堅持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層次。先整體理解圖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多幅圖要注意畫面之間的聯系,大體知道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再抓住主要畫面,重點指導,拓寬說的內容;然后整圖或連圖連句,說話寫話;其次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化靜為動,把畫面變活。教師在指導寫話時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想象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行為過程等,使圖畫無聲變有聲,靜態變動態。再次要提供句式或語詞,堅持先說后寫。學生理解圖意、展開想象后,教師再要引導學生把圖畫內容用語言恰當地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可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句式指導,或啟發學生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詞語或有意提供一些關鍵詞語,作為學生說話的“航標”。當學生說得比較流利時,再讓他們把圖畫內容寫出來,他們寫起來才會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由于學生觀察力有限,開始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從其身邊生活中尋找素材,統一命題寫日記。如“新教室”“秋天的天空”“老師不在家”“演講比賽”“下雪了”“他做的對嗎”,使學生感受到寫日記就是寫生活中身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到的。一段時間以后,學生不自覺地就會觀察生活,從身邊尋找寫日記的素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和感悟能力。如近期寫的“下雪了”“我家的新電腦”“摘山楂”等,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寫出了真情實感。
寫日記之初,老師只告訴學生寫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做,由于學生各種經驗少,不知如何下筆,也會覺得無話可寫。此時,教師從學生身邊引出素材,如學校剛剛舉行防火演練。上課伊始,師問:今天我們舉行了一次火災逃生演練,誰說說,我們是怎么做的?師生共同規范語言表達方式。同桌再互相說一說,最后教師點題:誰愿意把今天防火演練的事寫下來?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了很高的寫作欲望,很順利地完成任務。寫完后小組內互讀,訂正,使寫的日記條理清楚,語句通順。
1.寫觀察日記。一天的課間操,我發現天氣晴朗,天空藍藍的,飄著朵朵白云,這正是引導學生觀察秋天的好時機。等課間操一結束,我讓孩子們留在操場上,問他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秋天!”接著我又問:“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引導學生說今天的天氣晴朗,師繼續:“大家抬頭看,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學生有的說天上的云像棉花糖,有的像雪山……上課鈴響了,題為“秋天的天空”的日記也布置給了孩子們。孩子們爭先恐后,繞有興趣地寫起來。效果出奇的好,其中有個孩子最后寫到:“我多想到白云上邊去玩啊!”只要老師巧妙引導,孩子豐富的相像力就像長了翅膀。
2.我還指導孩子們寫各種內容的日記,如信息日記、摘錄日記、學習日記等豐富多彩的日記。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腦中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素材,寫作起來才能一氣呵成,筆下生花。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及午讀時間大量閱讀課外書,豐富自身的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同時要求他們摘抄好詞好句,并做好督促、檢查,定期開展“摘抄好詞好句之最”評比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積累材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開拓學生思路,提高他們寫作的水平,我注重對學生日記的講評。在講評中我除了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外,還采用了其它多種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寫日記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對日記的鑒賞能力。
1.集體“會診”
為了提高學生寫日記的質量,老師每次批改、聽讀日記,不但當場表揚學生的優點,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日記中的不足,再結合教師平時批改日記中遇到的情況,對于個別問題個別指導,而對于那些“用詞不當、不會使用標點符號、寫流水帳”等問題,我就帶領學生進行集體“會診”。老師針對性的讀句子,讓學生找出病灶,并讓他們改正。這樣的“會診”,真正收到了糾正一點受益一片的效果。
2.作品欣賞
由于學生觀察點、思路的不同,寫作能力也存在著差異。為了讓學生取長補短,每周五的下午,我都要拿出一節課時間舉行“作品欣賞會”。我根據平時批閱的情況,選出優秀的日記讓學生到臺前朗讀,并講述自己的寫作過程,交流經驗,啟發他人。通過學生現身說法的一讀一講,無形中讓其他學生在欣賞中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另外,還通過自批自改、小組評議、日記展覽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從而達到了講評的目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總之,只要我們做有心人,選擇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引導學生多讀書,用心去觀察生活,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寫作水平一定會日益提高。